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形式主義是指一種重過程輕結果、重形式輕本質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無論是在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改革發(fā)展進程中,形式主義始終都是黨和政府時常警醒大家注意的一個問題。在教育領域也存在著大量的形式主義,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形式主義更是無處不在,形式主義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表現(xiàn)可以從思想認識維度、實踐執(zhí)行維度、效果評價維度三個方面來分析。對這些形式主義現(xiàn)象的認識和剖析可為教育領域進一步關照自身行為,形成反形式主義的理論自覺和實踐反思提供參照。
形式主義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形式主義的產(chǎn)生根源,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往往在于簡單化、片面化、絕對化的思想方法。雖屬思想方法層面,但因認識之于實踐的反作用,形式主義的思想方法在實踐中會對實際工作造成較大危害。 高等教育中的思想認識表面化是指對于高等教育的精神和本質理解不透徹,或是理解但意識觀念淡薄,不追根不求源,只求完成任務好交差。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責任擔當方面,教育領導干部“只求不出事,寧愿不做事”,凡事都要上級拍板,沒有主動開展工作的責任擔當意識。比如在政府管理層面,對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常常是表態(tài)多宣傳多,但行動少落實差,文件精神很多時候滿足于“輪流圈閱”“層層轉發(fā)”“安排部署”,大會小會不斷,具體實事不干。高校層面,因其發(fā)展受國家政策支持和影響,要接受國家各級評估單位對于高校辦學的指導和檢查。因此,形式主義在高校中的表現(xiàn)是,對各級政府下達的有關任務和精神,認為對學校有好處的,重點抓;與排名有關的指標,突出做;與爭取政府資金政策支持有關的,全力做。比如學校申報各級財政支持的項目時,會集中進行“項目包裝”,在學校接受各類檢查和驗收時,也會臨時裝修打扮,制造痕跡,甚至是“弄虛作假”,對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則是臨時抱佛腳地抓學風,抓教風等等。個體層面,主要是指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管理干部,在承擔具體工作時,存在著形式主義的心態(tài),缺少對教書育人的真正理解,缺少對教育、對學生的敬畏之感。工作中缺少思考和創(chuàng)新精神,缺少奉獻精神,缺少腳踏實地的作風。比如“教案是一套,講課是一套”,應付教學管理部門檢查,應付學生上課,教案、大綱、作業(yè)、試卷等標準化文件和管理環(huán)節(jié),在他們眼中就是另外的“形式主義”,因此也從內(nèi)心抵觸這些工作。思想決定行動,這三個層面的形式主義的主體在思想認識上的扭曲和錯誤,直接導致形式主義在行動上的進一步泛濫。
如前所述,在高等教育領域各個層面存在著的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qū),導致了形式主義在實際工作的執(zhí)行層面的泛濫。
其一,各級調查研究走形式。教育領域的工作免不了調研。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教學科研,無論是關乎學校發(fā)展還是關乎學生成長求知,調研都是極其重要的工作,實踐才能出真知。但在調查研究方面,有的部門和學校搞形式、走過場,像打造旅游線路一樣打造“經(jīng)典調研線路”,或者搞“匯報表演”應付上級領導檢查。有的教育主管或是調研部門,來到高校聽聽匯報,開開碰頭會,走馬觀花似的在學校轉一圈即完成調研。以至于有的學校和教師,面對上級主管部門各種項目調研,形成了形式主義的接待和準備。在專業(yè)建設調研、人才培養(yǎng)效果調研、科研課題調研方面,也存在大量形式主義行為。有的為了把科研經(jīng)費花出去,把調研當成花錢的最好形式。
其二,教育管理重形式。教育教學管理上的形式主義表現(xiàn)得更為多樣化。政策文件制定講形式主義,辦事流程講形式主義。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往往在接到教育部或中央某個文件時,立即轉發(fā),未作深入研究,更未結合省情、市情進行調研反饋,求快不求新,或是求穩(wěn)不求錯。有的地方制定文件機械照搬照抄,出臺制度規(guī)定“依葫蘆畫瓢”,內(nèi)容不是來自調查研究,而是抄襲拼湊。高校層面也是如此,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厚厚的文件匯編,如《××大學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大學學生管理制度匯編》《××教師管理文件匯編》《××學院科研管理規(guī)則制度匯編》《××學院財務管理文件匯編》等等。很多高校的文件都是照抄別的學校的文件,甚至有的忘了改校名,直接照搬照用,根本不考慮校際差別,只為了說起來“制度建設完善”,看起來“文件體系健全”。更是有許多制度文件存在“兩張皮”現(xiàn)象,文件是一套,制度是一套。
