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健, 左國坤, 劉 亮, 劉永永
(1.上海大學 機電工程及自動化學院,上海 200072;2.中國科學院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浙江 寧波 315201)
為了更好地控制人機交互系統(tǒng),人體運動意圖獲取很關鍵,因此,運動意圖檢測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對人的運動意圖信息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準確快速地推測出人的運動目的是人機交互自然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掌握人的運動意圖,可以應用于人機交互、智能家居、車輛輔助駕駛、游戲娛樂、助老助殘系統(tǒng)、虛擬現(xiàn)實等領域[1]。
軍事領域,五角大樓進行“思維控制機器人”的研究工作,希望實現(xiàn)士兵憑借大腦思維靈活自如地操縱其“阿凡達”替身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2]。汽車領域,運動意圖應用于汽車輔助駕駛系統(tǒng)能有效地提高駕駛的安全性。清華大學王玉海等人[3]研究了典型工況下駕駛員換擋操作的特征,將意圖進行分類并提出將駕駛員操縱和駕駛環(huán)境相統(tǒng)一的檢測方法。Kumagai T等人[4]利用動態(tài)貝葉斯網(wǎng)絡, 結合過去駕駛狀態(tài)和當前駕駛狀態(tài)對交叉路口處的停車意圖進行預測。工業(yè)領域,日本筑波大學[5]研制了“混合輔助機械套裝”,穿戴上該套裝,人體試圖移動時能檢測到運動意圖,實現(xiàn)神經控制機械外骨骼,使力量增強10倍,利于作業(yè)。醫(yī)療領域,日本東京工科大學的Yokota S等人[6~8]利用身體重心變化檢測出希望運動的方向,并利用電機驅動輪椅向期望的方向運動。
目前,意圖檢測方法主要有:基于腦電信息的意圖檢測[9~11],基于情感的意圖檢測[12,13]和基于肌電信息的意圖檢測[14]。本文基于多維力傳感器等自動化設備建立實驗平臺,檢測人的上肢力學特性,找出力與上肢運動意圖的關系,提出了一種基于人體上肢力學信息的意圖檢測方法。
運動意圖支配人的動作,一個意圖能產生唯一對應的動作;動作從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人的意圖,但并不能與意圖形成一一對應[15]。本文通過加入約束條件,使動作與意圖唯一對應,將運動意圖簡單分為:直行意圖、加速意圖、停止意圖。在外界相關指令或刺激下,人會產生運動意圖,指導整個運動方向和目的,意圖產生后的動作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地向大腦反饋信息,使其作出決策指導后續(xù)的動作[16,17]。執(zhí)行動作本身是運動意圖的表現(xiàn)形式,可通過分解執(zhí)行的動作判斷人腦產生的運動意圖。
采用虛擬環(huán)境誘導人體產生運動意圖,引導上肢操縱交互實驗平臺,完成虛擬任務。在運動過程中,人體上肢力發(fā)生變化,通過多維力傳感器檢測和建立阻抗控制模型[18]得到理想的上肢運動路徑。機構執(zhí)行部分通電后,伺服電機編碼器產生角度偏轉θ和驅動力FM,帶動末端執(zhí)行器運動得到實際運動路徑SM。人體上肢握于末端執(zhí)行器,當執(zhí)行器運動的路徑SM與理想的上肢運動路徑SH一致時,達到人機的協(xié)調運動,即SM=SH,如圖1所示。
圖1 人機協(xié)調理論
為了達到人機協(xié)調的效果,本文采用pHRI(physical human-robot interaction)模型作為阻抗控制模型,力和位置變化作為控制的輸入量[18]。根據(jù)執(zhí)行器末端的位置(或速度、加速度)和接觸力的關系可知,當執(zhí)行器末端實際運行的位置X和理想位置X0之間存在偏差ε時,系統(tǒng)會產生相應的阻抗力F進行調節(jié),達到控制接觸力的目的,即為阻抗控制。圖2為末端執(zhí)行器的受力分析,對人體和末端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進行動力學建模,阻抗控制模型可表示為慣性—阻尼—剛度的二階系統(tǒng)
F=M(0-)+B(0-)+K(X0-X)
(1)
式中F為計算后的目標阻抗力;K為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接觸剛度系數(shù);B為系統(tǒng)阻尼系數(shù);M為系統(tǒng)慣性系數(shù),反映系統(tǒng)儲能能力;X0,0,0分別為末端理想的位置、速度、加速度;X,,分別為末端實際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上述參數(shù)可通過主動控制進行調節(jié)。
圖2 末端執(zhí)行器受力分析示意
(2)
圖3 pHRI虛擬阻抗模型
經拉氏變換得到s的代數(shù)方程
(3)
式中KHR為系統(tǒng)剛度系數(shù),可控制施加的力;MHR,BHR影響系統(tǒng)的響應速度和穩(wěn)定性。由式(3)可得傳遞函數(shù)H(s)
(4)
(5)
為了能夠準確分析出人體上肢力學信息與運動意圖間的聯(lián)系,找出動作與運動意圖的對應關系,分析力、動作、意圖三者的關系,簡化的人體上肢運動和運動意圖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人體上肢動作與運動意圖對應關系
