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薈,翁 鳴,劉 劍
(1.浙江理工大學 a.服裝學院;b.材料與紡織學院、絲綢學院,杭州310018;2.中國絲綢博物館 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杭州310002)
絲織文物基本采用植物染料染色,絲織文物的光老化首先體現(xiàn)為表層染料的褪色,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盡量避免褪色發(fā)生。本研究設置了一組光老化試驗來研究植物染料的耐光性能,有助分析絲織品褪色現(xiàn)象,為博物館合理設置絲織品保存及展陳光源提供參考。試驗選取了有代表性的黃檗、槐米、蘇木、茜草及紫草5種染料進行絲綢染色后,分別在鹵素燈及LED燈下進行光老化試驗。目前進行植物染料光老化的研究多采用加速光老化方式,另外一種是微型光線光譜測試技術(shù)。本研究則模擬博物館展陳光照條件,采用常規(guī)光老化方法研究染料的褪變速率,常規(guī)光老化研究方法較前二種方法而言,更接近染料真實的老化情況。
植物染料:黃檗、蘇木、紫草、茜草及槐米(杭州方回春中藥堂);11206本色真絲電力紡(杭州米賽絲綢有限公司)
1.2.1 植物染料染色
蘇木萃取過程中加入適量碳酸鉀將染液調(diào)至中性,pH值的變動會對蘇木顏色產(chǎn)生明顯影響,其色光造成較大影響,染色時pH值需控制精確;槐米經(jīng)萃取后,需同明礬水溶液及碳酸鈉水溶液混合成媒染液一起染色,槐米直接染的電力紡,顏色淺,經(jīng)明礬絡合后可生成絡合物,顏色會在媒染過程中逐漸加深,呈現(xiàn)檸檬黃;過濾茜草萃取后的染液,加入適量碳酸鉀將染液調(diào)至中性,電力紡升溫染色后再用明礬媒染;紫草中的紫草醌類難溶于水,且受熱易分解,將紫草中加入乙醇、清水及醋酸,浸泡8 h后過濾再加入去離子水調(diào)和成染液,并用醋酸調(diào)節(jié)至pH6.0,將經(jīng)過明礬預媒染的電力紡放入染液中染色,紫草染色60℃以上易發(fā)生分解,因此染色時應將溫度控制在60℃以內(nèi)[1-2]。
1.2.2 常規(guī)光老化方法
絲織品染料常規(guī)光老化箱體尺寸150 cm×100 cm×100 cm,分為四個箱室,每個箱室頂中間置一盞35W的鹵素燈或LED燈,如圖1所示。將染色后的絲綢樣品裁剪成8 cm×10 cm的試樣,三種不同顏色為一組,共12組,平均分在四個箱室,光強50 Lux,誤差不超過0.5 Lux。模擬博物館日常光照時間,每天光照8 h。每隔10 d調(diào)換樣品的順序,確保所有樣品所受的光照強度均勻。每30 d取一組樣品避光保存。待光照試驗完成后,采用SF 600X型測色儀進行檢測(美國Datacolor公司)。
圖1 絲織品染料常規(guī)光老化實驗裝置示意Fig.1 Routine light aging experiment device of silk dyes
早在1970年就有研究者將熒光燈作為老化光源[3],此后鹵素燈、LED燈陸續(xù)被用于模擬植物染料褪色試驗的光源[4-5]。將經(jīng)過1年常規(guī)光老化試樣色牢度情況進行檢測,各染料在鹵素燈及LED燈色差值ΔE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五種染料在50 Lux常規(guī)光老化試驗中的色牢度等級秩序為:蘇木>紫草>茜草>槐米>黃檗。黃檗在鹵素燈和LED燈下經(jīng)1年光老化后的褪色速率最大,其中在LED光源下的老化速率更明顯,最大色差值均大于5,絲織物顏色變化顯著;槐米老化速率位于黃檗之后,與黃檗不同的是,槐米在兩種光源下的老化速率接近;蘇木在鹵素和LED燈照射下褪色速率最慢,色差值均小于2,顏色無明顯變化。紫草在鹵素燈及LED燈下的老化速率基本接近。
圖2 五種染料在鹵素燈及LED燈下的常規(guī)光老化色差變化曲線Fig.2 Color change curve of fives natural dyes for routine light aging under halogen lamp and LED lamp
2.1.1 染料及相關(guān)光老化產(chǎn)物的萃取
1)染料、試劑與儀器:吡啶/水(上海南翔試劑有限公司),草酸(山東泰安中岳草酸廠)、甲醇水溶液(南京化學試劑股份有限公司);離心管(德國Eppendorf公司),氮吹儀(美國 Thermo公司),LC20AD 高效液相色譜系統(tǒng)(日本Shimadzu公司),包括SPDM20A二極管陣列檢測和SIL-20AT自動進樣器;LTQ-XL線性離子阱質(zhì)譜儀(美國Thermo公司),色譜柱(美國Phenomenex公司)。
2)相關(guān)光老化產(chǎn)物的萃取:剪取1.0~1.2mg常規(guī)光老化試樣放置于1.5mL離心管,加入200μL吡啶/水/1.0mol/L草酸(95/95/10)混合溶液,85℃萃取20min。冷卻后用氮吹儀干燥,在剩余殘留物中加入50μL甲醇/水(1/1)溶液,14 000 r/min離心5min,移取上清液30μL至進樣瓶中。
2.1.2 色譜質(zhì)譜條件
