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改革開放以來的浙江蠶業(yè)(續(xù)Ⅱ)
        ——蠶桑生產技術的發(fā)展(栽桑)

        2018-01-26 07:03:34周金錢
        蠶桑通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桑苗桑園桑樹

        周金錢

        (浙江省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蠶業(yè)科學技術,無論新品種開發(fā),還是實用性技術應用,都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對浙江蠶桑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1 栽桑技術

        1979年,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桑樹新品種區(qū)域試驗。從1979年開始,創(chuàng)建桑樹病蟲測報體系,桑保工作達全國領先水平。20世紀80年代,嘉湖老桑園改造與新蠶區(qū)桑園發(fā)展,樹型基本為低干或中干偏低養(yǎng)成為主,主要病蟲害為萎縮病、桑疫病、桑根結線蟲病及桑癭蚊。1992年,桑苗生產量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從1985年到2014年,審定、認定了一批桑樹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蠶業(yè)園區(qū)建設,至2014年,全省建成土地平整、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wěn)產高產的蠶桑規(guī)模園區(qū),占全省桑園總面積的42%。

        1.1 品種選育與審定

        1.1.1 品種選育

        改革開放前,桑樹品種重點是從農家品種中篩選推廣優(yōu)良品種。如,經1975年9月全省鑒定評比,確定荷葉白、團頭荷葉白、桐鄉(xiāng)青和湖桑197號4個品種,為全省優(yōu)良當家品種,采取加速繁育推廣。1979年,由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從一之瀨×倫教109號的雜交組合單株中選育出農桑8號。1996~2000年,浙江農業(yè)大學蠶學系(今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特種經濟動物系)育成了盛東1號;省農科院蠶桑所育成了農桑10號、大中華、農桑12號和農桑14號。到2014年,全省累計繁育農桑系列等新品種桑苗達近10億株,新品種桑苗占總培苗量的80%以上。

        1.1.2 品種審定

        1979年12月18日,省農業(yè)局在杭州召開桑樹品種區(qū)域性鑒定座談會。確定了由省農業(yè)局、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嘉興地區(qū)蠶桑研究所(今湖州市蠶桑研究所)、浙江農業(yè)大學蠶學系、紹興地區(qū)農校、嘉興地區(qū)農校等單位代表組成的鑒定小組,討論制訂了鑒定辦法,同時決定設立平原(嘉興地區(qū)蠶桑研究所、嘉善縣桑苗良種場)、丘陵坡地(紹興地區(qū)農業(yè)學校、龍游縣團石蠶種場)、溪河灘地(建德縣桑苗良種場、嵊縣東郭蠶種場)、濱海涂地(杭州蠶種場下沙分場、蕭山縣頭蓬林場)4種不同土質條件的8個鑒定點。

        1981年9月8日,省農業(yè)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轉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會的工作報告及〈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試行條例〉》(浙農科〔1981〕96號),浙江省農作物新品種開始審定。

        1982年10月18日,農牧漁業(yè)部(今農業(yè)部)發(fā)布《全國桑樹品種審定條例》,從1982年起,開展全國桑樹品種審定工作。

        1985年5月13日,省農業(yè)廳發(fā)布《浙江省桑樹品種區(qū)域性鑒定辦法》。1985年9月28日,團頭荷葉白、湖桑197、荷葉白、桐鄉(xiāng)青4個桑品種通過認定①1985年9月28日,浙江省農業(yè)廳《關于頒發(fā)農作物品種審定認定結果(第五次)的通知》(農植一〔85〕302號)。1986年5月23日,浙江選育的首個桑樹新品種——璜桑14號通過審定②浙江省農業(yè)廳《關于頒發(fā)農作物及蠶品種(組合)審定、認定結果的通知》(農植一〔86〕148號)。

        1986年6月18日,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印發(fā)〈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擴大會議紀要〉和〈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實施細則〉的通知》(浙品審字〔86〕6號),調整、充實品種審定組織,蠶桑正式列入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范圍,并設蠶桑專業(yè)組。

        1987年2月20日,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關于印發(fā)〈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實施細則〉棉麻、蔬菜、果樹、桑樹、桑蠶補充辦法(試行稿)的通知》(浙品審字〔87〕4號),公布了《〈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實施細則〉補充辦法(桑樹)》。

        1999年6月17日,省農業(yè)廳經濟作物管理局《浙江省桑、蠶新品種生產試驗考察工作規(guī)則》(農經蠶字〔1999〕16號),明確考察申請條件、程序、時間、組織及意見的表述。

        2000年8月11日,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關于印發(fā)〈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補充辦法(桑樹)的通知》(浙品審字〔2000〕13號),從2000年開始,對桑樹新品種開展認定工作。2000年9月7日,省農業(yè)廳經濟作物管理局《浙江省桑樹新品種綜合性狀調查辦法(試行)》(農經蠶便〔2000〕4號),對認定品種的性狀調查作出規(guī)定。

        表1 1985-2014年浙江省認定、審定桑樹品種一覽表Table 1 Approved mulberry varie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1985-2014

        2004年7月16日,省農業(yè)廳《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暫行辦法》(浙農專發(fā)〔2004〕96號),桑樹品種列為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2009年2月9日,省農業(yè)廳《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浙農政發(fā)〔2009〕4號),桑樹品種改為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

        從1985年桑樹新品種認定開始到2014年,共審定、認定桑樹新品種15個,其中認定5個,審定10個,見表1。

        1.1.3 審定、認定品種主要性狀

        團頭荷葉白(別名,湖桑7號、雙頭荷葉白)晚生桑品種。樹形開展,發(fā)芽遲,葉片成熟、硬化遲。長勢較旺,發(fā)條數中等。全年產葉量高,葉質中等。抗桑萎縮型、桑黃化型萎縮病、桑褐斑病、桑污葉病力強,抗桑疫病力較弱,受大氣氟污染時,桑葉的含氟量比其他品種低。

        湖桑197號 中晚生桑品種。樹形開展,發(fā)芽、成熟、硬化稍遲。長勢較旺,產葉量較高,葉質較優(yōu)??股Ns病、桑褐斑病力較強,抗桑疫病力較弱,抗旱、耐瘠,適應性廣。

        荷葉白(別名,湖桑32號、尖頭荷葉白)晚生桑品種。樹形高大開展,發(fā)芽、成熟、硬化遲。生長勢旺,發(fā)條數多。全年產葉量高,葉質較優(yōu)??股R卟 ⑸:职卟?、?;ㄈ~型萎縮病力較強,抗桑黃化型萎縮病力弱;耐瘠、抗寒力較強,適應性廣。尤其適宜土壤肥力較差的土地種植。

        桐鄉(xiāng)青(別名,湖桑35號)中生桑品種。樹形挺直,春期發(fā)芽、成熟和秋葉硬化比較早。長勢較旺,發(fā)條數中等,春發(fā)芽率較低。全年產葉量高,葉質極優(yōu),制種成績好??股Ns病、桑褐斑病力較強,抗桑疫病力弱,抗旱、耐瘠力稍差;適宜于建立小蠶專用桑園。

        璜桑14號 中生桑品種。樹形稍開展,發(fā)芽、成熟與秋葉硬化稍早,與桐鄉(xiāng)青相仿。春發(fā)芽率約55%,桑葉產量與荷葉白近似,其中秋葉產量較高,葉質中等??股Ns病、桑褐斑病力較強,抗桑疫病力弱,抗旱、耐瘠是其最明顯的特點。