系統(tǒng)實物如圖4所示,主宿機和目標機實時通信,獲取力傳感器的力信息,并對硬件系統(tǒng)進行實時控制。利用虛擬環(huán)境誘導人體產生特定運動意圖,采用單自由度的手柄沿X軸運動,完成指定任務。系統(tǒng)硬件包括:六維力傳感器(美國ATI,型號Nano25),直線電機,伺服驅動器,PCI6251數(shù)據(jù)采集卡,2臺計算機(主宿機、目標機),直線導軌。軟件模塊包括:Matlab Simulink XPC target實時通信模塊;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模塊,將采集信息實時發(fā)回至主宿機;V-Realm Builder為搭建的虛擬環(huán)境模塊。
圖4 信息采集系統(tǒng)實物
圖5為人機交互的控制策略,虛擬環(huán)境的任務要求誘導被測者產生動作意圖,被測者推動手柄,力傳感器獲取上肢的力學信息,然后通過pHRI模型產生相應的運動,通過機構控制確保交互設備執(zhí)行器的運動學特性與肢體表現(xiàn)出的運動學特性一致,實現(xiàn)人機交互的協(xié)調。
圖5 系統(tǒng)的控制框圖
借助虛擬阻抗模型將肢體操縱執(zhí)行器的力學特性轉變?yōu)閯討B(tài)的位移,通過控制策略使得末端執(zhí)行器在提供給操作者完成任務所需的“力”的同時,保證了肢體與執(zhí)行器之間的干涉力F為零,即設備與上肢不產生阻礙,實現(xiàn)肢體運動與交互設備之間的協(xié)調運動。此時,接觸部位的阻抗特性為
(6)
式中q=pd-pr,pr由電機編碼器的數(shù)值轉換得到,pd為采用阻抗模型獲得的位移。代入式(6),結合式(5)可得末端執(zhí)行器的加速度為
(7)
式中 Δpdr=pd-pr為手柄和上肢間的相對位移。由F=ma得到需要電機提供的力,再由電機力矩與電流的關系得到所需電流大小,然后輸出給電機進行控制。
為了驗證意圖檢測信息采集系統(tǒng)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進行了2組實驗。當K=100 N/m時,被測者將末端執(zhí)行器從原點處沿X軸正向推,然后松手撤銷力,實驗結果如圖6(a)和圖6(b)所示。由圖知,0.45 s時被測者施加了一個力,系統(tǒng)緊隨運動,圖6(b)中目標位移(實線)與實際位移(虛線)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即系統(tǒng)較好地跟隨被測者運動。當被測者的力變?yōu)榱銜r,末執(zhí)行器回到原點。當K=0 N/m時,即系統(tǒng)處于自由運動狀態(tài)下,由圖6(c)和圖6(d)可知,在約7.5 s時力被撤銷,但此時末端執(zhí)行器未回到原點。實驗表明:系統(tǒng)和控制策略達到了意圖檢測的要求。
圖6 K=100 N/m和K=0 N/m時的力和位移的變化
虛擬環(huán)境的使用可使被測者產生更強的臨場感,能夠更好地誘導被測者的運動意圖。采用虛擬現(xiàn)實建模語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VRML),通過V-Realm Builder工具箱可以搭建實驗所需的虛擬環(huán)境。以搭建的摘蘋果游戲為例,建立的虛擬環(huán)境界面如圖7所示,蘋果的位置表示上肢末端(或執(zhí)行器)的當前位置,箱子表示運動的目的地,蝴蝶表示障礙物位置。
圖7 虛擬環(huán)境中的游戲界面
不同被測者的上肢肌張力大小不同,實驗前,選取的4位被測者先手握末端執(zhí)行器,沿X軸來回運動,并調整實驗裝置參數(shù)KHR,BHR,MHR的值,使每個被測者實驗時具有最佳舒適度,得到的4組參數(shù)如表2所示。實驗結果如圖8。
表2 4位被測者的相關參數(shù)
每位被測者分別完成如下2組實驗:
1)完成虛擬環(huán)境中蘋果摘取并放入箱子中的動作,此過程中無障礙物;2)在虛擬環(huán)境中加入蝴蝶(障礙物)后,完成蘋果摘取并放入箱子中的動作,即在開始任務一段時間后突然有一只蝴蝶飛過運動路徑。在兩實驗結果中選擇較清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圖8 實驗結果
實驗(1)的結果如圖8(a)所示。由圖8(a1)可知,實線(目標位移)為經過虛擬阻抗計算得到理想位置,表示運動意圖;虛線是上肢的實際位移。兩條曲線幾乎一致,說明被測者施加力推動末端執(zhí)行器時系統(tǒng)同步運動,無明顯延遲,實際位置跟蹤了目標位置,即系統(tǒng)能跟隨被測者的運動意圖。圖8(a2)中,從0.8 s開始力逐漸增大,速度也逐漸增加,動作上表示一個加速度的過程;從1.6~2.9 s內,力的變化約為2 N,速度約為50 mm/s,上肢的力緩慢增加,是一個近似勻速運動的過程。上肢的力和動作存在對應關系:力增大產生加速度執(zhí)行加速的動作,表示已抓取蘋果,開始轉移;力穩(wěn)定不變執(zhí)行勻速運動的動作,表示運送蘋果至目標位置的過程中;力逐漸減小速度也慢慢減小為零,表示接近目標位置,放置蘋果。圖8(a3)中,從2.5~3.0 s,力基本保持不變,位置從163~168 mm,而虛擬環(huán)境中箱子的位置為170 mm,可知,當快要到達箱子時產生的是減速運動意圖,并準確放置蘋果,故移動速度相應降低。
實驗(2)的結果如圖8(b)所示。由圖8(b1)可知,實線和虛線接近重合,說明實際位置基本跟蹤上了目標位置,結果與圖8(a1)一致。圖8(b2)所示,第2 s時,在蘋果移動的路線上出現(xiàn)蝴蝶(障礙物),從2.5~3.0 s,上肢的力變化不大,表明人對于環(huán)境突然的變化產生減速反應。此后,按照意圖逐漸恢復正常運動。圖8(b3)中,2.5~3.0 s的位移幾乎無變化,相應的力也無變化,可知,此時上肢產生了避讓,由于障礙物的出現(xiàn)停止了動作意圖。