色譜柱為Phenomenex luna C18反相色譜柱(150mm×2.0mm,3μm),流動相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
梯度洗脫程序:0.1~12min,5%~60%B;12~15min,60% ~100%B;18~20min,100% ~5%B;20 ~35min,5%B。 流速0.2mL/min,柱溫40℃,進樣20μL。
質(zhì)譜條件:離子源溫度350℃,鞘氣壓力35 arb,輔氣壓力10 arb,毛細管溫度320℃,毛細管電壓35 V。ESI正離子模式噴霧電壓3.0 kV;ESI負離子模式噴霧電壓2.5 kV。黃色與綠色樣品在萃取染料之前先用365 nm紫外光檢測,出現(xiàn)綠色熒光(說明樣品中存在原小檗堿類化合物)采用ESI正離子模式,其他樣品用ESI負離子模式。紫外可見光譜和質(zhì)譜圖數(shù)據(jù)采集由Xcalibur軟件(美國Thermo公司)完成。
通過常規(guī)光老化試驗,發(fā)現(xiàn)黃檗、槐米的色牢度較低,蘇木色牢度較好,為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shù)分析了這三種植物染料在鹵素燈和LED燈老化后的色素變化。
2.2.1 黃 檗
黃檗是本研究中光照色牢度最差的一種植物染料,其主要的色素為小檗堿。小檗堿屬于原小檗堿類化合物,比較容易發(fā)生光氧化反應。圖3是黃檗在不同光源光老化后的高效液相色譜圖,可以發(fā)現(xiàn)小檗堿的含量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減少。通過對小檗堿色譜峰的擬合和積分,計算出原樣(A)、鹵素燈老化(B)和LED老化(C)后的相對峰面積為103、98和85,也就是說,LED老化對小檗堿的降解影響最大,小檗堿的含量降低了17.5%。根據(jù)文獻[6]報道,小檗堿的光氧化產(chǎn)物為oxo-berberine,但是在高效液相色譜圖上沒有明顯的色譜峰出現(xiàn),分析認為是因為oxo-berberine繼續(xù)發(fā)生光氧化生成揮發(fā)性物質(zhì)。
圖3 黃檗在不同光源光老化360 d后的高效液相色譜圖Fig.3 HPLC figure for amur cork after light aging for 360 days under different light sources
2.2.2 槐 米
槐米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染料,是宮廷龍袍黃色的主要來源?;泵椎纳爻煞直容^復雜,主要是黃酮醇及其相應的苷類。從圖4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鹵素燈還是LED燈老化后的樣品,槐米的各個色素都發(fā)生了降解(圖4中的1~7代表槐米中的黃酮醇類色素)。與黃檗不同的是,這兩種情況下的老化的速率比較近似。因此,選擇LED老化后的樣品進行槐米光老化進程的研究。另外,作為槐米的主要色素,蘆丁和槲皮素作為光老化進程評估的兩個化合物。通過積分和計算,未老化槐米的的蘆丁和槲皮素峰面積為2.8和2.2,LED老化的蘆丁和槲皮素峰面積分別為1.80和0.62。蘆丁老化后含量下降了35.7%,槲皮素老化后下降了近80%,可見槲皮素的光照色牢度明顯劣于蘆丁。這是因為槲皮素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黃色化合物,在自然光照下會發(fā)生光氧化反應生成二羥基苯甲酸和三羥基苯甲酸,可能與槲皮素的B環(huán)和A環(huán)[7]有關(guān)(圖5)。
圖4 槐米在不同光源光老化360 d后的高效液相色譜圖Fig.4 HPLC figure for pagoda tree after light aging for 360 days under different light sources
2.2.3 蘇 木
蘇木是染料中相對色牢度較好的一種,蘇木中的主要化合物為蘇木素,在光照氧化下很容易變成深紅色的氧化蘇木素。事實上,在蘇木染色的過程中蘇木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發(fā)生的光照變色,與明礬中的Al3+絡合形成了試驗所需要的木紅色。通過對蘇木色素的光化學研究,Raquel Rond?o[8]等發(fā)現(xiàn)即使是小劑量的激光照射,蘇木素也會發(fā)生光化學反應形成氧化蘇木素。采用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shù)分析蘇木染色織物光老化前后的色素變化,首先可以鑒定的是蘇木素和氧化蘇木素(圖6中的1和2),它們的最大吸收波長分別為359 nm和445 nm,負離子模式下形成的[M-H]-峰分別為m/z 285和m/z 283。從圖6可以看到,LED對蘇木的光老化影響大于鹵素燈對蘇木的影響,特別是氧化蘇木素降解的速率較快。通過計算,蘇木未老化樣、鹵素燈老化樣和LED老化樣中的氧化蘇木素的相對峰面積分別為0.57 、0.29和0.09,也就是說LED老化后的氧化蘇木素降解了81%,而鹵素燈老化后氧化蘇木素降解了49%,顯然,LED對蘇木的顏色破壞較大。
