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雨佳
受蒸餾技術的限制,古代釀出的酒,度數(shù)一般都不太高,但古人多是“大碗喝酒”,喝多了同樣會攝入大量酒精,從而影響人的言行和情緒,甚至損害人的健康。古代一些有識之士早就認識到酗酒的危害,《戰(zhàn)國策·魏策二》中有一段精彩的記載:“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意思是說,大禹喝了儀狄所造的酒后,雖覺得“美”,但反而疏遠了制酒師儀狄,并和酒告別,因為他意識到飲酒可喪志誤事,并斷言此后必有因酒而亡國的。不少文人墨客更是主動戒酒,也因此留下許多與戒酒有關的詩文。
以嗜酒而聞名的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飲酒的實踐中意識到酗酒對人身體健康不利,在其《代秋胡歌詩·其四》詩中稱酒是“役神”之物,與女色一樣害人,過量起著 “令人枯”的作用。嵇康給自己的評價是 “愛酒遠不如愛琴”,他在《酒會詩》中寫的“酒中念幽人,守故彌終始。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正是“酒不如弦”的心態(tài)表露。
“春為花博士,酒為色媒人”,酒色似乎不分家。明代馮夢龍的小說集 《警世通言》里就有許多酒色相連的箴言:“酒是燒身硝焰,色為割肉鋼刀”“不貪花酒不貪財,一世無災無害”“勸君休飲無情水,醉后教人心意迷”。這些詩句警言告訴人們,酒能起色,色能生災,戒色須先戒酒。
《夜譚隨錄·贛子》曰:“多沽傷費,多飲傷身?!币馑际?,買酒要花許多錢,酒喝多了又傷害身體,何必呢?唐代詩人陸龜蒙對此深有感受,他曾是一位酒徒,因為飲酒過度而致病,十分后悔,他在《中酒賦》說:“書編百氏,病載千名。將有濱于九死,諒無敵于余醒……”他決心戒酒,并承諾:“有或卓檎伶之伍,我愿先登;有殛狄放杜之君,臣能執(zhí)御。聿當拔酒樹,平曲封,培仲榼,碎堯鐘?!鳖H有與酒勢不兩立的姿態(tài)。據(jù)說后來陸龜蒙真的是“絕飲酒,唯嗜茶”了。
當然,也有戒酒沒成功的。宋代楊萬里寫有一首《止酒》詩,全詩詼諧婉轉地表白了他戒酒的失?。骸啊绾尉莆唇^,告至愁已先。我與意為仇,意慘我何便。不如且快意,伯雅再遣前。來日若再病,旋旋商量看?!痹跅钊f里看來,酒雖然給人帶來疾病和痛苦,但是若缺少了酒,則又生出無限愁思,使人更加痛苦,只好接著再喝了,如果以后再生病,那就“旋旋商量看”吧,欲戒難舍的心情展露無遺。
編后小語:不久前,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明確指出,酒精是重要的致癌因素,飲酒的量與患癌的概率成正相關,即人喝酒越多,得癌癥概率越高。全世界5.5%的癌癥發(fā)生和5.8%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目前,全球每年1500萬新診斷癌癥患者,根據(jù)這個比例推算,其中就有80萬是喝酒喝出來的!因為這個原因,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含酒精的飲料列為一級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