        農桑8號 早生桑品種。樹形直立,發(fā)芽早、成熟早、秋葉硬化比荷葉白稍遲,春期發(fā)芽比荷葉白早10 d左右,發(fā)芽率一般可達75%左右。生長勢旺,發(fā)條數多,葉產量高,葉質中等??股R卟×?,抗萎縮病力較強?;ü^多,因發(fā)芽早,早春易受晚霜凍害。較適宜于原蠶飼養(yǎng)用桑。

        大中華 晚生晚熟桑品種。輻射誘變選育而成。樹形高大、稍開展,發(fā)條數中等,枝條粗長較直,稍有臥伏枝。發(fā)芽期(杭州調查)3月28日~4月2日,葉片成熟期5月8日~12日,秋葉硬化期在10月15日~23日,產葉量顯著超過荷葉白。抗桑黃化型萎縮病力強,抗桑疫病力弱。

        農桑10號 早生早熟桑品種。經單株和系統(tǒng)選育而成。樹形直立,樹冠緊湊,生長勢旺,發(fā)條數多,枝條長而直,側枝少。發(fā)芽期(杭州調查)3月14日~18日,葉片成熟期4月15日~20日,秋期封頂和葉片硬化均較遲,產葉量顯著超過荷葉白??股R卟×姡股|S化型萎縮病力強。

        盛東1號早生中熟桑品種。經單株和系統(tǒng)選育而成。樹形直立,發(fā)條數多,枝條長而直,側枝少。發(fā)芽期(杭州調查)3月15日~20日,葉片成熟期4月15日~25日,秋期封頂遲、葉片硬化遲。產葉量顯著超過荷葉白??股R卟?、桑黃化型萎縮病能力與荷葉白相仿。

        農桑12號 早生中熟桑品種。經單株和系統(tǒng)選育而成。樹形直立,樹冠緊湊,發(fā)條數多,枝條長而直,無側枝。發(fā)芽期(杭州調查)3月19日~20日,葉片成熟期4月28日~5月4日,秋期封頂、硬化遲,下部葉片容易落黃。產葉量顯著高于荷葉白,萬蠶產繭層量極顯著高于荷葉白??股|S化型萎縮病、桑疫病強于荷葉白;對桑薊馬、紅蜘蛛、桑粉虱危害明顯輕于荷葉白。

        農桑14號 早生中熟桑品種。經單株和系統(tǒng)選育而成。樹形直立,樹冠緊湊,發(fā)條數多,枝條粗直而長,無側枝。發(fā)芽期(杭州調查)3月19日~20日,葉片成熟期4月25日~5月3日,秋期封頂和硬化均較遲,下部葉容易黃落。產葉量極顯著高于荷葉白,萬蠶產繭層量顯著高于荷葉白??股|S化型萎縮病、桑疫病強于荷葉白,對桑薊馬、紅蜘蛛、桑粉虱的危害明顯輕于荷葉白。

        豐田2號 早生中熟桑品種。三倍體品種。樹形高大稍開展,枝條粗長直立。葉形大, ,葉柄粗長。春期發(fā)芽比荷葉白早6 d~8 d,秋葉硬化比荷葉白遲。產葉量高,葉質優(yōu)良。桑葉易采,適應性較強??股R卟?、桑薊馬、桑紅蜘蛛、桑粉虱害蟲比農桑14號弱。

        強桑1號 中生中熟桑品種。經單株和系統(tǒng)選育而成。樹形直立,樹冠緊湊,枝條粗長,側枝少,發(fā)條數中等,長勢旺盛。葉形大, ,葉面平滑,光澤強,葉片著葉稍下垂,葉炳長。發(fā)芽期(杭州調查)3月20日~22日,成熟期4月28日~5月2日。秋期封頂遲,利用率高,下部黃落葉少,秋葉硬化遲,產葉量高。耐瘠力一般,耐寒、耐旱力強,抗桑疫病(黑枯型)力弱,適應性較強。

        金10中生中熟桑品種。樹形直立,枝條粗長而直,樹型略展開,節(jié)間較密,側枝少。葉形大, ,葉面稍皺褶。成齡桑樹偶有雌花。發(fā)芽期(海寧調查)3月21日~22日,介于農桑14號和荷葉白之間,比農桑14號遲3 d左右,比荷葉白早4 d~5 d。春葉可用凈量與農桑14號相仿;秋葉產量高于農桑14號,全年凈葉產量略高于農桑14號。易受桑薊馬為害,嚴重時可導致落葉。

        強桑2號 中生中熟桑品種。經人工誘導加倍桑樹染色體方法育成的四倍體品種。樹形矮壯略開展,枝條較直立,群體較整齊,無側枝。皮灰褐色,節(jié)間稍曲,節(jié)距密。冬芽紫色,呈正三角形。成葉正綠色,闊心形,葉片肥大。有少量雌雄花。發(fā)芽期(杭州調查),在3月中旬,比荷葉白早5 d~7 d,比農桑14號遲5 d~7 d;秋葉硬化期,在10月中下旬,比荷葉白遲15 d。經桑疫病病原人工接種鑒定,強桑2號的病情指數,為0;對照種荷葉白、桐鄉(xiāng)青的病情指數,分別為22.7%、33.3%。

        1.2 桑苗繁育

        1.2.1 桑苗產區(qū)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國蠶桑生產迅速發(fā)展,浙江桑苗生產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80年代,年均生產嫁接苗3.47億株;90年代,年均生產嫁接苗9.1億株。1992年,全省培苗面積6167 hm2,生產桑苗21.60億株;其中嫁接苗13.46億株,實生苗8.14億株,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傳統(tǒng)苗區(qū)的海寧、桐鄉(xiāng)有18個鄉(xiāng)(鎮(zhèn))、4萬戶苗農培苗,共生產桑苗19.46億株,其中嫁接苗12.69億株。蕭山(今杭州市蕭山區(qū))成為以實生苗為主的新興產苗區(qū),生產嫁接苗378萬株,實生苗5023萬株。其余新苗區(qū)的51個培苗縣(市、區(qū)),共生產桑苗1.61億株,其中產苗1000萬~3000萬株的有淳安、嘉興郊區(qū)(今嘉興市秀洲區(qū)、南湖區(qū))、長興和開化4個縣(市、區(qū));產苗500萬~1000萬株的有紹興(今紹興市柯橋區(qū))、武義、龍游和仙居4個縣;產苗100萬~500萬株的有桐廬、臨安、余杭、建德、嘉善、湖州市區(qū)(今湖州市南潯區(qū)、吳興區(qū))、德清、安吉、上虞、嵊縣(今嵊州市)、新昌、諸暨、蘭溪、衢縣(今衢州市衢江區(qū)、柯城區(qū))、常山、縉云、永康和景寧18個縣(市、區(qū));產苗10萬~100萬株的有杭州市西湖、杭州市江干、余姚、奉化、文成、海鹽、金華市婺城、東陽、義烏、浦江、磐安、柯城、江山、麗水、龍泉、遂昌、松陽和臨海18個縣(市、區(qū));產苗10萬株以下的有云和等8個縣。1993年后,受絲綢市場疲軟和蠶桑生產波動影響,桑苗生產量減少。同時,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不少新區(qū)縣不再自培苗,桑苗產區(qū)逐步向海寧和桐鄉(xiāng)集中。1999年,全省培苗縣20個,比1992年減少34個。海寧和桐鄉(xiāng)兩市培苗面積2380 hm2,占全省培苗面積的93.3%;生產桑苗10.51億株,占全省桑苗生產量的94.9%,其中嫁接苗7.78億株,占全省97.5%。