其三,教師培訓發(fā)展重數(shù)量不重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是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力量。對教師進行培訓、促進教師隊伍發(fā)展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和師資隊伍建設規(guī)劃中提到要大力鼓勵教師參加培訓。然而,對于各級政府劃撥的大量培訓經(jīng)費,逐步變成了高校師培中心的負擔。為了完成多少數(shù)量的培訓任務,下達硬性指標,特別是每到年末,教師即使停課也要去參加培訓,否則經(jīng)費用不完國家要收回。高校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從各個崗位抽調人員參與相關師資培訓,有些培訓甚至風馬牛不相及。對于民辦院校來說,師資本來就緊缺,基本一個蘿卜一個坑,經(jīng)常一次培訓要十幾人,調課申請表厚厚一摞。還有一些培訓更是成為了游山玩水的另一種代名詞,有些教師反映不想?yún)⒓舆@樣的培訓,學不到東西,都是院系領導請求老師來參加。盡管為了杜絕培訓的形式主義,上級部門要求禁止發(fā)朋友圈,必須提交培訓小結,必須完成作業(yè)等等,殊不知這更是應對形式主義的形式主義。不是真正的想教師所想,急教師所急,不是針對教師職業(yè)發(fā)展中所需解決的短板去進行培訓,就不能真正解決高校里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而只是成為師資主管部門年終總結的一串好看的數(shù)字而已。
其四,學生為中心理念的形式化。當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管理理念尤為盛行,也是指導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出發(fā)點。在各類文件政策中,“以學生為中心”成了重要的關鍵詞。各級領導和管理者在發(fā)言講話中也常常談到“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學校的宣傳欄上“以生為本,愛生如子”的標語隨處可見。管理制度里,也增加了很多有關學生權益的文件,如《××大學學生申訴管理制度》《××學院學生工作委員會制度》等等。在教師各類教改、課改項目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項目繁多,立項也很多。應該說,無論從中央到地方,從文件到管理,或是從課堂內(nèi)到課堂外,“以生為本,學生中心”的思想理念耳熟能詳。但探其實際,大多成為了面子工程,結果是“重面子,輕里子;重形式,輕內(nèi)涵”。表現(xiàn)為學校層面重視教育部專家領導的看法,重視指標的達成,重視管理的方便,忽視學生感受,漠視學生權益。比如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參與管理”的理念,實際上只是設立了相關機構如“學生申訴委員會”“學生代表委員會”等,但并未真正的讓學生參與管理。回到課堂內(nèi),以生為本的教改、課改之類的文章發(fā)表很多,課題立項很多,但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去設計課堂教學,做到因材施教的課改卻不多。因為以生為本的理念要做大量改革探索和實踐,要改變教師慣性思維,要與傳統(tǒng)模式做較量,而這樣的改革對教師來說是一場挑戰(zhàn),需要教師全身心投入,需要創(chuàng)新,而很多高校老師不愿意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不愿意創(chuàng)新。因此,以生為本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里。
評價和評估環(huán)節(jié)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評價有監(jiān)測、反饋、指導的功能。比如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還有各類專業(yè)評估和學科評估,都把高等教育的效果評價作為重中之重。但回歸現(xiàn)實,評價的眾多指標讓很多工作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怪圈。
