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勛 編輯|心怡
早年畢業(yè)于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和藝術(shù)研究所,1972年赴法國留學,1976返回臺灣。蔣勛是臺灣藝術(shù)圈里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全才型藝術(shù)家。在詩、書、畫和文學創(chuàng)作、文化批評諸方面都有不凡的造詣。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
北大最早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救國?!?/p>
美為什會跟救國放在一起,也許我們會覺得救國是一個很實際的行動,可是當我們提出美育救國的時候,我想,這才是一個民族深沉的文化,能夠在整個精神領域上的一種充滿、充實的感覺。
隨著物質(zhì)經(jīng)濟的富足,美育這個問題越來越需要得到重視。
每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zhì),甚至忙到?jīng)]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所以我希望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比如把莊子天地有大美這樣的觀念跟所有的朋友分享并共同勉勵。
美是一種救贖,它在二十一世紀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美的覺醒,它其實會解決很多現(xiàn)實里不快樂的記憶。我曾經(jīng)把一些憂郁癥很嚴重的朋友帶到海邊,說你今天不準吃藥,把鞋子脫掉。如果他皮膚感覺到風的力度,腳下感覺到沙灘的柔軟,這也是一種力量。
比如去旅行,走過一片風景,當落日下山時我們看到晚霞的燦爛,很容易就會感動。還會想到李白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這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詩句,會變成你生命里的一種壯闊,一種大氣。
成長與社會,絕對不只是理性的考試,還有非常復雜的豐富感覺需要體會。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完成更多的關(guān)于美的功課。
我想強調(diào)的是,學校絕對不是訓練一批考試機器的場域,孩子不能夠這樣被犧牲掉。有時候,我覺得這些豢養(yǎng)考試機器的學校,就像養(yǎng)雞場、養(yǎng)豬場,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這些不是考試。
老師一定要是仁師,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關(guān)心。當然,最大的爭取與改革,不能只靠老師,而是更多依靠家庭。
臺灣戲劇教育家俞大綱先生對我說,他爸爸媽媽喜歡看戲,經(jīng)常帶他一起看戲、講戲,他就變成戲劇專家了。他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從來不是拿著書本上課。所以你聽他講李商隱,一首一首講,不需要看書,因為從小爸爸就是跟他一面吟詩,一面唱戲,把李商隱講完了。
我想,一個好的人文教育,應該是要扎根在美麗的土壤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