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藤
我時常想,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不僅是親歷者更是參與者。改革開放給每一個中國人提供了新的舞臺和機會,而我選擇了一個風險度極高的行當——興辦民辦大學,讓更多的中國人接受大學教育,成為主體意義上合法的現代人。感謝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并不容易,但我終究負夢而行,收獲著夢想成真的人生。
在我的意識中,改革開放是從1977年的高考恢復開始的,因為我對社會變革的切身感受從這里開始。在我19歲這個人生關鍵年齡,因為高考的恢復,我從食不果腹的合作社社員變成中專學生,畢業(yè)后成為中學老師,繼而又進入大學深造并成為大學老師。高考給了我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身份和生活的機遇,成為一名老百姓眼里的“干部”,也讓我與教育結緣。
1986年大學畢業(yè)后,我留校供職于一所學校的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所,當時我國所有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都指向研究,但國家的發(fā)展需要大量一線職業(yè)應用型人才,教育的發(fā)展現狀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職業(yè)教育在當時的教育環(huán)境中乏善可陳。
沒有職業(yè)教育將是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瓶頸,我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以一腔熱血投入職業(yè)教育研究,梳理分析世界職業(yè)教育特別是德國職業(yè)教育的模式與特質,調研中國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現狀與社會的人才需求,為學校撰寫了系統(tǒng)的改革建議。很遺憾,我的改革方案和所有建議,當時沒有得到回應,反而受到各種非難和譴責。記得因為我在一篇文章里寫了教育與一線實踐需求嚴重脫節(jié)的問題,一位老教授專程來質問我:“我從教數十年怎么到你兒這就錯了?”
我的建議當時沒有被學校采納,但我并不后悔,也未改變初衷,因為這些研究大大拓展,拓寬了我的眼界,讓我更加堅信,那時正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際,連德國這樣的王牌資本主義國家尚且如此,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必然繞不開職業(yè)教育的興起。社會百廢待興,經濟高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急缺人才,教育需求空前,但教育系統(tǒng)所能供給的資源非常緊缺,所有夜校和各種培訓班全日制學員全部滿員,職業(yè)教育的時代事實上到來了。
因為迫切地想把自己的研究運用于實踐,我萌生了離開公立教育體制自己創(chuàng)辦學校的想法。在當時,放下“鐵飯碗”去創(chuàng)業(yè)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我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心理斗爭,但有團熱流總在心里激蕩,那就是按自己的想法辦一所大學。
1988年我正式辭去公職,受聘主持籌建了“陜西對外服務培訓學院”,培養(yǎng)外企急需的人才,所設課程包括涉外禮儀、外語、計算機、會計等,都是一線工作必備的技能,學員中有不少是公立大學的畢業(yè)生,創(chuàng)業(yè)初期辦學非常成功。
1992年,趁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春風,我正式創(chuàng)業(yè),向陜西省教育廳遞交了辦民辦大學的申請,最終獲批。
我的辦學初心是辦一所好學校,當時有很多青年被擋在大學的門外,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為社會培養(yǎng)一批應用型人才,滿足國家社會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這個初心和情懷,在任何困難下,都未曾改變。
辦學初期,我的目標是用一生的時間辦一所3000人的大學,因為當時國內大學平均在校學生為3000人,這個規(guī)模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辦高校都財力困乏。我當時想,一個人的力量能辦到這樣的規(guī)模,就相當不容易了。
但出人預料的是開學第一年就招收學生逾3000人,學校宿舍不夠,我租下了學校附近招待所,改成學生宿舍,床位不夠,我和同事、學生和家長一起搬運床板、安裝床鋪。記得,曾經有一位家長背著行李帶著孩子,跑來學校眼淚汪汪的求我,“黃校長,就一個娃,加張課桌加張床就可以上學了”,但當時的情況是一張也加不了,最后介紹到別的學校去上了。在辦學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大潮對教育需求的強大推動力。
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探索未知、不斷嘗試創(chuàng)新、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辦學改革這個具體的行動,也是懷抱初心,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然改革也是循環(huán)漸進的,特定年份的改革會受到特定年份的局限。
1997年國務院出臺《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其中“國家嚴格控制社會力量舉辦高等教育機構”,這讓不少辦學者感到辦學的不確定,而西安外事學院的校園建設又因為手續(xù)審批停建一年,面臨著學生無處安排的情況。有一名陜西知名人士,一心想辦大學,500畝校園用地都批好了,看到這種情況,放棄了。
民辦教育是辦學在前,立法在后。西安外事學院1992年建校,2002年國家頒布民辦教育促進法。1992年到2002年十年時間,辦學無法可依。這期間,有不少人覺得辦學風險過大,勸我放棄。因為校園建設也有管理單位,辦事人員曾嚴正警告我,甚至威脅要把我抓起來坐監(jiān)獄的情況也發(fā)生多次。但我從來沒有動搖過辦學的信心。我堅信無論從滿足教育的大眾化和多樣化的需求看,還是從世界民辦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看,這條路是正確的,既然社會潮流和時代需求如此強勁,再大的風險,都應該是一時的困難,從長遠來看,民辦教育的選擇和方向沒有錯,中國需要這種發(fā)展,值得用一生去堅持。
還是仰賴了改革潮流的滾滾向前,2000年西安外事學院成為陜西第一批獲得學歷教育培養(yǎng)資格的學校,進入國家統(tǒng)招序列,成為可以培養(yǎng)統(tǒng)招大專學生的高等院校之后,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建手續(xù)逐步得以解決,政府為辦學打開綠色通道,陜西民辦教育整體獲得長足的發(fā)展。
