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財+李學健
興國九山生姜是江西名特蔬菜之一,出自皇宮內(nèi)苑的珍品,馳名古今,據(jù)《新唐書》中《元和郡縣志》記載:九山生姜被唐朝列為虔州(今贛州市)貢品。九山生姜株高一般70~90厘米,分枝較多,莖稈基部帶紫色有特殊香味,葉披針形、綠色。根莖肥大,姜球呈雙行排列,皮淺黃色,肉黃白色,嫩芽淡紫紅色,粗壯無筋,纖維少,肉質(zhì)肥嫩,辛辣味中等,品質(zhì)優(yōu)良,入菜不餿,耐貯耐運,有“甜香辛辣九山姜,賽過遠近十八鄉(xiāng),嫩如冬筍甜似藕,一家炒菜滿村香”之美傳。九山生姜行銷國內(nèi),遠銷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qū)。由于九山生姜是傳統(tǒng)當家品種,長期種植,病蟲危害日益加劇,嚴重影響生姜的質(zhì)量和產(chǎn)量,但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益發(fā)重視,在生姜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減少化學農(nóng)藥使用量,加強綠色防控勢在必行。
1生姜常見的病蟲害
生姜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青枯病(姜瘟)、眼斑病、葉枯病、炭疽病、枯萎病、軟腐病等病害,以及姜螟、小地老虎、斜紋夜蛾、姜弄蝶等蟲害。
1.1病害發(fā)生為害分析
1.1.1姜青枯病(姜瘟病、姜腐爛病)
屬細菌性病害,為害全株,生姜最為嚴重且普遍發(fā)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fā)病后一般減產(chǎn)20%-30%,重者達60%-80%,甚至絕收。主要通過土壤、地下昆蟲、水及姜種傳播。先發(fā)生在根莖上,多從莖基部和地下塊莖上半部母姜先發(fā)病,隨后向下向上發(fā)展,病株莖基部呈水漬狀,淡黃褐色,葉片青枯卷曲凋萎。病部維管束變色,有乳白色菌膿從維管束中溢出。發(fā)病后期地下塊莖完全腐爛,僅留下完整的表皮,并發(fā)生惡臭。高溫高濕、時晴時雨病害發(fā)生重;連作、低洼、土質(zhì)粘重、無覆蓋物、多中耕除草和偏施氮肥的地塊發(fā)生重。
1.1.2姜眼斑病
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初為褐色小點,之后不斷擴大成梭型,形似眼睛,故稱為眼斑病。病斑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病斑大小約為5-10x3-4(mm)。病原菌遺落在殘葉或土壤中越冬后,通過風雨、昆蟲等媒介進行傳播。溫暖多濕天氣利其發(fā)生;地塊低洼、肥料不足,特別是鉀肥偏少,植株生長不良發(fā)病重。
1.1.3姜葉枯病
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初期葉片呈黃褐色枯斑,葉脈間出現(xiàn)黃斑,漸漸擴大使全葉變黃而枯萎,病斑表面呈黑色小粒點狀。病原菌遺落在病葉上越冬,借風雨、昆蟲或農(nóng)事操作傳播蔓延。高溫高濕利于發(fā)?。贿B作、長勢過密、通風不良,氮肥過量、姜苗徒長發(fā)病重。
1.1.4姜炭疽病
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尖及葉緣先出現(xiàn)病斑。病斑初為水浸狀褐色小斑,后向內(nèi)擴展成橢圓形或梭形至不規(guī)則狀褐斑,病斑云紋明顯或不明顯。數(shù)個病斑連成病塊,使葉片變褐干枯,潮濕時斑面現(xiàn)出小黑點。借雨水濺射或昆蟲傳播。病菌在田間寄主作物上輾轉(zhuǎn)傳播危害,無明顯越冬期。連作重茬,植株生長過旺,田問濕度大,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該病發(fā)生。
1.1.5姜枯萎?。ń獕K莖腐爛?。?/p>
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地下塊莖部,塊莖變褐腐爛,地上部植株呈枯萎狀。與姜瘟病區(qū)別:姜瘟病塊莖多呈半透明水漬狀,擠壓患部溢出乳白色菌膿,姜枯萎病塊莖變褐而不帶水漬狀半透明,擠壓患部雖滲出清液但不呈乳白色混濁狀。隨病殘體土中越冬,借雨水濺射傳播。連作、低洼排水不良、土質(zhì)過于粘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易發(fā)病。
1.1.6姜軟腐病(姜根腐?。?/p>
屬真菌性病害,為害葉片、地上莖與地下莖,危害較大。病害發(fā)生時最先開始于接近地表的葉尖端,由綠褪為黃色,之后蔓延至整個葉片,并逐漸上升,致使整株葉片枯萎凋落。地上莖染病,從莖基處褪色,呈現(xiàn)淡褐色,之后莖部逐漸萎縮變細,向下發(fā)展后使得地下莖基表面不斷變軟,整株黃化倒伏,生姜失去食用價值,而姜瘟病青枯不倒伏,維管束變褐,但往往兩病并發(fā)。在種姜或病殘體上越冬。以種姜、病殘體初侵染,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
1.2蟲害分析
1.2.1姜螟
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蟲,危害時以幼蟲咬食嫩莖,鉆到莖中繼續(xù)危害。姜螟咬食生姜植株后,造成莖稈空心,水分及養(yǎng)分運輸受阻,使得姜苗上部葉片枯黃凋萎,莖稈易于折斷,對產(chǎn)量損失影響大。
1.2.2小地老虎
一種不可忽視的害蟲,其侵害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主要侵蝕生姜姜芽或心葉的幼嫩部分,而后期會不斷隨著莖葉深入地表,直接咬斷幼苗,其對生姜的毀壞是根本性的。
1.2.3斜紋夜蛾
主要為害葉片,低齡幼蟲啃食葉片表皮和葉肉,高齡幼蟲直接蠶食呈缺刻,甚至把葉脈都吃掉,致使生姜生長受阻,影響產(chǎn)量。
1.2.4姜弄蝶
主要為害葉片,幼蟲吐絲粘葉成苞,隱匿其中取食,受害葉呈缺刻或在1/3處斷落,嚴重時僅留葉柄。
2防治原則