一是各類檢查評估重材料,輕過程。在工作完成后,對于效果的評價,往往更注重材料的羅列和呈現(xiàn),以材料的完備來評判工作的實際成果。有的下級單位或是高校,在面對上級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時,對工作不重實效重包裝,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往往一項工作才開始就急于總結成績、宣傳典型,搞“材料出政績”。而對于檢查部門來說,也誤入了形式主義的怪圈,下基層檢查時,只是粗略翻翻資料,看看“材料準備得齊不齊、好不好、美不美”,并不認真查看具體內(nèi)容。教師疲于遞交各類評估檢查要求的表格文件、匯報材料,很多高校的老師和管理人員一天到晚填報無數(shù)表格,很多都戲稱自己為“表哥”“表姐”。聽課要交小結,開會要交小結,黨會要交思想?yún)R報,調研要小結,座談要小結,開課前要完成大量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案,上每一次機房課要登記,每堂課后要教學反思。學校要求教師做到教學過程處處留痕,教學管理人員又要處處檢查留痕。拍照、記錄、錄音、寫稿、發(fā)文等等成了每項工作的“必備課”,使大家的工作心思全花在怎么做得好看,怎么讓專家領導認可,而真正用于思考教學、思考會議的內(nèi)容、思考改革的方案、好好上課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這種形式主義之下的教師和管理者們,如何有精力思考真正為學生服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呢?
二是各類評價體系重指標,唯文件。各類評價和評估指標體系是教學管理和教學工作的指揮棒,二十字方針“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確實良好地體現(xiàn)了各類評估最期望達到的效果。然而,在實際情況中,各種評價和評估卻并不盡如人意。比如,目前我們的很多評估指標并未進行分類,都是在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下,進行統(tǒng)一的對標評價和評估。由于各省市、各個學校、各個老師自身條件不一樣,公辦民辦性質的學校不一樣,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高校不一樣,不可能整齊劃一。而我們很多的評估卻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這就難免使很多評估陷入形式主義。比如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師資科研水平顯然無法與公辦或普通高校達到一致,有些科研指標也不必達成。但在實際評估中,面上的指標卻都達到了,這其中的水分和形式主義想必都是心照不宣的。
第三是各類項目重程序,輕效果。國家每年都會為教育發(fā)展投入大量經(jīng)費,支持高校進行教改科研,每個高校都需要申報各級各類教學教改項目、科研項目等。比如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成果申報、科研等方面立項均有經(jīng)費,獲獎有榮譽,這些有助于教師個人提升和教學發(fā)展。但這其中有相當一批都只是為項目立項而申報,比如一些高校申報實訓基地只是考慮建設多少校內(nèi)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沒有潛心思考和探索實際功能的發(fā)揮,許多實訓基地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只停留在一張協(xié)議或合同書上,與真正的建設發(fā)展成為兩張皮。
另一方面,對于真正潛心研究完成了項目的教師來說,科研管理部門和經(jīng)費管理部門,在管理工作中更是流于形式,只管程序完不完整,不管服務和效果??蒲泄芾聿块T和經(jīng)費報銷工作的出發(fā)點都是自身管理的方便,條條框框特別多,流程復雜。比如劃撥的科研經(jīng)費不考慮立項時間,一旦下達立項通知,所有項目經(jīng)費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全部完成報銷。有些很明確的項目,在財務審核處必須要無數(shù)次的奔波填寫各種不必要的表格和證明。以至于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很多“高??蒲薪?jīng)費報銷指南”“報賬小竅門”,科研經(jīng)費報銷被很多熱衷于科研的教師視為比申報課題還困難的工作。
形式主義影響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和國際競爭力。當今面對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高等教育質量也仍處于“提而未升”的尷尬境地。形式主義持續(xù)下去將會抹殺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抹殺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奮斗精神,長此以往,也必然會影響高等教育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加以整治,堅決杜絕和扭轉現(xiàn)存的形式主義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