2005年,西安外事學院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成為正式的國家序列的普通本科高校,外事學院自此完成了從自己預備辦學,正式創(chuàng)辦,到成為普通本科高校的完整歷程。
20多年風雨兼程,西安外事學院完成了從自學考試輔助教學到高職、再到普通本科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共計向社會培養(yǎng)輸送了20多萬應用型人才。以此為全新起點,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發(fā)展,一路走來,實踐證明,我們承擔了本科高校的時代職責,辦出了特色,辦出了成果,得到了國家的評估和社會的認可,也獲得了大大小小許多獎勵。2016年,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全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典型經驗高?!蔽迨畯娭?,成為西北地區(qū)首批入選高校,學校多年來育人實踐中不斷探索,在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
最近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是,教育部新遴選的還在公示期的10個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第一名是清華大學黨委,我們學校位列其中,不僅是西北的唯一一所,也是全國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民辦高校。這是黨和政府對學校強黨建、跟黨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等方面工作所作出的肯定。
西安外事學院經過了26個年頭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歷程,它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折射出改革浪潮中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遷與發(fā)展,
改革開放40年了,我最近一直在想,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變革自己的能力,創(chuàng)造新生活和新世界的能力,建設自己國家的能力是改革開放松綁解鎖釋放出來的,這種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思議的,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不可比擬的。記得1990年,我受邀出國,第一次踏出國門,行走在紐約的大街,高樓林立、燈火通明,天空狹窄高遠,一派無法想象的繁華。我當時想未來中國的發(fā)展也會是如此,但估計需要50到100年的發(fā)展。但后來國家各個領域的發(fā)展變化都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改革開放40年,我們國家以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速度大踏步前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10年我國的GDP位于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的舞臺上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個過程只用了30年時間?,F在的中國,都很難找到一項基礎設施,是國際上有我們沒有的,我們國家的高鐵、互聯網、航天等等高科技項目在國際上已遙遙領先。
我是個孤兒,在寄養(yǎng)中長大,記得以前看報紙,看到有人得病住不起院希望社會募捐,還有人呼吁給希望小學捐款,因為學生上學難、條件差。當時我就想捐款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必須由政府解決。后來,2007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開始實施免費,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這一切都源于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讓國家有能力逐步解決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年過去了,我們渴望變化的很多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但仍然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2005年我去英國上學時,看到在任何農村,廁所都是干凈的、都有衛(wèi)生紙。廁所衛(wèi)生情況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環(huán)境狀況,我們國家已經開始推進“廁所革命”,但任重道遠。
回到教育上來,我以為現代大學教育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要重塑現代化的生活傳統(tǒng),高等教育改革還有很大的空間。拿招生來說,40年來,毛入學率翻了幾番,大學招生規(guī)模都擴大了,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尚在大學校門之外。即使進了大學的學生,由于各省對高校在省內外招生人數設置等因素,使得學生第一志愿錄取率偏低,學生上不了自己最想上的學校和專業(yè),很多學生要不被拒之大學門外,要不上了自己不太中意的學校。
外事學院不是名校,但我們仍有大量第一志愿的學生錄不進來,而錄進來的,由于政策限制,有相當部分不是第一志愿的考生。從辦學到現在,我一直有一個情懷,就是讓人人都有理想的教育。
所以,對國家、對教育、對個人,改革開放40周年都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起點。
我們這一代人親歷改革開放40年,深入參與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具體行動,身上的自覺和責任感愈加堅定、清晰。改革開放給我的是教育情懷、更是家國情懷。
2017年5月,西安外事學院舉辦了建校25周年大會,距離我參加高考剛好是40年,當時我站在學校新建的體育館會場,面對著成千上萬的師生,回望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我很慶幸能親歷這樣偉大的時代,同時自豪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中,通過自己的努力,開拓出一方民辦高校的熱土——西安外事學院,她承載了我對中國教育的情懷,我的中國夢。
站在新起點上,我的初心和情懷未改,那就是辦一所國家、社會、家長、學生都滿意的優(yōu)秀民辦大學,為中國探索出一條優(yōu)良的辦民辦大學的道路,摸索出一套辦學成功經驗。
曾有人問我有什么理想要實現,我說我的最大夢想是我的后繼者能辦西安外事學院300年校慶,讓西安外事學院成為世界一流大學,300年后,仍然屹立在偉大的中國文化之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