        到2014年,桐鄉(xiāng)、海寧仍保持為全省嫁接苗生產基地,其他淳安、湖州有少量繁育;實生苗基本集中到杭州市蕭山海涂苗區(qū)。

        1.2.2 培苗方法

        1.2.2.1 有性繁殖

        浙江自古就有桑子播種的方法。1980年,省農業(yè)廳首次到江蘇省泗陽縣采購喬木桑子。20世紀80年代,省農業(yè)廳每年到江蘇宿遷、或海安等地采購桑子5 t~10 t。采購的桑子除少量用于當年夏播外,大部分貯藏在省原蠶種場冷庫或省蠶種冷庫,作次年春播之用,發(fā)芽率一般可達90%以上。1990年后,省農業(yè)廳不再統(tǒng)一采購,由苗農自行解決。

        播種方法,基本上為夏播。20世紀90年代,桐鄉(xiāng)、蕭山和海寧等地,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廣了秋播,以生產廣秧作砧木。即在7月底8月初,早稻收割后,整理苗地,在立秋前播種。1990年,蕭山、桐鄉(xiāng)等地苗農,為提高單位面積產苗量,改條播法為撒播法,667 m2產實生苗達10萬株以上。

        1.2.2.2 無性繁殖

        (1) 嫁接

        浙江桑苗嫁接在宋代就有記載,各地廣泛使用的袋接法繁育桑苗沿用至今已10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桑苗的嫁接方法,仍延用冬接、倒袋接、室內袋接、一苗多用和一步成園等傳統(tǒng)方法。

        在桑苗的管理上,1982年,臨安縣泉口苗圃嫁接桑苗試用地膜全程覆蓋。與不覆蓋比,嫁接成活率提高21.5%,單位面積桑苗產量增加42%,產值增加73%,除去成本凈收益增加218.6元。1992年,桐鄉(xiāng)縣10個重點產苗鄉(xiāng)鎮(zhèn)桑苗地膜覆蓋面積占50.8%,1993年增加到84.8%。其方法是:桑苗嫁接后即蓋上地膜,四周壓緊,防止風吹;揭膜時間,一般清明前嫁接的,在接后15 d左右;清明后嫁接的,在接后7 d左右。當接穗芽脫苞破土時揭去地膜,以防高溫灼苗。

        (2)扦插

        扦插法培苗在大面積生產上較少使用。但在20世紀80年代,部分蠶區(qū)曾掀起了湖桑硬枝、綠枝扦插育苗的熱潮。嘉善縣桑苗良種場,從1983年開始,在冬季采用薄膜砂床,塑料袋倒插促進生根,再帶袋移栽苗田的方法,進行扦插育苗,克服了湖桑硬枝扦插中先發(fā)芽、后生根的困難,使桐鄉(xiāng)青等湖桑品種發(fā)根率達到90%,成活率達到80%。1982年,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開展了桑樹扦插發(fā)根劑與桑簡易硬枝扦插育苗技術研究,1987年取得成果,用荷葉白和團頭荷葉白等品種的桑樹硬枝,在大田適時春插,用復方發(fā)根劑處理,農用地膜覆蓋等綜合技術措施,使湖桑大田植土扦插的成苗率達到70%,667 m2產苗約 1 萬株,年推廣 6.67 hm2~13.33 hm2。富陽縣(今杭州市富陽區(qū))農業(yè)局,于1988年引進省農科院蠶桑所湖桑硬枝簡易扦插育苗技術;1991年引進了蘇州蠶桑??茖W校湖桑硬枝溫床扦插、硬枝土缽扦插和綠枝就地扦插技術,并開展太陽能溫床倒插預扦等。經多年試驗推廣,1992年,全縣5種扦插育苗面積達到3.12 hm2,共培桑苗51.17萬株,平均成活率54.18%,667 m2產桑苗1.1萬株。其中簡易硬枝扦插通過選用適插品種、葉面寶浸漬處理和適期扦插等措施,成活率達到73.4%,667 m2產苗1.39萬株;綠枝土缽扦插,春插成活率69%,秋插成活率60%,并取得土缽育苗一步成園的經驗。各種扦插育苗方法,都不及嫁接培苗效率高、效益好,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基本停止試驗。

        1.2.3 桑苗分級

        1953~1980年,省農業(yè)(林)廳(局)以桑苗根基圍度和苗條長度為依據,對桑苗分級規(guī)格經過4次制(修)訂。1980年,省農業(yè)局公布修訂后的分級標準,見表2。

        表2 浙江省桑苗分級規(guī)格(1980年)Table 2 Grading specifications of mulberry seedlings in Zhejiang Province,1980

        表3 實生苗質量指標國家標準(2003年)Table 3 National standards of seedling quality indicators in 2003

        表4 嫁接苗、扦插苗質量指標國家標準(2003年)Table 4 National standards of grafted seedlings and cutting seedlings quality indicators in 2003

        1997年12月1日,省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了全國首個桑苗省級地方標準《桑苗分級與檢驗標準》(DB33/209-1997),桑苗分級,以苗干根基直徑作為分級依據。出圃嫁接苗,分為大苗、中苗和小苗3個等級,根基直徑大于等于10 mm為大苗,7.0 mm~9.9 mm為中苗,5.0 mm~6.9 mm為小苗,5 mm以下為等外苗;出圃實生苗分大苗、小苗2個等級,根基直徑大于4 mm為大苗,2.5 mm~3.9 mm為小苗,2.5 mm以下為等外苗。2003年6月4日,國家標準《桑樹種子和桑苗》(GB 19173-2003)發(fā)布,桑苗分級,以苗徑為主要分級指標,實生苗分為一級、二級,嫁接苗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表3、表4)。國家標準實施后省地方標準即行廢止。

        1.2.4 桑苗價格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至1980年,均由省農林(業(yè))廳(局)根據桑苗生產成本和供求情況,提出桑苗參考價格,經省物價部門審核同意,通知各縣(市)參照執(zhí)行。1980年5月2日,省農業(yè)局發(fā)出《關于調整各類桑苗參考價格的通知》,苗價平均比1963年提高25%左右。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桑苗價格逐步放開。1981年后,省農業(yè)廳不再下達統(tǒng)一的桑苗參考價格,由市場調節(jié),隨行就市。20世紀80年代前期,一度繭價偏低,桑苗供過于求,丙級嫁接苗最低每株跌至0.02元;80年代后期,繭價大幅度提高,外省紛紛來浙大量購苗,桑苗供不應求,每株嫁接苗從0.1元升至0.15元~0.2元;1990年,從0.25元再升至0.3元。桑苗價格的提高,刺激了苗農生產積極性,1992年,全省培苗面積和嫁接苗產量均創(chuàng)了歷史最高水平。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桑系列品種推廣后,由于產葉量顯著高于荷葉白等四大良種,迅速推廣到全國蠶繭主要產區(qū),在各地大力發(fā)展蠶桑生產的形勢下,桑苗價格最高時達到每株1.5元。直到2010年,均為農桑系列品種推廣的興盛時期;2010年后,隨強桑品種審定推廣,農桑系列品種逐步減少,新品種桑苗的價格,隨市場供求變化有漲有落。

