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坡,呂夢林,王 宇
(1.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50;2.天津師范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87)
2017年12月2日,天津市法學會民法學分會2017年年會暨“民法典編纂與民法總則適用”研討會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qū)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由民法學分會主辦,南開大學承辦,并由來自天津市各高校的專家學者及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實務部門代表參加,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會議開幕式由天津市法學會民法學分會秘書長郝磊教授主持。民法學分會副會長張玲教授和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付士成教授分別致辭,民法學分會常務理事王吉林教授宣讀此次會議論文征集情況與評獎結果。張玲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在我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時代背景之下,作為民法人要對民法典編纂及民法總則適用中的疑難問題認真探討,貢獻我們的智慧。付士成教授作為承辦方代表,為與會者詳細介紹了南開大學法學學科的發(fā)展,他希望此次年會的召開能夠集合多方思想,共同獻計獻策,為國家和天津的法治建設貢獻力量。王吉林教授宣讀了本次年會的論文征集情況以及評獎結果,本次會議共評選論文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優(yōu)秀獎若干。
會議第二階段,由天津市法學會民法學分會會長賈邦俊教授就“民法總則法律行為效力條文的演變與適用”進行了主旨演講。賈邦俊教授指出,此次《民法總則》中民事法律行為條文的制定無不以人的意思為本位,體現(xiàn)相信人、尊重人、個人主宰的人文主義情懷。不僅正本清源,找準民事法律行為的定位,將“意思表示”作為核心要素,而且將“意思自治”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各法條之中。他認為民事法律行為效力關系到行為人自由程度與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穩(wěn)定,亦能引導市民大眾作出行為選擇,催生出中國人民遵法守法的好習慣。
會議第三階段,以“民法典編纂與民法總則適用”為主題,分為兩個單元展開研討。
第一單元由天津科技大學法政學院院長王吉林教授主持,五位發(fā)言人作為主題發(fā)言人分享了他們的研究心得。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春梅以“《民法總則》第185條之法教義學闡釋”為題,從內涵上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強調該條款的利益保護范圍應與死者利益保護協(xié)調適用,同時提出具體的適用建議。天津市紅橋區(qū)人民法院王婧法官,以“誠實信用原則下限制食品安全案件適用懲罰性條款問題研究——以178份裁判文書為分析樣本”為題,提出若支持知假買假的消費者獲得十倍賠償將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所以應以食品安全的內涵、知假買假相關要素等四個方面為標準限制懲罰性條款適用。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劉海安副教授以“論空域使用權物權法調整的合理性”為題,通過對行政許可利益說的局限分析得出空域使用權為私權屬性,并論證其為物權而非債權。天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李靜靜以“我國成年人意定監(jiān)護的監(jiān)督制度構建研究”為題,從社會案例入手揭示了我國意定監(jiān)護監(jiān)督制度存在的缺陷,并通過借鑒國外制度對我國成年人意定監(jiān)護監(jiān)督制度的構建提出建議。天津歐諾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天津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張榮輝以“通謀虛偽表示在《民法總則》上的建構——兼評對司法實務的影響”為題,概述了通謀虛偽表示的立法過程、基本結構以及適用范圍,并以融資性貿易為例闡述了通謀虛偽對于司法實務的影響。天津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薛智勝教授和主持人王吉林教授對第一單元的五場報告分別作出評議。薛智勝教授對五位報告人的報告內容給予肯定,并對論文中大數(shù)據(jù)實證分析法、經(jīng)濟學分析法、要素判斷方法等學術分析方法的運用給予了分析。王吉林教授對與第三人簽訂協(xié)議的意定監(jiān)護如何監(jiān)督、空域使用權能否納入民法典的物權編、僅有偽裝而無隱藏的行為如何定性等問題都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期待學者作出更深層次的研究。
第二單元由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郝秀輝教授主持,圍繞“法律適用與法律實踐”展開研討,有五位發(fā)言人做了主題發(fā)言。南開大學法學院張志坡副教授以“民法典物權編立法研究(一)——《物權法》第一章的問題與完善建議”為題,首先認為物權并非“物”上權利而是權利上的權利,以此闡述物權概念的不合理性及廢除的必要性,其次為物權法定原則的緩和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方案,最后明確提出應積極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但應否認其無因性。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馮源博士以“論民法中的‘人’與婚姻家庭法中的‘人’——以‘民法典’編纂的體例結構為視角”。馮老師將民法中“人”比作男性,“強而智”,而將婚姻家庭中的“人”比作女性,“弱而愚”,又以國際立法例的對比來說明在保持婚姻家庭法相對獨立的基礎上,且在歷時性條件下,兩者可能漸行漸遠的結論。天津市東麗區(qū)人民法院齊越法官以“個人信息網(wǎng)絡侵權行為的類型化分析與責任認定——以56個民事判例為進路”為題,認為不宜將“個人信息保護”過早限定范圍,應通過具體過錯認定標準、過錯推定原則和網(wǎng)絡侵權人代位求償權以解決舉證和追償問題。天津市河西區(qū)人民法院郭超法官以“身份權的回歸:欺詐性撫養(yǎng)糾紛裁判路徑的反思與建構——以《民法總則》第112條為中心”為題,通過對判例剖析總結出實務中婚姻法路徑、債法雙重路徑和侵權法單一路徑三種裁判方案,對比分析得出以侵犯身份權而以侵權之訴請求賠償是最為理想的解決路徑。南開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高凌晞以“《民法總則》背景下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屬性與法律構建”為題,提出應擴張個人信息權的內涵,更應通過《侵權責任法》以及未來制定《人格權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共同構建完整的保護體系。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郝秀輝教授,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民法分會副秘書長郭明龍對五位報告人的主題報告做了簡要評議。對于張志坡副教授的理論觀點,郭明龍副教授認為可能代表未來物權法的發(fā)展方向,對于馮源博士和郭超法官的論證認為將婚姻法與民法相分離可能有助于減少矛盾,僅身份權確立所帶來的體系效應尚待觀察,對于齊越法官和高凌晞同學的發(fā)言,認為個人信息權能否確立也需要斟酌。郝秀輝教授認為五位發(fā)言人的文章內容有大量的數(shù)據(jù)作為支撐,是很好的論文寫作方向。她對于馮老師兩個“人”的比較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婚姻家庭法在促進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自身的解放方面是居功至偉的,如果脫離民法典,其發(fā)展堪憂。
在自由交流階段,其他參會人員與主題報告人進行了深入互動和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疑問。
天津市法學會民法學分會副會長陳耀東教授代表主辦方致閉幕詞。陳耀東教授首先對本次年會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他認為此次年會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交融,問題突出,為深入理解《民法總則》的適用帶來很多的益處,同時希望在賈會長的帶領下,各界民法人共同為《民法總則》的實施、運用,以及民法典的編纂,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也希望民法年會能夠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