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nóng)業(yè)、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綠色防控措施為主,以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措施為輔,達到姜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
3防治方法
3.1農(nóng)業(yè)防治
3.1.1選地
選擇土層深厚、有機質(zhì)豐富、保肥保水性強、排灌方便、pH值5~7的壤土或輕黏土,上游2~3年內(nèi)沒有姜瘟病發(fā)生,田間有一定落差的田塊。
3.1.2整地
實行深溝高畦種植。及時深翻土地30 cm以上,耕平整細,開畦挖邊溝和縱橫溝,溝深應達到50 cm,保持田間排水通暢,防止雨后積水,降低田問濕度。
3.1.3遴選種姜
選擇色澤鮮亮、塊大飽滿的健康姜塊作種。
3.1.4重施基肥
整地時施腐熟枯餅1500kg+~氮高鉀復合肥50kg,混勻后作基肥。
3.1.5合理問套作
生長前期可與豆類、薯芋等間套作。endprint
3.1.6搞好田管
根據(jù)土壤濕度,及時排灌。灌水以噴灌為主,避免積水,合理追施氮肥,增施鉀肥。結(jié)合追肥,中耕覆土3次以上,中耕時避免傷害植株。
3.1.7實行輪作
在生姜種植區(qū)實行輪作,旱地與姜科或茄科黃瓜、番茄實行3~4年輪作,水旱輪作實行年度輪作。
3.1.8清潔田園
生姜生長期及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清除田間病蟲株、黃葉、枯葉,以及田間周邊雜草,并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病蟲源。
3.1.9合理貯運
需貯藏的生姜應在打霜前收獲,收獲后立即下窖貯藏,適宜貯藏溫度12~20℃,相對濕度90%~95%。運輸時應保持適宜溫濕度。
3.2物理防治
3.2.1土壤殺菌消毒
前茬收獲后,前茬收獲后,每667 ㎡撒施生石灰150~250kg,及時深翻土壤,并暴曬10天左右,提高土溫至56~60℃,對土壤進行殺菌消毒。
3.2.2適當曬姜種
播種前先進行適當曬姜種1~2天,然后在室內(nèi)堆放2-3天,既不能曬壞姜種,又要剔除弱姜。
3.2.3掰口消毒
將已催好芽的姜塊用手掰成保留1~2個短壯芽的小塊姜種,并將掰口蘸草木灰(或石灰粉)后栽種。
3.2.4黃色粘板誘殺
出苗后,懸掛黃色粘板誘殺蚜蟲、薊馬等害蟲。
3.2.5遮陽防雨
夏季宜采用遮陽網(wǎng)等遮蔭、防暴雨,雨后及時排水。
3.2.6殺蟲燈誘殺
在田間設(shè)置殺蟲燈誘殺姜螟、夜蛾類和金龜子等害蟲。
3.3生物防治
3.3.1以微生物治蟲
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和核型多角體病毒對姜螟、斜紋夜蛾、姜弄蝶等害蟲有較好防治效果的微生物殺蟲劑。一般施藥適期要比施用化學農(nóng)藥提前數(shù)天,螟卵處于孵化初期用藥,撒施或噴霧都行。
3.3.2以蟲治蟲
包括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控制姜螟種群和大量飼養(yǎng)繁殖釋放寄生蜂治螟等方法。前者側(cè)重于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創(chuàng)造有利于天敵自然種群增長并充分發(fā)揮其控害作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適當間作套種等;后者側(cè)重于探索和改進自然天敵的人工繁殖和田間釋放技術(shù)。
3.4化學防治
3.4.1姜青枯病
發(fā)病初期用生物制劑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灌蔸,每株灌0.5kg,隔10天1次,連續(xù)灌3-5次,大雨過后最好補灌1次。還可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60%銅鈣·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輪換使用。
3.4.2姜眼斑病
用20%噻菌靈懸浮劑600倍液或2.5%咯菌腈懸浮劑1200倍液葉面噴霧,隔7-10天再施1-2次。
3.4.3姜葉枯病
用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或50%?!ぎ惥蓾裥苑蹌?00倍液葉面噴霧,隔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3.4.4姜炭疽病
用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5%咪酰胺乳油1000倍液葉面噴霧,隔7-10天再施1-2次。
3.4.5姜枯萎病
發(fā)病初期用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或66.6%霜霉威鹽酸鹽1000倍液灌蔸,每株灌0.25kg,隔7-10天再灌施1-2次。
3.4.6姜軟腐病
出苗后或發(fā)病初期30%惡霉·甲霜水劑700倍液或69%錳鋅烯??蓾裥苑蹌?00倍液澆灌,隔10天再澆灌1-2次。
3.4.7姜螟
在低齡幼蟲期用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00倍液莖葉噴霧。
3.4.8小地老虎
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0倍液于下午4點以后噴施根莖部周圍土壤。
3.4.9斜紋夜蛾
在低齡幼蟲期用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00倍液葉面噴霧。
3.4.10姜弄蝶
在低齡幼蟲期用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00倍液葉面噴霧。
3.5其它防治方法
還有性誘、食誘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