        浙江桑苗一直有省外銷售的傳統(tǒng)。桐鄉(xiāng)、海寧外銷的嫁接苗,1985~1989年,荷葉白等四大良種桑苗15.31億株;1990~1994年,增至49.17億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至2014年,以農桑系列、強桑等為主的新品種桑苗平均每年繁育5億株以上,其中80%以上銷往省外。品種桑苗銷售的區(qū)域,有江蘇、安徽、福建、山東、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陜西、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甘肅和吉林等20個省、市、自治區(qū)。

        1.3 栽培管理

        1.3.1 桑園建設

        1979年3月1日,省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省革委會”)在杭州召開全省蠶桑生產工作會議,規(guī)劃在21個縣建立蠶繭生產商品基地,并逐步建設一批成片成帶、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的桑園;同時利用海涂、丘陵、山區(qū)、溪灘、緩坡,到1985年全省發(fā)展新桑園3.33萬hm2(50萬畝)的目標。為實現目標,省革委會決定對蠶桑生產實行“兩定一獎”(定桑園面積、定蠶繭產量,超產加價獎勵)政策。8月8日,省革委會從省機動財力農業(yè)投資中撥出100萬元資金,扶持發(fā)展新桑園,凡土地平整、成片集中發(fā)展的新桑園給以每667 m20元~12元的補助。10月27日,經省委領導批準,從省絲綢公司1979年貿易利潤中撥出300萬元,支持蠶桑生產,其中220萬元作冬季新桑園發(fā)展、老桑園改造的扶持經費;50萬元補助購置桑園噴灌機。此后連續(xù)三年省財政都撥專款對新桑園發(fā)展、老桑園改造進行補助。僅在1986~1990年,全省就種桑6億株,年均種桑1.2億株,新種桑園3.4萬hm2(51.1萬畝),占桑園總面積的40%;改造老桑園0.67萬hm2(10萬畝)左右,占全省桑園面積7%~8%,達到了樹齡10~15年更新一次的要求。全省桑樹樹齡在10年以下的青壯桑園,約占桑園總面積的65%以上,基本實現了桑樹年輕化。

        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省開始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建設。1997年10月5日,省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建設領導小組印發(fā)了《浙江省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建設考核驗收暫行辦法(蠶桑)(試行)》(浙農園〔1997〕2號),公布了蠶桑園區(qū)量化考核指標,規(guī)定了8個方面14個評價指標(表5),現代蠶業(yè)示范園區(qū)建設有了標準規(guī)范。

        1997~2000年,各地積極開展桑園連片改造和現代化蠶業(yè)園區(qū)建設。湖州市重兆鎮(zhèn)雙市港村、德清縣高橋鎮(zhèn)湖墩村和桐鄉(xiāng)市靈安鎮(zhèn)屠家橋村率先開展蠶業(yè)園區(qū)建設。2000年11月,全省首個現代蠶業(yè)示范園區(qū)——德清縣湖墩村現代蠶業(yè)示范園區(qū)通過省農業(yè)廳驗收。2000年,全省建成了桑園面積在3.33 hm2(50畝)以上的現代蠶業(yè)園區(qū)389個,桑園面積2467 hm2。

        2001年開始,全省在園區(qū)建設的基礎上,開展了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示范基地建設,所建園區(qū)集中連片,基礎條件較為完備,核心示范基地面積達到33.33 hm2(500畝)以上,溝、渠、路配套,具有相應的設施條件。2002年,省農業(yè)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浙江省優(yōu)質高效種植業(yè)生產基地建設實施意見》(浙農計發(fā)〔2002〕21號),提出《規(guī)?;瘍?yōu)質高產桑蠶繭生產基地》建設標準,桑園平整連片(200畝以上)、規(guī)模經營、溝渠配套、品種優(yōu)良,具有畝桑產繭150 kg以上的生產能力。形成1個~2個企業(yè)帶農戶的示范基地。2002年底,建成了湖州市重兆鎮(zhèn)雙市港村和環(huán)橋村、湖州市朱家兜村、德清縣高橋鎮(zhèn)湖墩村和桐鄉(xiāng)市留良鄉(xiāng)大家橋村等大面積每667 m2產繭超170 kg、效益超2500元的高效示范園。湖州市雙林鎮(zhèn)建成了省內首個連片66.67 hm2(1000畝)的現代蠶業(yè)園區(qū)。

        表5 浙江省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建設(蠶桑)考核驗收量化指標(試行)Table 5 Zhejiang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sericulture)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acceptance(Trial)滿分:100分:得分:

        2003年,省農業(yè)廳《浙江省蠶桑西進發(fā)展規(guī)劃》、《浙江省蠶桑優(yōu)化改造規(guī)劃》(浙農專發(fā)〔2003〕98號),根據浙西南、浙北不同產區(qū)的土地條件、發(fā)展?jié)摿?、?guī)?,F狀等,在淳安等西進8個縣,開展連片2 hm2(30畝)以上的規(guī)模小區(qū)建設;在桐鄉(xiāng)等6個市縣開展土地平整、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品種優(yōu)良、具備畝產150 kg蠶繭的穩(wěn)產高產性能的蠶桑規(guī)模小區(qū)建設。

        2004年9月29日,省農業(yè)廳《浙江省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建設意見》(浙農產發(fā)〔2004〕19號),各地圍繞5個方面的建設重點與建設內容開展蠶業(yè)園區(qū)建設?,F代蠶業(yè)園區(qū)標準,見表6。

        2007年4月17日,省政府《關于加快發(fā)展農業(yè)主導產業(yè),推進現代農業(yè)建設的若干意見》(浙政發(fā)〔2007〕17號),確定蠶桑為農業(yè)十大(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yǎng)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藥材)主導產業(yè)之一。7月19日,省農業(yè)廳、省財政廳《關于印發(fā)蔬菜、茶葉、畜牧、蠶桑、食用菌、中藥材等六大農業(yè)主導產業(yè)實施意見的通知》(浙農計發(fā)〔2007〕15號),開展規(guī)模化蠶桑園區(qū)建設,在浙西蠶區(qū)發(fā)展連片2 hm2(30畝)以上的規(guī)模化桑園,配套建設小蠶共育設施和規(guī)模化養(yǎng)蠶設施,基本普及標準化優(yōu)質蠶繭生產技術,蠶農合作社和繭絲龍頭企業(yè)。在嘉湖蠶區(qū)建設連片3.33 hm2(50畝)以上設施配套的高產園區(qū),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小蠶共育、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tǒng)一防控,培育蠶農合作社和繭絲龍頭企業(yè),帶動標準化優(yōu)質蠶繭生產技術推廣應用。實施蠶桑西進和優(yōu)化改造兩項工程后,在蠶桑規(guī)模化發(fā)展桑園的政策扶持下,以年均新增桑園0.67萬hm2(10萬畝)的速度發(fā)展,至2007年,全省連片3.33 hm2(50畝)以上的規(guī)模小區(qū)達到28667 hm2,占全省桑園總面積的37%。

