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香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體育部
為了防止學生漠視體育課學習紀律和行為準則、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的實現教學任務,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優(yōu)化課堂內容,以新的活力激發(fā)學生參與性。實現這一目標,將傳統(tǒng)武術融入體育教學是有效途徑。這就需要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轉變教學結構,調整目標,多元化發(fā)展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課堂實效性。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久彌新,在強身健體、文化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術學校的建立,開啟了全新的武術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但也存在受眾面較小、課程單一、與文化科目融合不足的缺陷。將武術的技能與文化精髓融入體育課程,這樣的教學機制在增添課堂活力的同時,更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武術的內涵帶動學生品德教育,以武術的規(guī)范強化課堂管理,實現雙贏。以沛縣中等專業(yè)學校為例,沛縣是我國有名的武術之鄉(xiāng),也是體育工作的先進縣。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其武術文化受漢文化傳播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氣質,及南北方的特點于一身,深受廣大武學愛好者推崇。沛縣中職學校以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開辟出武術融于體育課堂的新思路,成功規(guī)避了武術學校辦學當中存在的弊端,例如課程設置不合理、文化課科目較為單調、部分學校缺乏專業(yè)且統(tǒng)一的授課教材、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生源不足、學校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這一教學理念不但極大提高了學生對于體育課的熱情,更將德育優(yōu)勢帶到課堂,引領學生在武術精神熏陶下,養(yǎng)成不畏嚴苦,自強不息、敢于拼搏的品格[1]。更值得參考的是,沛縣充分利用本地優(yōu)質資源,在師資、武學路數等方面擇優(yōu)而用,揚長避短,使更容易被接受的本地文化融于教學,整合資源,長效發(fā)展。
學生在青春期所產生心里規(guī)律為焦慮、急躁、自我封閉等,其外在的不良表現為叛逆、忤逆父母、崇尚暴力、沉迷娛樂,常規(guī)學科教育學生向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而體育課程則偏重學生在運動中釋放自我,強健體魄。武術教學的滲透,能夠以武術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在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要求之下,化解學生不良情緒。武術除了強身健體的功能外,更強調武德。習武之人,必先建立忠義、仁愛的武學理念,武術本就是青少年推崇和喜愛的文化元素,武術融入體育,更容易引起學生認同,武術的德育價值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和傳承。負面情緒得到釋放的同時,學生的社會感知能力、自我把控能力也將得到鍛煉提升,性格品質等以完善?!段涞滦摒B(yǎng)》中提到,武德修養(yǎng)的樂趣在于改變自己,適應并維護社會秩序。武術精神教育學生加強自生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作風、提高自身紀律性,武術文化告誡學生不得恃強凌弱,引導學生互敬互愛,充分實踐“仁、義、禮、智、信”的每一精神要素[2]。
沛縣在促進傳統(tǒng)武術與體育課程相融合的實踐中,采取了多種途徑。例如聘請武術教練、組織武術表演,老藝術家的表演使人大開眼界,讓學生愛上武術繼而愛上體育;課上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教學與實戰(zhàn)練習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參與性,課余時間成立興趣小組,以骨干學生的示范作用吸引學生參與,招募武學愛好者,共同研究探討武術精髓,形成良好的課上課下多效循環(huán)機制,調動教學氛圍;成立校園武術協會,舉辦各種小型比賽,彰顯體育精神,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樂觀面對生活。武術深入課堂,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思維,養(yǎng)成健康的興趣愛好,幫助學生克服自身心理缺陷,施展才能,張揚個性。另一方面武術教學有利于身心修養(yǎng),學生尊師重道,教師授業(yè)解惑,師生親密互動,教學相長。創(chuàng)新武術在體育課程的教學載體,全方位促進武術與體育的交織交融,是促進武學與體育教育共同發(fā)展的有效手段[3]。以技能為本,拓寬教育渠道,革新教育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指明成功的方向。
為了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找到體育教學的新方式,創(chuàng)新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樂在其中。將傳統(tǒng)武術引入現代體育教學,既豐富了體育課程的教育內容,也將教師和學生建立了更為緊密的關系。武術教學也要運用得當,作為激發(fā)和諧體育氛圍的紐帶,武術的引入要取其精華,明確方向,規(guī)范思路,不能偏離教育的軌道,偏離體育教育目標。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做一名探索者,不斷深化武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