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佳佳 (桂林博物館 541001)
傳統(tǒng)的博物館藏品的管理工作片面注重于文物的數量及質量的收集和保護,而不是通過正視文物價值,發(fā)揮文物的內在潛能,導致大部分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進而局限了博物館的持續(xù)性發(fā)展,管理革新勢在必行。
我國經濟與文化的快速增長極大的提高了群眾對于精神層次的需求,對于博物館藏品的觀賞要求也隨之增強,博物館藏品管理的關注度也隨之上升。而縱觀當前的博物館藏品運用,最多的是通過對普通文物的展覽和陳列,為群眾提供參觀文物的契機,滿足當下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部分需求;其次就是相關的科研家對于藏品價值的深入挖掘,進而尋找文物研究的突破和提升;除此之外,博物館內的藏品還會進行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如有事宣傳、巡回宣傳等等。在實現藏品價值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藏品的管理難度。因此,對于博物館的藏品保護工作必須擁有一定的針對性,根據藏品類型選擇管理對策,實現藏品的長久性價值。
由于博物館藏品眾多,部分藏品在很多的情況下是不需要展覽的,這時需要對藏品進行存儲和包裝。同時由于博物館藏品的特殊性,包裝的程序也會與其他物品有所不同。首先必須綜合考慮室內溫濕度,選擇藏品的放置位置,進而根據藏品的性質來選擇包裝材料以及藏品包裝的狀態(tài),防止外界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對藏品造成損壞。而藏品尤在進行運輸的時候,動態(tài)包裝則更為重要。由于在使用過程中,藏品的運輸方式各式各樣,運輸過程難以預料,藏品損壞的危險系數也因此而大大提高。對于藏品的動態(tài)包裝,首先應當考慮包裝的防震性,最大程度地避免藏品與硬物的接觸,造成機械性的損壞。可以通過選擇傳統(tǒng)的囊匣,隨后根據文物的細節(jié)來增強包裝的完整性。對于書籍文獻類的包裝,在選擇合適囊匣后適當的加入防蟲和防潮措施,避免書畫藏品的損壞;而對于立體類的藏品包裝,要求則較為嚴格首先必須選擇相配的囊匣,在結合藏品的材料進行空缺處的填充,可以運用棉紙,棉花和泡沫塑料等柔軟的材料減輕在運輸途中藏品的震動,可拆卸的部分另行包裝,對于藏品的不平之處應當進行填平程序。而對于體積碩大的特殊藏品,則需要制作專門運輸的包裝,再進行填充,尤其注重對藏品底部包裝,最大程度保證藏品的運輸安全。
據統(tǒng)計可知,我國近年來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工作已經深入到各個城市,極大的促進了群體間的文化交流,增加了博物館藏品的使用價值。在藏品的使用過程中,管理者應當進行藏品的內在分析,了解不同藏品的不同性質以及保護的大體方向和細節(jié)部分,進而采用不同的管理保護方案,加強和完善藏品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的損壞,盡可能的保持藏品的原貌。在藏品真想展覽的過程中,藏品難免會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再加上博物館內的人流較多,外界環(huán)境難以控制,藏品的保護和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小心謹慎,避免與文物的直接性接觸而造成無法復原的狀況。尤其是對于金屬類以及書畫類的藏品,必須通過手套杜絕文物與汗水的接觸以及人體溫度對藏品的影響,同時還要注意文物不能與硬物進行強烈性的撞擊。不管是在使用前或者是使用后,工作人員都必須做好相應的文物登記和檢查工作,以及藏品使用的安全要素,爭取盡早發(fā)現文物損壞并在最短時間內進行修復工作。但與此同時,藏品的管理和保護工作還需要眾多參觀者的積極配合,做到在館內不吸煙不飲水不用身體與文物直接接觸,共同保護我國的文化精髓。
人類漫長的發(fā)展沉淀了很多文化的精髓,藏品就是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博物館的產品都具有極高的價值,藏品的保護與修復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藏品的不穩(wěn)定性使得它們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損壞。而隨著我國對于文物的保護工作的日益推進,科學合理的保護和修復管理工作在保證藏品質量方面也起著其他項目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在全新的社會形勢下,博物館藏品工作還需要適當融入時代元素,不斷革新管理技術,做到多方面多角度的管理考慮,才能夠維持并提高藏品的自身價值,滿足社會群眾的相關需求。
在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之下,博物館的文物管理工作進行了一定的革新。為了保證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的規(guī)范展開,管理人員必須縱觀時局特點,革新管理理念,加強對于藏品的重視。在了解藏品管理工作的意義之上融合時代特點,做到與時俱進去掌握時代特點給博物館帶來的生存要素和發(fā)展契機,明確藏品管理的重要作用。
信息時代出現極大的方便了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工作,而這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則是一大挑戰(zhàn)。只有充分的掌握網絡信息特點,熟練運用互聯網軟件,才能夠保證在體現藏品特色之下實現藏品的結構性優(yōu)化。通過借助網絡技術,做好藏品從采集到使用的一系列過程中的制定和管理,加強藏品的共享性。還要求關于找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更新藏品的最新狀態(tài),并且通過隨時網絡監(jiān)控藏品,做好藏品信息備份,保證藏品信息的自身安全。但是互聯網的運用并不是有益無害的,互聯網的匿名性及公用性使得網絡也存在一定的隱患,管理者不能過分信任網絡技術,還應當及時做好網絡安全監(jiān)控。
為了加強文物的價值體現,博物館應當為提高文物的知名度做出相應的策劃方案,如定期舉行藏品的巡回展覽,不定期地進行影視宣傳等。既能夠促進文物價值的宣傳和體現,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藏品的易損性,在巡回展覽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藏品的安全性。
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博物館內的文物管理員在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對于管理工作也只是進行日常的擺放和查詢,不具備一定的文物鑒賞與研究技能,很大程度影響了我國博物館文化的發(fā)展。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博物館文物管理隊伍對于文物守護和保護起著關鍵性作用。博物館可以通過邀請專家對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文物教育,拓寬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而除了技巧掌握之外,管理員自身的精神品質也有待提高。在進行管理工作時,應當保持著以觀眾為主體的心態(tài)服務大眾,為博物館增添一定的魅力。
總而言之,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工作必須從基層抓起,深刻認識傳統(tǒng)管理工作的弊端以及先進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體現我國文物的內在價值。
[1]朱博,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的管理保護和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
[2]殷華,博物館藏品搜集、保護、利用的認識與建議[M].《戲劇之家》,2014(13):256-257.
[3]王佩珍,關于加強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4):188-189.
[4]王婷,互聯網技術在博物館藏品管理中的應用分析——以秦始皇陵博物院為例[M].《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26(1):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