        2010年,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建設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fā)〔2010〕6號)精神,省農業(yè)廳組織開展了省級現代農業(yè)綜合區(qū)、主導產業(yè)示范區(qū)和特色農業(yè)精品園建設。建德市大同、桐廬縣分水、海鹽縣長山河、海寧市周王廟、嵊州市、蘭溪市香溪、永康市舟山、武義縣桃溪等8個蠶桑產業(yè)示范區(qū),被列為首批省級現代農業(yè)主導產業(y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點,桐鄉(xiāng)市石門、嵊州市剡湖(蠶種)、新昌縣梅渚、磐安縣冷水等4個蠶桑(種)精品園,被列為首批省級特色農業(yè)精品園創(chuàng)建點。至2014年,全省累計建成蠶桑規(guī)模小區(qū)6555塊,面積25140 hm2,占全省桑園總面積的42%,其中連片66.67 hm2(1000畝)以上大型園區(qū)64個,桑園面積7267 hm2。2000~2014年全省蠶桑園區(qū)建設情況,表7。

        表6 浙江省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建設(分類)標準Table 6 Zhejiang Modern Agriculture Park Construction(classification)standards

        表7 2000-2014年浙江省蠶桑園區(qū)建設情況一覽表Table 7 Construction of Sericulture Park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2000-2014

        1.3.2 群體結構

        1979年,省蠶桑學會召開了“實現畝桑產繭100 kg”學術研討會。省農業(yè)廳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畝產100 kg繭桑園建設的技術意見》。在1981年全省蠶桑工作會議上,省農業(yè)廳全面推廣以每667 m2產桑葉1500 kg、蠶繭100kg為目標的高產穩(wěn)產桑園建設的技術措施。一般桑園每667 m2栽桑700株~1000株,低干或中干偏低養(yǎng)成;因地制宜栽種1000株~2000株的密植速生桑;保持有效條6000條~7000條,平均條長1m以上,總條長7000m以上的群體結構。各地按此技術指導意見實實施,全省單位面積產繭量,從1979年的51.15 kg提高到1990年的100.5 kg。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省普遍開展蠶繭豐收活動,省農業(yè)廳經濟作物管理局于1988~1990年與桐鄉(xiāng)、湖州、海寧和德清四縣(區(qū))農業(yè)局,在27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畝桑產繭150 kg技術模式的試驗、示范和推廣。經過3年努力,使1萬hm2桑園平均每667 m2桑園產繭達到170.75 kg,在此基礎上研制了畝桑產繭150 kg技術模式。其桑園的群體結構為:每667 m2栽桑800株~1000株,低干拳式養(yǎng)成,留拳2500個~3200個,有效條7000條~8000條,總條長10000 m~12000 m。

        仙居縣林業(yè)特產局根據新蠶區(qū)特點,在開展豐收計劃活動中,通過試驗研究,于1990年10月形成了“溪灘桑園畝產繭100 kg、150 kg、200 kg栽培模式”,每667 m2產繭150 kg的桑園群體結構為:栽桑1200株~1500株,樹干高33 cm~60 cm,留拳2500個~3000個,有效條6000條~7000條,總條長9900 m~11600 m。

        20世紀90年代,嘉湖地區(qū)桑園建設基本定型為,每667 m2栽桑800株~1000株,低干拳式養(yǎng)成或中干偏低養(yǎng)成,即栽種第一年離地25 cm左右剪定,當年養(yǎng)成2根~3根枝條;第二年春伐,離地50 cm剪定,養(yǎng)成2根~3根支干,發(fā)芽后每支干留2個~3個生長芽,當年成條6根~8根;第三年離地60 cm夏伐,養(yǎng)成第二支干拳式,或在枝條基部夏伐,養(yǎng)成一級支干。其他蠶區(qū)根據條件,以每667 m2栽1000株~2000株的低干或無干桑園。在品種發(fā)芽勢好,苗木粗壯,土、肥、水條件好的情況下,也有采取一年剪伐兩次或提早夏伐的快速養(yǎng)成方式。

        自1997年開展現代蠶業(yè)園區(qū)建設以來至2014年,園區(qū)桑園的群體結構基本為:每667 m2,栽種800株~1000株;低干拳式樹形,定拳高度60 cm~80 cm,養(yǎng)成1層~2層支干;單株拳數2個~4個,留拳2500個~3200個;留條數量,夏伐疏芽后留8000條~9500條,冬季留7000條~8000根;保持單條長平均140 cm以上,總條長10000 m~12000 m。

        1.3.3 桑園施肥

        20世紀80年代,各地積極推廣優(yōu)化施肥,著重進行了“三改”,即改重施冬肥春肥為重施夏肥秋肥,改偏施氮肥為氮磷鉀配合施,改春肥夏肥一次施為分次施肥,基本做到“普施冬肥,適施春肥,重施夏肥,增施秋肥,多施有機肥”,提高了施肥質量和水平。1988年,引進國外復合肥,研制開發(fā)桑樹專用復合肥。1990年,全省桑園施肥平均達到3次/667 m2。湖州、桐鄉(xiāng)、海寧和德清4縣(區(qū))實施豐收計劃的1萬hm2桑園,1990年,每667 m2施純氮87.5 kg,純磷 17.6 kg,純鉀 22.9 kg,優(yōu)化了施肥結構,提高了桑園產出率,實現了每667 m2桑產葉2300 kg,產繭170.75 kg的高產豐產水平。

        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桑園偏施酸性化肥和有機肥用量的減少,嘉湖平原桑園土壤酸化日益嚴重。嘉興市對秀洲區(qū)、秀城區(qū)和桐鄉(xiāng)市重點鄉(xiāng)(鎮(zhèn))和蠶種場1996~1997年的桑園土壤化驗,在137個樣本中,平均pH在4.0~5.0的,占48.43%;在5.1~6.0的,占37.95%;在6.1~7.0的,占14.61%;在7.1~8.0的,占3.4%。為了推行土壤酸化的矯正進程,采取了在桑園施肥時添加石灰及堿性肥料,對pH在4.5~5.5范圍內的桑園土壤,提倡施石灰每667 m250 kg~75 kg,在冬、春桑園翻耕時結合進行,以中和酸性,改良土壤。

        現代蠶業(yè)園區(qū)建設,一般按年產桑葉2250 kg、桑枝條750 kg左右,從土壤中帶走純氮31 kg、磷5.6 kg、鉀16 kg測算,推行各期施肥:

        春肥:一般在桑樹用葉前15 d~30 d施用,分2次施入,以施用速效性肥料為主。施肥時間,春肥第一次在3月下旬施入,第二次在4月下旬施入。肥料與施肥量(每667 m2),尿素25 kg~30 kg(或碳酸氫銨65 kg~90 kg),磷肥(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30 kg~40 kg。施肥比例,春肥施肥量占全年的25%~30%,第一次春肥占春肥總量的70%左右。

        夏肥:在桑樹夏伐到早秋飼育前施用,一般分2次施入。施肥時間,第一次在夏伐后7 d內施入,第二次在夏蠶用葉后施入。第一次夏肥用廄肥、堆肥等有機肥料與化肥一起施入,第二次夏肥則以速效性氮肥為主。肥料與施肥量(每667 m2),人糞尿或畜廄肥 1500 kg~2000 kg,尿素 20 kg~25 kg,磷肥25 kg~35 kg,鉀肥(氯化鉀)15 kg。施肥比例,夏肥的施用量占全年的40%~50%。

        秋肥:在早秋收獲后即施入,以速效性化肥為主。施肥時間,最遲不超過8月底。肥料與施肥量(每667 m2),尿素20 kg~25 kg(或碳酸氫銨50 kg~60 kg)。施肥比例,秋肥占全年的10%~20%。

