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小玉
許多身體的小病痛,往往來自我們長期堅持的小習慣,尤其以下幾個不良習慣。美國“健康生活資訊網(wǎng)”提示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逐一糾正以下不良習慣,否則會給身體埋下健康隱患。
1.喝完飲料立刻刷牙??Х?、蘇打水或果汁中的酸和糖分會腐蝕牙齒上的琺瑯質(zhì),喝完立即刷牙,牙刷的摩擦作用會進一步破壞脆弱的琺瑯質(zhì)。正確的做法是:喝完飲料后,先用清水漱口,一個小時后再刷牙。也可用淡茶水漱口,茶葉水偏堿性,能與酸中和。
2.游泳前不打濕頭發(fā)。大部分人游泳時不會注意頭發(fā)的干濕,也很少戴泳帽,這種做法很傷發(fā)。尤其是公共游泳池,水質(zhì)差,可能含有大量氯和其他雜質(zhì)。如果把頭發(fā)比喻成一塊干海綿,游泳前就弄濕,下水后就不會再吸收更多的“臟水”,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3.常掏耳朵。掏耳朵很舒服,但棉簽會把耳垢推得更深,掏耳不當還會損傷耳膜或細小的耳骨。其實,大部分耳垢隨著說話、咀嚼等動作都能被自行清理出來,不用刻意掏。如果實在癢癢,一個月掏一次即可。
4.頻繁用止汗露。止汗露能止汗,還能掩蓋汗味。但止汗產(chǎn)品極易引發(fā)皮膚病,其中的乙醇、香精都可能誘發(fā)不同程度的過敏,嚴重的還會引發(fā)毛囊炎。若要避免出汗后的異味,可勤洗澡、定時清洗腋窩,穿寬松的衣服。即使要用,也應小面積使用,每天別超過一次。
5.脫毛。汗毛的作用是保護皮膚、促進排汗。脫毛后,皮膚上的微小傷口會成為細菌侵入身體的大門,導致感染。建議平時不要大面積脫毛,尤其是皮膚相對嬌嫩的私處和腋窩。
6.不換剃須刀片。使用鈍的刀片刮胡子,不僅耗時,還會傷及臉部皮膚,出現(xiàn)一些你看不見的微小傷口,誘發(fā)皮疹、發(fā)炎和感染。通常來說,一個刀片使用5~7周后就要更換了。
7.洗澡時間太長。沖澡時間過長會損傷皮膚角質(zhì)層,易使皮膚干燥、瘙癢,還容易造成疲勞、大腦缺氧等。洗澡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以內(nèi),頻率也不能太高,每周3次即可。
8.洗臉太用力。洗臉時,用手過度搓揉,并不能讓臉部皮膚更干凈,反而會因摩擦過度導致長斑。尤其是現(xiàn)在很多洗面奶含有顆粒研磨劑,刺激性較大。正確的做法是:取適量洗面奶,用溫水在手心搓出泡沫涂于臉上,用指尖輕輕搓揉,沖洗干凈即可。此外,潔面后也不要用干毛巾擦干,以免劃傷皮膚。
9.用香皂洗下身。私處是女性身體最敏感的區(qū)域,正常成年女性的外陰環(huán)境呈酸性,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道天然屏障,可阻擋細菌入侵。香皂是堿性物,用它洗下身會破壞掉這種酸堿平衡,削弱抵抗力。建議每天清水沖洗即可,不要使用任何清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