提出了一種基于人體上肢力學特性的意圖檢測方法。對人體運動意圖的產生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簡化運動意圖的定義和分類,根據(jù)人機協(xié)調的原理,提出了肢體末端力學特征研究的基礎理論。利用虛擬環(huán)境誘導被測者產生運動意圖,搭建了實驗平臺并進行實驗與分析,證明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1] 趙其杰,邵 輝,盧建霞.基于頭眼行為的交互意圖檢測方法[J].儀器儀表學報,2014(10):2313-2320.
[2] 吳 昊.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的信息化戰(zhàn)爭軍事指揮決策人機交互環(huán)境構建的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
[3] 王玉海,宋 健,李興坤.基于模糊推理的駕駛員意圖識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12):113-118.
[4] Kumagai T,Sakaguchi Y,Okuwa M,et al.Prediction of driving behavior through probabilistic inference[C]∥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Neural Networks,Malaga,Spain,2003:117-123.
[5] 王建梅.凡人的超人之路:機械外骨骼發(fā)展史[J].電腦迷,2011(15):88-89.
[6] Yokota S,Hashimoto H.The electric wheelchair controlled by human body motion[C]∥Conference on Human System Interactions,2009:247-250.
[7] Yokota S,Hashimoto H,Yasuhiro O,et al.Distinction of intention and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 on human body motion interface[C]∥The 19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bot and Huma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Principe di Piemonte Viareggio,Italy,2010:488-493.
[8] 張良力.面向安全預警的機動車駕駛意圖識別方法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9] 陳紹榮.腦的高級功能研究及腦信息處理建模[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3.
[10] 韋雪文.腦—機接口技術及其在康復訓練中的應用[D].南京:東南大學,2010.
[11] Jong-Hwan L,Jeongwon R,Ferenc A.Brain-machine interface via real-time FMRI:Preliminary study on thought-controlled robotic arm[J].Neuroscience Letters,2009,450(1):1-6.
[12] Sloman A,Croucher M.Why robots will have emotions[C]∥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ancouver,Canada,1981,81(2):197-202.
[13] 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 [M].New York:Bantam Dell Pub Group,1995.
[14] 劉濤然.人體表面肌電信號的特性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09.
[15] 鄭小蓓,孟祥芝,朱莉琪.嬰兒動作意圖推理研究及其爭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0(3):441-449.
[16] 劉 剛.基于應變式傳感器的運動姿態(tài)的實時檢測[J].傳感器技術,2005,24(9):73-75.
[17] 鞠升輝,李楊民.基于運動分析的運動目標實時跟蹤系統(tǒng)[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16,35(7):58-61.
[18] Lee H,Lee B,Kim W,et al.Human-robot cooperative control based on pHRI(physical human-robot interaction)of exoskeleton robot for a human upper extrem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2012,13(6):98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