        冬肥:在桑樹落葉后到土壤封凍前施入。肥料與施肥量,每667 m2施畜廄肥2000 kg~2500 kg,一般施用廄肥、堆肥、河塘泥等遲效性有機肥,結合冬耕翻入。施肥比例,冬肥占全年的20%左右。

        1.3.4 病蟲防控

        1.3.4.1 浙江桑保發(fā)展階段

        從1979年省農業(yè)局開始桑樹病蟲測報站的基礎建設為起點,到2000年,浙江桑樹植保工作,改變了桑樹測報無方法、調查無網絡、防治無組織、治蟲無農藥的局面,在浙江蠶區(qū)建立起了較為完善、覆蓋全省80%桑園面積的測報防治網絡;從蠶桑專業(yè)技術人員中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桑樹植保專業(yè)高級人才,對各階段發(fā)生的主要病蟲開展研究與控制,取得了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等一批科技成果,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fā)表了百余篇的專業(yè)論文,編著出版了數本專著。從起步到2014年,浙江桑保工作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起步創(chuàng)建階段

        從1979年省農業(yè)局組建桑樹病蟲測報站開始,到1990年省植物保護總站主持完成桑樹主要害蟲測報辦法制訂,全省桑樹病蟲測報站工作走上正軌為止。此階段的工作重點與成效:

        一是加強桑樹病蟲防治基礎建設。從1979年海寧縣組建浙江第一個桑樹病蟲測報站到1988年,省農業(yè)廳共下撥給海寧、桐鄉(xiāng)、海鹽、嘉興郊區(qū)、嘉善,湖州、德清、長興、安吉、余杭、蕭山、淳安、富陽,諸暨、嵊縣,蘭溪、衢縣,臨海蠶種場及金華蠶種場(今金華天寶蠶種制造有限公司)等縣、市、場專項經費45.5萬元,有關市、縣自籌22.1萬元,先后建立了桑樹病蟲測報站19個,建造專用房53間,建筑面積1927.8 m2,設立桑病蟲觀測點54個,建立病蟲觀察圃11470 m2;并添置了生物顯微鏡、凈化工作臺等儀器設備;全省市(地)、縣級桑保專職干部達31人。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還加強植保專業(yè)技術培訓,提高桑保人員的業(yè)務素質。

        二是開展桑樹病蟲測報技術研究。1980年,海寧縣農林局桑樹病蟲測報站首先開始了桑園主要害蟲桑薊馬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根據桑薊馬的發(fā)生成災特點首次提出了“最大蟲量日”的概念,解決了桑薊馬發(fā)生后期世代重疊調查難、桑薊馬成災過程定位難等問題;提出的初步測報方法,較準確地預報了桑薊馬的發(fā)生期和防治適期,在控制桑薊馬暴發(fā)成災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省植物保護總站自1982年承擔全省桑保業(yè)務后,首先組織全省各桑樹病蟲測報站對主要害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到1990年,完成了野蠶、桑蟥、桑尺蠖、桑毛蟲、桑螟、桑薊馬、葉蟲、桑天牛、桑介殼蟲以及桑癭蚊等10種主要桑樹害蟲的預測預報方法,于1990年獲得了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浙江省農業(yè)科技成果一等獎。并于1992年,編著出版了系統(tǒng)介紹桑樹害蟲預測預報方法的書籍——《桑樹害蟲的系統(tǒng)預測及其方法》。桑樹主要害蟲測報辦法實施及應用后,各市、縣桑樹病蟲測報站的日常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分布于全省主要蠶區(qū)的6個桑樹病蟲系統(tǒng)調查點,實時提供全省桑病蟲發(fā)生動態(tài),近50個鄉(xiāng)級基層病蟲觀察點定時向省報告桑病蟲發(fā)生狀態(tài);近20個桑樹病蟲測報站,每年發(fā)布病蟲情報6期~10期,計10萬余份,桑樹病蟲測報防治覆蓋面達全省桑園總面積的80%以上;同時,還與江蘇、四川、安徽、山東、陜西等全國主要蠶區(qū)建立了桑樹病蟲情報交流。

        三是開展桑樹病蟲害規(guī)范防治技術研究。1988年,省植物保護總站主持建立“桑園治蟲規(guī)范及建立農藥譜的研究”課題組,經過5年研究,提出了《浙江省桑園害蟲防治規(guī)范》,獲1988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浙江省農業(yè)科技成果二等獎。為充分發(fā)揮治蟲效益,省農業(yè)廳經濟作物管理局組織對《浙江省桑園害蟲防治規(guī)范》(表8~表9)進行了修改審定,并印制1萬份,發(fā)各蠶區(qū)實施,至1993年,全省規(guī)范治蟲桑園推廣面積達4.7萬hm2。1989年,首次進行桑園雜草系統(tǒng)調查,明確了桑園雜草種群結構,并據此提出全年雜草防控規(guī)范技術,并獲得了1990年浙江省農業(yè)科技成果三等獎。

        表8 浙江省桑園害蟲防治規(guī)范(常規(guī)害蟲防治)Table 8 Zhejiang mulberry pest control norms(conventional pest control)

        表9 浙江省桑園害蟲防治規(guī)范(區(qū)域性病蟲防治)Table 9 Zhejiang mulberry pest control norms(regional pest control)

        四是開展桑樹病蟲害調查。1988~1990年,省農業(yè)廳組織進行了全省首次桑樹病蟲害調查。查到桑樹病害查到33種,其中全省性發(fā)生的有桑疫病、桑芽枯病、桑白粉病、紫紋羽病和根結線蟲病等5種;查到桑樹害蟲有53種,其中為害嚴重的有桑癭蚊、桑尺蠖、野蠶、桑天牛、桑薊馬、桑象蟲、紅蜘蛛、桑螟、桑葉蟲和桑粉虱等。有4次較大范圍暴發(fā):1978~1980年,嘉湖蠶區(qū)桑薊馬暴發(fā)和桑螟大發(fā)生;1983~1984年,杭州西部山區(qū)桑橙癭蚊局部暴發(fā)和嘉湖蠶區(qū)桑毛蟲大發(fā)生;1983~1985年,嘉湖蠶區(qū)桑萎縮病、桑疫病局部大流行;1987年,野蠶、桑紅蜘蛛及局部蠶區(qū)桑蟥大發(fā)生;1990年,桑尺蠖大發(fā)生和湖州蠶區(qū)桑赤銹病大流行。

        (2)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

        從1991年到2000年浙江的蠶桑生產進入高峰期,從省到市、縣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桑樹植保工作,普及桑樹病蟲害測報技術和防治技術,加強抵御暴發(fā)性桑病蟲災害的能力,保證桑葉產量優(yōu)質高產。同時,開展桑樹專用農藥品種的篩選以及優(yōu)化桑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又加快了桑園安全用藥技術的推廣應用,桑樹專用農藥的推廣效益又支持了桑樹植保工作的正常進行,全省桑樹植保工作實現了國家事業(yè)經費“零投入”的良性運轉。此階段的工作重點與成效:

        一是普及與提高基層桑保技術。省農業(yè)廳在組織各市、縣進行桑病蟲測報防治試驗研究工作的同時,重視提高各市、縣桑保技術人員的素質和增強廣大蠶農有效防治與安全用藥的意識。引導并支持各市、縣圍繞蠶桑生產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開展桑疫病、桑黃化型萎縮病、桑根結線蟲病、桑癭蚊、綠盲蝽、桑象蟲、桑天牛、桑葉蟲、桑粉虱以及桑園雜草等病、蟲、草的防治技術系統(tǒng)研究;農藥使用現狀調查及防治技術改進,出版發(fā)行了《農藥中毒圖譜》等書籍。同時還分別在桑疫病、桑萎縮病疫區(qū)設立了100多個桑品種的抗病性鑒定,篩選出對桑疫病強抗的品種——湖桑199、6031、安吉桑、農桑8號,中抗品種荷葉白等;對桑黃化型萎縮病強抗的品種——團頭荷葉白等,使浙江省桑樹病蟲防治工作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

