劉瑞凱
在文學(xué)史上,經(jīng)常有一些對寫作群體的命名,如“八家”“七子”“九葉”之類,其命名往往是后來做出的,并且往往并沒有充分的依據(jù),有的只是因為其中的寫作個體同出于一個家族、一個地域,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或在同一本書上出現(xiàn),甚或僅僅因為他們恰好同時在歷史流傳下來。這些命名往往只是為了稱謂的方便,但一旦被廣泛接受又足以影響到文學(xué)史敘事。從積極的方面看,這樣的命名有利于人們從整體上把握文學(xué)現(xiàn)象,消極的方面則在于,它可能會誘導(dǎo)人們?nèi)W⒂诮?gòu)某種整體性,而忽視對每一寫作者的個性的認知?!敖掀咦印钡拿?dāng)然也不例外。好在楊碧薇充分認識到命名可能帶來的認知陷阱,在其評論文章中,她老老實實地逐一辨識“七子”的詩歌面貌,印象式解讀與理論分析相融合,讓“七子”的個性形象不同程度地凸顯出來,洵為難得。當(dāng)然,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而所有的葉子必然存在某種共性?!捌咦印蹦挲g大體相近,都生活在江南文化區(qū),擁有大致相同的時代體驗和寫作際遇,這些因素是否會構(gòu)成他們在寫作上的某種一致性?如果存在這種一致性,那么它的歷史的或詩學(xué)的意義何在?這些問題或許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