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張俊豪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張艷麗同志,尊敬的中國新聞史學會第三任會長、名譽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原副校校長趙玉明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第四任會長、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尊敬的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張昆教授,少數(shù)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會長、河北大學特聘教授白貴先生,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各位嘉賓、各位朋友,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冒著酷暑來到我校參加少數(shù)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新范式、新方法研討會,共同推進少數(shù)民族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與發(fā)展。我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禮!
我生于1939年6月26日(農歷己卯年五月初十),到今年79周歲(80虛歲)。1979年我來到中央民族學院,在漢語系寫作教研室任教。1984年新中國成立35周年之際,按照上級的統(tǒng)一部署,我校著手創(chuàng)辦新聞專業(yè)。于是,我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師進修班畢業(yè)回校后,就立即投入了新聞專業(yè)創(chuàng)辦。那時,我已46歲。創(chuàng)辦之初,我就認識到在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必須積極推進科研工作。1989年,我開始招“民族報刊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創(chuàng)了民族新聞研究生教育和民族新聞史研究(共培養(yǎng)60名,含在職研究生5名)。在此,我要衷心感謝中央民族大學為我提供了這樣一個廣闊平臺。沒有中央民族大學這個與全國55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廣泛聯(lián)系的最高民族學府的大力支持,沒有廣大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和民族新聞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我的民族新聞研究成果就根本不可能面世。
我能夠在少數(shù)民族新聞研究領域有些成果,還離不開學界眾多師友的熱心幫助。我很慶幸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期間結識了兩位學界泰斗方漢奇教授和甘惜分教授。他們是新聞學術界兩面大旗,當然也是我心目中的旗幟。90年代初的某一天,我到方漢奇教授家中拜訪他,向他介紹我校的學科優(yōu)勢和特點,并提出打算將中國少數(shù)民族報刊史作為我的研究方向。方先生聽后不僅給予肯定和鼓勵,而且還向我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甘惜分教授也經常提攜和幫助我。我搞新聞理論研究,其實并不擅長。當年寫過一本《報告文學簡論》,方老師看過覺得很不錯,推薦甘老作序,沒想到甘老為我這本小冊子寫了6000多字的書序,令我十分感動。甘惜分先生為鼓勵我在新聞教育研究領域不斷開拓進取,還專門提筆為我書寫陸游《卜算子·詠梅》一首。這首詩掛在我的書房,一直激勵我在民族新聞研究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
今天出席會議的趙玉明老師,比我還長三歲。在人大學習時,他給我們講“中國廣播史”,也是我的恩師。在我參與編寫“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項目”的時候,趙老師給了我很大幫助。他送給我他主編的《中國廣播電視年鑒》,跟有關省區(qū)廣電部門打招呼,讓我少花錢或不花錢獲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相關研究資料。作為我國廣播電視史研究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出席自己學生的學術思想研討會,讓人感動,讓人崇敬!
今天出席會議的程曼麗教授、張昆教授、白貴教授、吳廷俊教授、劉家林教授、郭鎮(zhèn)之教授、喬云霞教授、馬藝教授、周德倉教授、鄧紹根教授、于鳳靜教授、李秀云教授、張麗萍教授,以及馬國倉董事長等等,都是我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我們之間交往的故事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再次感謝各位朋友多年來對我的支持和幫助。
這里,我還要感謝我可愛的學生們。你們早已成為祖國的棟梁,在不同工作崗位發(fā)光發(fā)熱,我為你們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時,通過與你們的交往,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教學相長”,你們不僅教會了我用電腦、用微信,更重要的是你們很多好的想法啟發(fā)了我,豐富了我的學術思想。我所有研究成果中都有你們的貢獻,在此向你們表示感謝。
最后,我還要向趙麗芳教授、鐘進文教授和文傳學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感謝,你們?yōu)榛I辦此次研討會付出了巨大辛勞。沒有你們的辛勤工作,不可能有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
我想,我們應該以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少數(shù)民族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深化院校合作、擴大學術交流,共同推動少數(shù)民族新聞教育與研究不斷邁上新臺階。希望能夠繼續(xù)得到大家的幫助和支持。
謝謝各位!
白潤生
2018年6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