        二是開展暴發(fā)性桑病蟲災害預警與防治系統(tǒng)研究。針對暴發(fā)性桑病蟲害頻繁發(fā)生的實際,省農業(yè)廳經濟作物管理局和省植物保護總站共同主持完成了浙江省科技廳重點項目“暴發(fā)性桑病蟲災害預警和防治研究”,基本查明了浙江蠶區(qū)暴發(fā)性桑病蟲種類;在全省主要蠶區(qū)建立起6個桑病蟲害發(fā)育進度系統(tǒng)調查點和50余個鄉(xiāng)級病蟲發(fā)生程度定時調查點,實現了全省病蟲實時監(jiān)測;針對厄爾尼諾現象對浙江省異常氣候的影響特點,利用及時、系統(tǒng)的桑病蟲發(fā)生資料,作全面統(tǒng)計分析,實現重大災害跨年度預警。該項目獲得了1997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浙江省農業(yè)科技成果一等獎。期間還協助蘇州大學完成了“江蘇省桑病蟲災害預警與防治系統(tǒng)研究”,形成了跨省區(qū)桑病蟲實時監(jiān)測和災害預警網絡,并獲得了1999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三是開展桑樹專用農藥篩選與安全用藥技術研究。針對夏秋季桑園農藥中毒事故頻發(fā),蠶桑生產損失嚴重的實際,進行了農藥系列試驗研究。從6類30余種農藥中,篩選出10種桑用農藥及配套安全應用技術,研發(fā)完成了40%滅多威乳油、65%毒死蜱乳油、50%丙溴磷乳油等3個桑樹專用農藥產品,提出的桑用農藥目錄能基本滿足防治桑病蟲的需要;完成了桑螟對桑園常用農藥的抗性檢測,制訂了抗性分布區(qū)劃,為安全用藥提供了保障。同時,以推廣桑用農藥為媒介,密切了與蠶農的技術信息聯系,桑用農藥產品和安全應用技術在7個蠶桑主產省得到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據江、浙2省蠶桑主產區(qū)的統(tǒng)計,2000~2004年間共節(jié)省防治桑病蟲的成本6338萬元,新增純收益19909萬元,總經濟效益26247萬元;少用農藥千余t,挽回蠶種損失30余萬張。“桑樹專用農藥篩選與安全用藥技術研究”項目,于2005年獲得了浙江省農業(yè)豐收一等獎。

        (3)改革探索階段

        2001年后,在農村經濟競爭加劇,蠶繭價格大幅波動,新舊蠶桑生產體制交替的過程中,蠶桑技術推廣經費難落實、桑保技術人員難穩(wěn)定、原有的桑保設施難保留、桑病蟲防治技術難深化,制約著浙江桑樹病蟲害防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并且,原有的19個桑保站(點),除嘉興市秀洲、桐鄉(xiāng)、海寧、湖州、德清、諸暨等縣(市、區(qū))尚掛有“牌子”,配有“班子”,仍在經常性地開展工作外,其他桑保站(點)有的僅有兼職人員,有的已名存實亡。特別是2005年浙江省興農綜合技術開發(fā)公司停止桑保專用農藥的推廣和經營后,由于缺乏必要的試驗和日常調查經費,全省6個桑病蟲害發(fā)育進度系統(tǒng)調查點和50個鄉(xiāng)級病蟲發(fā)生程度定時調查點的日常工作,只有半數桑樹病蟲測報點艱難維持正常的工作。在此情況下,全省桑樹植保工作的重點,轉入了蠶桑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探討環(huán)境變化與桑樹病蟲災害發(fā)生的相互關系,以環(huán)境控制技術來減輕桑樹病蟲災害的原始危害程度,降低桑樹植保的工作成本和縮小化學防治桑樹病蟲的面積。此階段的工作重點與成效:

        一是開展桑樹病蟲害災變機制與環(huán)境控制技術研究。2001年,省植物保護總站聯合浙江大學、省農科院以及有關市、縣的蠶桑站,進行了“桑病蟲害災變機制和環(huán)境控制技術研究”,針對使用化學農藥污染環(huán)境、破壞桑園生態(tài)平衡等問題,通過典型災變過程模擬,尋找技術切入點與最佳控制位置,并采取阻斷或延緩災變的過程來預防災害發(fā)生,達到災害的自然制約。該項目于2006年1月通過專家鑒定,同年獲得了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是進行桑樹專用農藥產品的示范與推廣。桑園使用的農藥產品多為毒殺型廣譜殺蟲劑,長期多次使用后容易造成害蟲再猖獗,重度污染環(huán)境,破環(huán)桑園生態(tài)平衡,經多年試驗,比較多種農藥產品的殺蟲機理和使用特點后發(fā)現,選擇性農藥產品應用于桑園害蟲防治優(yōu)勢明顯。從保護蠶桑生產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在桑樹病蟲災害的防治過程中,通過應用環(huán)境控制技術,篩選推廣多種安全有效的選擇性殺蟲劑,造就和培育一個穩(wěn)定和平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大治桑病蟲災害的目標,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提高蠶農的基本素質,加強蠶農的社會責任心。

        三是以部分重點市縣為核心指導病蟲防治。2005年后,由于機構、體制變化等原因,全省幾乎不統(tǒng)一組織開展桑保活動,但海寧、桐鄉(xiāng)、秀洲、吳興等重點縣,仍堅持蟲情調查、發(fā)布病蟲情報、篩選新農藥等,形成了以堅持測報市縣為核心、自愿參照進行病蟲防治的桑樹植保新方式。特別是2010年后,隨著蠶桑產業(yè)的衰退、蠶桑產業(yè)地位的降低、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推進等,桑樹病蟲防治工作逐步改由各地自主負責管理。到2014年,桑保基本上僅作為蠶桑生產業(yè)務工作的一項內容,專業(yè)測報站、測報人員已基本消失。

        1.3.4.2 主要桑樹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桑萎縮型萎縮病 為全株性桑樹病害,俗稱蝦桑。病原為類菌質體,在樹體內(主要在主根中,枝條中極少)越冬,能通過病砧或病穗嫁接將病原菌傳到桑苗造成本病擴散蔓延。防治措施:①在萎縮型萎縮病多發(fā)地區(qū),選栽農桑系列、桐鄉(xiāng)青等抗性強的桑品種,或選栽荷葉白等抗病性中等以上的優(yōu)良品種。②及時挖去病桑,為減少萎縮病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去除病株,減少病源。③防治媒介昆蟲,在春季桑芽開4葉~5葉時,用80%敵敵畏乳油防治;在夏伐后3 d~7 d內,用50%殺螟松乳油防治。④加強桑苗檢疫,不到發(fā)病地區(qū)采購桑苗;注意樹勢培育,增強自身抗病力。