圖5 槲皮素光氧化反應及其可能的產(chǎn)物Fig.5 Photooxidation of quercetion and its probable products
圖6 蘇木在不同光源光老化360 d后的高效液相色譜圖Fig.6 HPLC figure for spanwood after light aging for 360 days under different light sources
本研究采用常規(guī)光老化試驗方法,模擬博物館光照條件,對黃檗、槐米、蘇木、紫草、茜草五種博物館絲織品常見的植物染料進行鹵素燈及LED燈光老化試驗,在照度為50 Lux條件下,經(jīng)1年老化后,黃檗老化速率最快,色差值大于5;其次是槐米;蘇木的色牢度最好,在二種光源下的老化速率色差均小于2。通過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shù)分析,發(fā)現(xiàn)LED光源對黃檗中的主要色素小檗堿的降解影響更大,老化速率更明顯;槐米在二種光源下的老化速率接近,其主要色素槲皮素的光照色牢度明顯劣于蘆??;蘇木老化速率最慢,色差值低于2,蘇木在LED光源下的老化速率要快于鹵素光源,其主要色素蘇木青在LED光源下更容易降解。
目前對于植物染料光老化研究多以加速光老化為主,加速光老化優(yōu)點在于試驗結(jié)果快速,能盡快指導文物工作者對絲織品文物的展陳與保存。然而加速老化是在非常規(guī)的方式下進行,光源、照度、溫濕條件均有別于博物館現(xiàn)實展陳光照情況,因此研究結(jié)果也會有一定的偏頗。本研究意在模擬博物館常規(guī)展陳光照條件,以常規(guī)光老化方式進行試驗研究,研究結(jié)果更接近真實的老化過程,對文物保護工作者關(guān)于絲織品展陳及保存工作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1]杜燕孫.國產(chǎn)植物染料染色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DU Yansun.Methods of Dyeing of Chinese Natural Dyes[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1948.
[2]張殿波,趙豐,劉劍.蠶絲織物上茜草染料的光老化[J].紡織學報,2011,32(8):67-71.ZHANG Dianbo, ZHAO Feng, LIU Jian.Light aging of madder on silk[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8):67-71.
[3]DUFFDavid G,SINCLAIR Roy S,STIRLING David.Lightinduced colour changes of natural dyes[J].Stud Conserv,1977,22(4):161-169.
[4]DEL Hoyo-melendel Julio M,MECKLENBURGMarion F.A survey on the lighted-fastness properties of organic-based Alaska native artifacts[J].Journalof Cultural Heritage,2011(11):493-499.
[5]ISHII Mie, MORILYAMA Takayoshi, TODA Masahiro.Color degradation of textiles with natural dyes and of blue scale standards exposed ti white LED lamps:evaluation of wite LED lamps for effectiveness as museum lighting[J].Light& Vis Env,2008,32(4):370-378.
[6]LENKA Grycova′, JIRˇ1′Dosta′l Radek Marek.Quaternary protoberberine alkaloids[J].Phytochemistry 2007,68:150-175.
[7]FERREIRA E S B,Quye A,MCNAB H,HULME A N.Photooxidation products of quercetin and morin asmarker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flavonoid yellow dyes in ancient textiles[J].Dyes History Archaeol,2002,18:63-72.
[8]RAQUEL Rond?o, J SERGIO Seixas de Melo, JOAO Pina,et al.Brazilwood reds:the(photo)chemistry of brazilin and brazilein[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2013,117:10650-1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