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棟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730030)
“語言結束之時就是音樂響起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質疑,語言結束音樂響起,而你的音樂的語言從何而來?從何而談呢?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看似學習的樂譜中,深藏者許多音樂中的語言,只是我們忽略了許多這方面的語境,探究到它的真實性,幫助我們了解音樂內在的奧妙,猶如李民鐸先生評價傅聰先生一樣,“一個能讀懂天書的圣人”,哪么天書也是書,是書就有語言,就有教化和引導人們的作用,而在我們所讀的天書的樂譜中,一個能啟發(fā)我們體現在樂譜中的語言之一即音樂術語,它標志著作曲家給予作品的一個概念性的要求,雖然這個概念受一定時期的政治、社會、文化特征和作曲家個人喜好的影響,但它確實是引領我們表達作曲家的情、思、境、意的橋梁和脈線,只有在這種語言的框架下,我們才能逐漸真實的接近作品原貌,才能正確的與作品交融,當我們拿到一首作品時,我們最先看到的是樂譜上面的術語,它大概分為三種方面:
第一:速度術語,速度術語同時包含著幾種情況1 原來就是速度用語,2從表情術語演變而來,3速度用眾所周知體裁名稱來表述。在我們認知的速度一般大致可分為慢、中、快,但有些速度術語是情緒表達的一個部分,有些速度是體裁表達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我們演奏者仔細研讀樂譜,吃透速度術語頃向于哪些方面,以便在演奏中更好的進行把握,不同速度對作品效果和情緒有著直接影響,同時也影響演奏著表達作品質量的高低,合理科學的掌握速度,將對不同時期的作品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和色彩有著直接的關系,研讀出更有說服力和作品相吻和的速度的表現方式,是我們初級學習著乃至演奏家們學習過程中必須修煉的一種能力,這種最基礎和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音樂表達中的一個要素,同時也是提醒演奏著在了解作品時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如若無視術語而自由發(fā)揮,不理解樂譜基本要求,演奏充滿了隨意性,使的演奏質量大打折扣,有時甚至變成與作品完全不相符的效果,作曲家久石讓的音樂手記中是這樣寫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難點之一是第三樂章的速度問題,開頭部分十分從容,中途從4/4拍變成12/8拍,速度標記是l’istesso tempo(每一拍和前面保持同樣的速度)。小提琴從這里進入,重復很短的樂句。開頭部分如果按照我希望的速度演奏,在l’istesso temp的地方保持每一拍和前面一拍的速度,小提琴的速度就必須相當快(順便提一句,克勞迪奧?阿巴多就選擇用這樣的速度)。而老派傳統(tǒng)的指揮家們在開頭演奏非常慢,到l’istesso tempo的地方速度就會剛剛好。這兩種不同的演奏方式都是尊重貝多芬的、忠實于樂譜的做法。還有一種演奏方式,開頭并不是很慢,而是以一個比較正常的速度,到了l’istesso tempo再把速度降下來。其實選擇這種方式的指揮最多,而這和貝多芬的意圖是相悖的”①。從以上指揮家對速度嚴謹的態(tài)度上,我們不難看出速度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中是何等的重要,只有遵循它,才能使我們的演奏達到一定的水準。
第二:力度術語,其實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力度術語的應用要比速度術語的應用
更為廣泛和更為實用,在許多鋼琴演奏和學習的過程的中,對演奏輕和重的表現是相對的,同時也作曲家的風格特征的表現,例如:在莫扎特作品中力度術語大部分在p和f之間。我們演奏的過程中p(輕)的語言是一種什么樣的語境下,是需要對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的,同時是左手伴奏部分的p(輕),還是作品背景部分的輕和情緒對比中的輕,快速的輕和慢速的輕等等,這些的應用和表達是需要我們像語言中的語氣一樣去體會和理解,并學會應用,而在我們演奏的f(強)中,個別音的sf(突強)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大片段的ff(很強)作曲家想要什么樣的效果而這樣去寫的,快速中f強和慢速中的f強的區(qū)別和表達的情感、情緒又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如在有些作品中crescendo(漸強)并非要機械地理解為agitato(激動地)或accelerando(漸快)。