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 要:漢語是孤立語,即并不是通過詞形變化來表達語法作用,因此其動詞的活躍性更多地是由其功能方面的特點體現(xiàn)出來。漢語詩詞英譯過程中,由于源語精煉短小的特點,譯成英語勢必會造成形態(tài)的損失,意義的變化和反映在讀者認知上的不同,如何減少這種損失,并在最大程度上使譯文靠近原文,或者產(chǎn)生的音形意效果超過原文,就不得不考慮宣示義和啟示義的選擇。本文從對源語和譯語語義范疇義項選擇和重新整合的角度出發(fā),看漢語詩詞英譯的最佳效果,并通過案例解析說明詩詞漢譯英中啟示義表達更勝于宣示義。
關(guān)鍵詞:詩詞翻譯;語義范疇;義項;啟示義;宣示義
1 語義范疇
1.1 范疇理論簡介
范疇的建立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方法,語言中的語義范疇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反映在語言上的映像。Langacker(2000)指出,一個典型詞項代表了一個復(fù)雜的范疇,它不僅只有個意思,而是有很多相關(guān)的意義,這和原型范疇相近,有典型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別。包通法(2008):其實每一項詞義既有各自獨特的表達功能又相互聯(lián)系,它們聚集在一個詞中,構(gòu)成一個多義聚合體,語義范疇內(nèi)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就是語義范疇原型結(jié)構(gòu)的一種拓展、衍生或偏離。
1.2 義項的選擇
在詩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yīng)該首先理解漢語中詞的元意義,元意義像詞表意的深層結(jié)構(gòu),是反映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元意念,其他的意義都是建立在元意義之上的。理解元意義,在目標(biāo)語的語義范疇之內(nèi)選擇最貼合源語的義項,因為兩種語言語義范疇的建立不大相同,漢語的原型義項可能對應(yīng)英語的邊緣義項,或者漢語的邊緣義項對應(yīng)英語的原型義項,林新華(2006):譯文的選詞擇義,不是看它是否具備該語義范疇成員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與其類典型之間是否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那些不具備家族相似性,不屬于該范疇的詞語應(yīng)避免選用。在具體翻譯的過程中要視情況而定。
2 詩詞漢譯英的特點與宣示義和啟示義
1)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合,漢語詩詞在英譯的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的形態(tài)的損失,意義的變化和反映在讀者認知上的不同。從文化翻譯觀視角看漢詩詞英譯,可謂眾說紛紜。顧正陽(2008)曾說,翻譯古詩詞曲時,第一過程是從詩詞中找到文化因素,再把目光延伸到時代大背景,第二過程是轉(zhuǎn)到作者的時代背景,第三過程才轉(zhuǎn)到作者的處境心情,最后再研究作者的作品風(fēng)格。而許鈞(2006)指出,翻譯研究,文化角度固然重要,但是從始至終都不能拋開文本去空談文化,那樣文化翻譯觀只是宏觀上喊喊口號,沒有從根本上指出如何更好地翻譯。許淵沖(2003):文學(xué)翻譯是兩種語言、兩者文化的統(tǒng)一,而統(tǒng)一的過程也是提高。統(tǒng)一的結(jié)果是譯文,而譯文應(yīng)該改變譯語的劣勢,爭取均勢,最好能夠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
2)宣示義與啟示義的選擇。袁行霈曾說:一首詩藝術(shù)上的優(yōu)劣,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啟示義的有無。一個讀者欣賞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對啟示義的體會能力。宣示義是作者傳達給讀者的,即詞的本義,要準(zhǔn)確,無半點含糊;而啟示義是讀者自己領(lǐng)會,有五種:雙關(guān)義、情韻義、象征義、深層義、言外義。對原作的忠實,并不等于將原作的字面意義和表達形式原原本本地傳達給譯語讀者,而是要盡可能地傳達出原作的藝術(shù)形式,而藝術(shù)形式的傳達離不開啟示義的表達,在下文中,我們來通過實例看一下如何通過語義范疇義項的選擇來更好地傳達原作的啟示義。
3 語義范疇義項構(gòu)建及選擇
《終南望余雪》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1)How lovely is this northern slope of Zhongnan!
Piled with fresh snow, above the clouds it leaps;
The sun emerging, the trees regain their colour,
But to the city a colder evening creeps.(Yang)
(2)How fair the gloomy mountainside!
Snow-crowned peaks float above the cloud.
The forest bright in sunset dyed,
With evening cold the towns overflowed.(Xu)
譯文第二句中浮字的義項有:
1.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橋?!Α!??!珮?biāo)?!?。
~泛?!?。漂~。~光掠影。
2.表面的:~皮兒?!痢!?。
3.空虛,不切實:~夸。~華。
4.不沉靜,不沉著:輕~。~躁。
5.暫時的:~記?!?。
6.可移動的:~財?!??!?。~動。
7.超過,多余:人~于事。
8.呈現(xiàn),涌現(xiàn):~現(xiàn)?!?。
9.中醫(yī)指脈搏浮在肌膚表層:~脈。
10.姓氏。
11.罰人飲酒:~白?!淮蟀住?/p>
其中義項1,7,8,11作為動詞義,義項2,3,4,5,6,9作為形容詞義,義項10為名詞義。而只有義項1,2,6可被看做是原型范疇義,其他為偏離義。詩文中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nèi)容,這個“浮”字運用得十分生動。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而是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給人以浮的感覺。
楊譯的leap有以下義項:
1.If you leap, you jump high in the air or jump a long distance. 動詞“跳躍”講
2.The suspect took a leap out of a third-storey window. 名詞“跳躍”講
3.The two men leaped into the jeep and roared off. 動詞“極速移動”
4.The car leaped forward. 動詞“車輛等突然移動”
5.The result has been a giant leap in productivity. 名詞“巨變、劇增”
6.Bushs approval rating leaped to an astounding 88 percent. 不及物動詞“巨變、劇增”
其中只有義項1可看做原型范疇義,其他為此動詞衍生出的其他含義,通觀兩個譯本,許義的float在范疇中和浮更為靠近,而楊譯的leap更多旨在表達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的云端雪山,這樣講原詩的宣示義有所改變,不及許譯的版本。而許譯的“積”不僅與原文形似,更是神似,不僅譯出了宣示義,也傳達出了啟示義。
4 結(jié)論
詩詞翻譯形似不易神似更難,只譯出宣示義而忽略啟示義不僅使譯文趨近下乘,而且更不可能完成神似一說,即使譯出了宣示義和啟示義,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信,從語義范疇義項的構(gòu)建和整合過程中只能使譯作趨近于百分之百的信,如果把本來較少的啟示義譯出更多來,那就是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譯語優(yōu)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