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軍榮
“別再喝了!桶裝水開封3天后細菌增加227倍”……這是微信“辟謠”工具去年12月份最新揭秘的謠言之一。據(jù)《泉州晚報》報道,這個謠言中有所謂媒體試驗、權威機構觀點,如此“專業(yè)”的“科普”文章,可能會迷惑許多讀者,進而“溫馨提示”轉發(fā)給身邊的親戚朋友。
近年來,帶有“別再吃了”“別再用了”等字樣的“關懷式”提醒類謠言在微博、微信中頻繁出現(xiàn)。僅去年以來,微信辟謠工具就已對上百萬條謠言進行辟謠。這些“關懷式”謠言不但更具迷惑性,也更能夠吸引眼球。特別是一些老人,更容易上當受騙。
那么,它們到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據(jù)報道,有些“關懷式”謠言是部分企業(yè)為了故意打擊對手、誘導用戶泄露個人信息、引導用戶打吸費電話等多重圖謀,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其背后的“圈粉”、轉發(fā)廣告等利益鏈。
公開信息顯示,在廣告費用方面,粉絲數(shù)在1萬名以下的公眾號標價為每條廣告200元至400元,擁有5萬名粉絲的公眾號廣告收費可達每條3000元左右。粉絲數(shù)越多,廣告費用就越高。說白了,公眾號“造謠”還是為了利益。此外,由于相關管理部門打擊此類謠言的概率較小,也助長了造謠者的氣焰。
在實際生活中,“關懷式”謠言不僅會把讀者引入誤區(qū),還有可能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如有文章稱阿司匹林在心臟病發(fā)作時是“救命藥”,但部分類型的心臟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會“奪命”。此外,前面的“打針西瓜”“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謠言,也給相關種植戶和企業(yè)甚至整個行業(yè)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
“關懷式”謠言百害無一利,真到了該嚴打的時候了。這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另一方面則要斬斷其背后的利益鏈條,讓造謠者付出沉重的成本:輕則列入“黑名單”、不得進駐任何自媒體平臺,重則依法嚴厲處罰,讓謠言止于“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