        ?;ㄈ~型萎縮病 為全株性病害,俗稱癃桑。病原為線狀病毒,在樹體內(主要在枝條內)越冬,能通過病砧或病穗嫁接造成本病擴散蔓延。防治措施:①病區(qū)選栽農桑系列、荷葉白、湖桑197等抗性品種。②施肥時注意氮、磷、鉀的搭配,增強樹勢。③加強桑苗檢疫,不到病區(qū)采購苗木。

        桑疫病 主要為害桑芽的病害,又稱桑細菌性黑枯病、??s葉型細菌病,俗稱爛頭病。病原為細菌,在枝條、冬芽及土中越冬。防治措施:①病區(qū)選栽農桑系列、荷葉白等抗病品種,不栽桐鄉(xiāng)青、湖桑197等易發(fā)病品種。②于發(fā)病初期及時剪除帶病新梢和桑葉,剪去發(fā)病新梢和枝條,病梢剪到斑痕以下20 cm、枝條剪到點線狀病斑以下;發(fā)病重的枝條,齊拳剪伐。③避免人為創(chuàng)傷,加強桑園治蟲,以盡可能減少傷口和蟲口。④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增強樹勢。

        桑赤銹病 主要為害桑芽、嫩梢、葉片的桑樹病害,因嚴重時在新梢上部嫩芽和葉片上面滿橙黃色粉末,故俗稱“金?!?。病原菌為真菌,菌絲在枝條,特別在冬芽組織中越冬。防治措施:①及時去除病芽病葉,減少侵染病原。在初春桑樹脫苞到開葉期,發(fā)現病芽,立即摘除,消滅初次侵染病原;在發(fā)病期間,隨時摘除病葉、病芽;摘病芽、病葉要每隔5 d~7 d巡回一次,直至無病芽、病葉。采下的病芽、病葉要深埋或焚毀處理,以防止再度侵染。②加強桑園管理,增強桑樹抗病力。及時排除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施肥,促進桑樹生長健壯。③病區(qū)春蠶結束不留余葉,減少病原留存機會。④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青泡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噴治新梢和葉片,連續(xù)2次~3次。

        桑椹菌核病 又稱桑白果病,是為害果桑的主要病害。該病分別由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3種不同的病原真菌引起,以肥大性菌核病為主。以真菌子囊盤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早春靠子囊孢子傳播,一旦發(fā)生,傳播很快,甚至可以全軍覆沒。防治措施:①農業(yè)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冬季清園,剪去病枯枝及拖地枝葉后,用波爾多液或石硫合劑或噴灑地面;冬耕除草使病菌子囊盤暴露凍死。②早春開花初蕾期,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粉劑交替噴?;ê椭l,每隔5 d防治一次,連續(xù)3次~4次,但應在采果前半個月停止噴藥。③發(fā)現病果(白果)及時摘除、并異地深埋,以免傳染。結果期不能再使用其他農藥。

        桑螟 俗稱油蟲、青蟲。以幼蟲為害桑葉,晚秋為害最為嚴重。一年發(fā)生4代~5代,以4代為主,于9月底以老熟幼蟲在桑樹蛀孔或裂縫和蠶室內結薄繭中越冬。防治措施:①適當調整養(yǎng)蠶布局,避開桑螟為害高峰,或留出用藥防治時間。②桑螟3齡后即有卷葉為害的習性,且1至2齡的經過時間短,因此藥劑防治要抓在卷葉為害前,以提高效果。一般選用安全間隔期比較短的農藥防治。③秋蠶結束后,徹底清掃室內外環(huán)境,并治好“關門蟲”。④冬季做好清園、整枝修拳、剪梢、冬耕等工作。此外,還可用燈光誘殺成蟲。

        桑橙癭蚊 以幼蟲為害桑芽。一年發(fā)生6代~7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防治措施:①冬耕翻土凍曬。入土幼蟲一般在離地表15 cm內的土層里,且喜濕怕干,冬季深翻土在20 cm以上,可使入土桑橙癭蚊經日曬雨淋和霜凍而死。②春季摘芯去除部分幼蟲,夏秋季結合除草,破壞其生存場所。③土壤撒藥。夏伐后結合施肥、除草進行撒藥。④頂梢噴藥。分別在5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上旬,選用安全間隔期短的藥劑,秋季一般每隔3 d~5 d噴一次,連噴3次。

        桑粉虱 以幼蟲為害枝梢嫩葉。一年發(fā)生多代,以蛹在落葉內越冬。防治措施:①調整早秋蠶飼養(yǎng)時間,確保8月上、中旬全面防治。②夏伐后,在進行白拳治蟲的同時,對新種桑、春伐桑和桑苗田等有葉桑園(桑粉虱的過渡田塊)選用農藥防治。③在為害嚴重的年份,做好3次害蟲發(fā)生高峰的聯防聯治。④搞好冬季桑園剪梢清園和越冬防治,降低越冬基數。

        桑薊馬 以若蟲或成蟲刺吸桑葉。一年發(fā)生8代~10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樹皮、裂隙雜草中越冬。防治措施:①以噴藥防治為主,結合削除雜草減輕為害。做好最大蟲量日預測,提高防治效果。②第1代蟲口密度較低,一般不防治;第2代集中于春伐桑、補植桑上為害,為全年的第一個為害高峰,結合白拳治蟲,全面防治;第3代發(fā)生正值梅雨季節(jié),一般可不防治;第4代處于全年高溫期,繁殖快,蟲口密度高,必須及時防治。③選栽抗蟲性較強的桑樹品種,如:農桑12號、農桑14號等。

        桑紅蜘蛛 以成螨、若螨、幼螨為害桑葉。一年發(fā)生10多代,以成螨在枯枝落葉、枝干樹縫、雜草中越冬。防治措施:①可用炔螨特乳油等農藥防治;如兼治野蠶、桑粉虱、桑薊馬等加安全間隔期短的有機磷農藥防治,噴濕葉背。②冬季清除落葉,降低越冬基數。

        (未完待續(xù))

        猜你喜歡
        桑苗桑園桑樹
        重視桑園管理 強化養(yǎng)蠶基礎
        馬桑樹兒搭燈臺
        鎘脅迫下生物炭和AM真菌對桑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響
        綠色科技(2021年20期)2021-11-14 13:09:10
        淺談現代高標準桑園建設與管理
        淺談種繭育夏伐桑園的冬季管理
        桑樹變身增收“搖錢樹”
        奶奶家的桑樹
        資中縣綠怡生態(tài)園長期提供優(yōu)質果桑苗
        創(chuàng)建標桿型桑苗合作社 打造優(yōu)質服務品牌
        蠶桑通報(2017年2期)2017-03-27 05:14:39
        “中國桑苗之鄉(xiāng)”的形成與發(fā)展
        蠶桑通報(2017年3期)2017-03-23 06:28:22
        中文字幕第一页人妻丝袜|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欧美熟妇与小伙性欧美交| 日本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挺进邻居丰满少妇的身体| 国产亚洲精品aaaaaaa片 | 男女搞黄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女人的天堂网av| 最新国产毛2卡3卡4卡|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2020|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二区| av影片手机在线观看免费网址| 98色婷婷在线|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乱子| 日本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男人的天堂| 大地资源在线影视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52avav| 青春草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成年人毛片毛片| 精品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麻豆国产巨作AV剧情老师| 亚洲成人黄色av在线观看| 中国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视频www|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女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x在线观看|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亚洲精品成人国产av| 五月综合丁香婷婷久久| 成人日韩熟女高清视频一区|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成人| 中文字幕色一区二区三区页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