恰恰相反,漸強只不過是要求樂曲變的寬廣、雄偉、更顯得威嚴的標記。同樣,diminuendo(減弱)也并非一直與rallentando(減慢)相關,不能總把它看成是安靜下來的標記,很多是用減弱的音樂片段實際上是不段加重某種音樂意境的渲染力度.結合作品的情緒力度術語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和變化。作曲家想需要用什么樣的音響去表達此時的情緒和情境,這些疑問都是我們在分析作品和研讀作品中需要思考、摸索和體會的,并要根據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文化氣息和個性使然,在藝術潮流諸因素的啟發(fā)和影響下想表達的一種音響世界,例如在海頓有些作品中的突強就是給人一種警醒。而貝多芬作品中樂句中力度的突然變化是貝多芬作品的另一個標志,同時貝多芬作品中的sforzando(的持續(xù)意味著每一個sf都要比前一個彈的更響亮,卻不能在兩者之間做一個大體的漸強等等這些術語語言的表現與應用,是作品表現的內涵深刻性的一種體現,展示著一個個作曲家個性特征特點。而不是看到強就用力,看到弱就輕彈這么簡單。我們要多研究應運了多少強和多少弱的術語記號,在什么位置上;在什么音型的句子中,在什么和聲的的基礎上,作曲家用此語言的目的是需要表達一種什么情緒;什么效果和作品整體中形成一種怎樣的語境對比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和演奏中需要細讀體會、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很有說服力的音樂表達手段和音樂效果的呈現的能力,而不是只局限于強弱那么簡單。
第三:情感術語 在我們學習的作品中,能看到許多情感術語前面都有速度術語的標記,充分說明了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在限定的時間內我們要將樂譜中所要表達的力度層次和情感情緒相結合才是作品中最基礎的要求,同時也是一種本真的藝術效果,例如:肖邦前奏曲 (op28No24)開頭的術語Allegro appassionato 速度為快板,情感術語為熱情的 、激情地,這首概棺之作,樂曲熱情澎湃如滾滾洪流勢不可擋,抒發(fā)了詩人發(fā)自內心的吶喊和咆哮,而情感術語是給予我們最好的啟迪。同時我們看到不同的語匯如Triste et lent憂傷而慢的、cantabilo如歌地、速度基本上在慢和適中中,delicato精致的、pastorale田園風味的、piacevole使人愜意的基本上在中速里,vivacissimo極其活潑的、appassionato充滿激情而有活力的基本都在快速的音樂表現中,但有些情感術語在細微的變化使作品展現出不同效果,例如:勃拉姆斯《D小調第一協(xié)奏曲》中,終曲
第二主題在呈示部中標有espressivo(富于表情地),而當它出現在再現部時卻改為con passione(熱情地)從術語的變化來看,主題情感內涵戲劇性發(fā)展有了轉變,如果演奏者能意識到情緒中的變化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引人入勝的效果。從以上的速度、力度、情感術語來看,在我們學習階段,音樂術語的研究是有利于我們學習作品并表現內心情感最接近音樂語匯的一種語言,例如:如歌的這種術語,就是要塑造音樂的連貫性,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塑造角色》一書中曾提到“不斷的線條”,從我們要表現歌唱的聲音上,也就是聲音的連貫和氣息的連貫,應用到器樂演奏中也就是把指觸力量轉移用氣息拖住歌唱的表達出來。而en animant {法}逐漸活潑,這種術語就是把你演奏的情緒加溫是你的演奏充滿熱度而賦予激情,當然情感術語是要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相聯系的,不能孤立看待,它是可以給我們在音樂表達上給予更多的啟發(fā),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表現方式,從而是我們從多角度的對作品進行論證分析使音樂的表現更豐富;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它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