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
《論語·學而》載,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孔子所說的“國”與今天的“國”在含義上有差別。那時的“國”是在一個大家共認的“君主”(當時的代表是周天子)的領導下,有一定獨立性的諸侯國。那么,如何治理這樣一個國呢?
儒家講仁愛,講人倫的社會秩序,講德治為主的人文化成,努力使人生及社會的發(fā)展構筑于向前向善的“正能量”基礎之上。但是,這種正義是擁有力量的“正義”,并非完全靠純粹“德業(yè)”的感化。夏、商、周三代的興衰說明,仁德和力量的適當配合才能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使國家走向興盛。儒家所反對的僅僅是力量的變態(tài)運用,即暴力的泛濫。
“道”,引導,引申為治理。此字用得極為恰切,亦與我們今天的觀念不謀而合。道家老子講“以道蒞天下”,孔子同樣認為,應以道治國,國才能得治。治理國家,使國家正常發(fā)展,本身即蘊含了維護自身運轉的理念——行于大道、行于常道。在“道”上行走,有前行者,有后行者,前行者引導后行者,整個共同體才能不斷進步?;谝龑У闹卫恚恰肮仓巍倍菃渭兊摹耙陨下氏隆?,是類似于治水的“疏導”而非外在強力的“堵導”,是自身含于其中的“引導”而非立于其側的“督導”。
儒家的很多觀念術語,既有內修的成分,也有外王的建功立業(yè)的內涵。修身齊家包含著治國的內涵,治國又以修身齊家為基礎??鬃訑?shù)語之中,此“道”推展開來,涉及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教等方方面面,暗含理念、制度、操作等不同層面;但操作伊始,卻在于一個“敬”字?!吨芤住だぁ吩唬骸熬泳匆灾眱?,義以方外?!本矗緸榱⑸碇?,這里為何用在對事上?“敬”字,左半邊是“茍(jì)”,《說文解字》解“茍”字為“自我告誡、自我反省”之義;右半邊“攵”由“攴(pū)”字演化而來,古同“撲”,有用戒尺或棍、鞭敲打的意思。由“心敬”“自敬”,發(fā)展至對人對事的慎重和禮儀。后來,宋明時期的儒學家認為,“敬”徹上徹下,可以打通形上形下;徹內徹外,能夠兼具內修與外業(yè)。所以,這個“敬”字連通了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事業(yè)。深入的“內敬”之修,自然能夠延伸至國政之事。如無“內敬”之修,在對待國民之大事上,那樣的“外敬”只能是修飾和假裝出來的。更有甚者,會對涉及私利私名之事非?!扒诿恪保鴮τ趪诿窠杂写罄?,則得過且過,馬虎松懈。
據(jù)《左傳》宣公二年載,佐政大夫趙盾(約前655—前601)多次勸諫國君晉靈公姬夷皋,晉靈公感到非常厭煩,就派武藝高強的鉏麑(chú ní)去暗殺趙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潛入趙家,摸到趙盾的住房,發(fā)現(xiàn)門已經(jīng)大開了。原來,趙盾已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靜坐養(yǎng)神,可能頭腦里還在思謀著如何去勸國君。這種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他為難地在門外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頭撞死在門口的槐樹下。其實,鉏麑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趙盾時刻不忘恭敬國君(指按時上朝理政),真是百姓的靠山?。⒑Π傩盏目可?,于國于君皆不忠。而背棄國君的命令(雖然這個命令是不對的,但在當時卻必須執(zhí)行),又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樣,還不如自己去死!
趙盾勤敬國事,竟然感動了刺客!
(作者為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副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