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洪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王文娟如今已是92歲的高齡,但精神依然矍鑠。多年來,她曾在舞臺上扮演過《紅樓夢》里的“林黛玉”、《追魚》中的“鯉魚精”、《春香傳》里的春香等。曾有人問王老:“您的養(yǎng)生秘訣是什么?”王老笑答:“我的養(yǎng)生原則就是‘不養(yǎng)生’”。事實上,王老的健康高壽和她幾十年的越劇生涯及生活簡單、愛好讀書、經(jīng)常練功等有著一定的關系。
長期從事越劇事業(yè)是王老高壽的主要原因。早在12歲時,王老就來到上海,跟隨表姐竺素娥學戲。1955年,王老隨團加入上海越劇院。當時,編劇徐進正準備將《紅樓夢》改編成越劇。一天,編劇伊兵和徐進來大眾劇場看戲,演出結束后,伊兵問王老:“你敢不敢演林黛玉?”王老隨口回答:“敢??!”伊兵又問:“你能演好嗎?”王老不假思索地回答:“演不好砍我的頭!”如今回憶起這句話,王老說: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開玩笑,但林黛玉這個角色對于演員來說,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為了演活林黛玉這個角色,王老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細讀《紅樓夢》的原著,反復推敲人物之間的關系,“雖然在排練的過程中,耗神耗心,但最終的演出效果就如我們后來知道的那樣,大獲成功,連演54場,場場爆滿,贏得了文藝界的一片喝彩聲。”著名導演黃佐臨曾在《永葆青春之訣竅》一文中提供了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上海共有103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當年),他們除生活規(guī)律,經(jīng)常吃素,不輕易生氣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欣賞越劇。因此他認為:越劇的“三美”(劇目美、音樂美、服飾美)對人體的健康有著一定的好處。
王老有一句“名言”:“臺上演戲要復雜點,臺下做人要簡單點?!闭f起來也許讓人不信,在戲臺上要求十分嚴格的王老,在生活中卻是個“馬大哈”。她去電視臺錄節(jié)目,結果弄丟了裝著“行頭”的旅行袋;她去買幾毛錢的布,回來后發(fā)現(xiàn)布買回來了,錢包卻落下了。然而,王老對演戲卻一點也不含糊。每次演出,她三天不出門,連電話都不接?!按θ宋锸欠浅V匾?。比如說林黛玉,我會一遍一遍地看紅樓夢。她少時離家,又寄人籬下,許多經(jīng)歷與我接近。”在王老的《紅樓夢》上,密密麻麻地用紅筆寫滿了批注。難怪戲迷們都說王老是個“性格演員”,說她“演什么,像什么”。
生活中的王老喜歡看書,從中外名著到小說傳記,幾乎無所不讀。王老的這一習慣和她已逝的丈夫——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導演孫道臨有關。她回憶:“我從小學戲,文化程度不高,雖然解放后念了一些書,也自學了一部分文化課程,但知識不足的缺陷依然十分明顯。道臨總是鼓勵我多讀書。結婚以后還給我列了一份詳細的書單,既有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也有一些科普讀物和淺顯的哲學類書籍。這些書他都有,他還專門整理出來,放在一個書架上,方便我看。”王老喜歡看故事性強一點的書,這也許是受了越劇的影響,因為這樣更容易使她投入其中。近年來,她又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兒》。這倒不是因為這本書的流行,而是因為這本書給了她太多的幫助,看書已經(jīng)成為她的一種生活習慣,融入了她的生活之中。
20世紀50年代末,戲曲片《追魚》正式上演。王老在影片中飾演的“鯉魚精”與天兵天將打斗的場面,特別是鷂子翻身耍槍花、烏龍絞柱一字馬、鯉魚打挺騰空躍等一系列戲曲武功,讓觀眾們嘆為觀止!然而,又有誰知道,為了演好“追笪”中“拔鱗”的一場,王老和技導老師薛傳剛反復琢磨,才決定分三個層次來完成:當拔第一片鱗時,鯉魚做一個“戳柴”(類似躥跳的動作)的身段,然后掙扎起身,忍痛讓觀音拔第二片鱗;隨著觀音的拂塵一揮,她用連續(xù)的“鷂子翻身”來表現(xiàn)鯉魚的痛苦愈來愈烈,但為了能與張珍結合,她忍痛將亂發(fā)咬在嘴中,跪步來到觀音面前;當拔下第三片時,她用“搶背”接連續(xù)的“烏龍絞柱”來表現(xiàn)鯉魚的極致痛苦。練功期間,她借住在永福路的一棟房子里,每天清晨在小花園的草地上練,練得臉上、腿上青一塊紫一塊的,竟然也不覺得疼。王老在排演《紅樓夢》時曾說:“經(jīng)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過不斷地點滴修改、打磨,才逐漸成為經(jīng)典的?!边@句話對一心想演好《追魚》的王老來說,何嘗不是如此。此外,練功也是一種運動,長時間的練功,無疑對王老的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