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焦慮與反思
        ——德國當前高等藝術教育對中國的啟示

        2018-01-25 11:28:59范英豪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關鍵詞:卡塞爾當代藝術德國

        范英豪(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藝術學在2011年初成為我國高?!秾W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中第十三個門類學科,一方面,藝術學在人文學科中的專業(yè)性得到了承認,另一方面,也對藝術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為契機,近年來藝術學在學術研究、學科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出現(xiàn)了一輪又一輪的研討高潮。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藝術學在高等教學、藝術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等教育學層面,顯得略為冷清。近期作為國家戰(zhàn)略而推行的高?!半p一流”建設,又對年輕的藝術學科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何建設國際一流的大學和國際一流的藝術學?國內(nèi)的藝術教育必須站在國際化舞臺上,才有可能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與各國藝術類高校一爭高下。

        近二十年來,非英語國家的德國慢慢成為歐洲的中堅力量。事實上,德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也起著不容小覷的導向作用。對于德國的當代藝術、以及被稱為當代藝術“奧斯卡”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研究已持續(xù)多年,但國內(nèi)對德國當代藝術與高等藝術教育的關系的研究仍然欠缺?!睹褡逅囆g研究》在2014年曾所作的一個專題,對德國“習明納”作為一種藝術教學模式的傳統(tǒng)和作用作了較全面的探討,李心峰、李新、秦佩等對此有專門的論述。本文關注了二戰(zhàn)后的特殊歷史時期,德國高校在歷史傳承與現(xiàn)實創(chuàng)新的雙重壓力下,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一方面宏觀涵蓋了高等藝術教育的目標、體制、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希望為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在如何解決技術與藝術的矛盾、如何實現(xiàn)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以及如何處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等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德國高等藝術教育體系概況

        根據(jù)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①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成立于1925年,最初由一個訪問美國的德國學生發(fā)起,現(xiàn)在是德國官方高等教育對外執(zhí)行機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之一。https://www.daad.de的官方信息,德國的高等教育非常普及,目前有各類高等院校398所,分布在16個聯(lián)邦州,注冊學生總人數(shù)超過280萬。其中綜合大學(Universit?t,包括理工大學、師范大學等)111所;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229所;藝術學院(Kunsthochschule,Kunstakademie)和音樂學院(Musikhochschule)58所。德國大部分高校是由國家資助,還有幾所由基督教會或天主教會資助的高校。除此之外,目前還有國家承認學歷的約120多所私立大學,其中大部分是應用科學大學。但是,目前德國絕大部分的學生選擇了在公立高校注冊學習,只有約百分之七的學生選擇了進入私立大學學習。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私立學校需要學生繳納高昂的學費,但兩類高校的教學質量并無差異。

        德國高等藝術教育分布于綜合大學、應用科學大學、專業(yè)藝術學院,以及與音樂院校合一的藝術類院校中,并有著相對不同的教學宗旨、課程體系和辦學特色。但這些特點并不以不同的名稱來表達:Hochschule(高校,如柏林設計藝術學院)、Universit?t(大學,如柏林藝術大學)、Akademie(研究院,如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大學入學一般注重學生作品集的質量,并要求學生通過一個偏重技能,如素描等的測試。申請藝術(如繪畫、雕塑等)、設計(如平面設計、工業(yè)設計等)專業(yè)均須參“專業(yè)能力考試”(Eignungsprüfung)。如果確有過人的藝術造詣,德國藝術院校及應用科學大學的設計類專業(yè)無高中畢業(yè)等資格也可以破格入學,但必須通過“天賦考試”(Begabtenprüfung)。德國的公立藝術類高校開設的專業(yè)有造型藝術、建筑、導演、表演、藝術設計等專業(yè)。德國某些獨立音樂學院,除了提供訓練音樂家的課程之外,也提供培養(yǎng)繪畫、雕塑等藝術家的藝術課程。

        專業(yè)藝術院校和綜合大學都可以按照學士和碩士頒發(fā)學位,但也有一部分學校頒發(fā)Diplom學位。此外,還有一些專業(yè)文憑:如Graduierter、Künstler、Akademiebrief、Bühnenreife 等。

        高??蚣苤幸?guī)定,造型藝術領域內(nèi)的藝術院校應通過教學和科研來推動藝術和科學的繼續(xù)發(fā)展,尤其是促進實現(xiàn)藝術發(fā)展設想。德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驅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思想至今仍被推崇為大學治學的指導原則。在德國的藝術類高校中,“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與藝術的個性化追求,促進了嚴謹學術與浪漫藝術相結合的觀念藝術的發(fā)達;科學理性主義的傳統(tǒng)刺激了藝術教學中的技術愛好和觀念創(chuàng)新;從藝術教育向為人的藝術教育的轉變,形成了審美教育中的哲學趣味與當代藝術中無所不在的反思精神等等。

        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學術自由

        蔡元培曾言:“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shù)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yè)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蔡元培《〈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作為中國近代教育奠基者的蔡元培,他為中國大學教育定位時與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思想有著相似的內(nèi)核。學術自由,并不是漫無邊際的隨心所欲,在德國的高等藝術教育中,更是與嚴謹相結合的學術“自律”。

        1.“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形成的歷史背景

        現(xiàn)代高等教育“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方向,作為在德國自身的文化土壤里成長的事物,必然有更符合其生長規(guī)律的人文環(huán)境,也由此形成了德國高等藝術教育嚴謹而自由的雙重性品格。

        1737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Johann Gesner,1691-1761)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創(chuàng)辦了“研討式”教學,并起名為習明納(Seminar)①習明納,德語Seminar,被直接引入英語,中譯名又稱“席明納”或“習明納爾”。。這樣的一種建立在尊重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獨創(chuàng)性之上研討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許多古典學者,其中就有德國教育家洪堡。他首次將學術研究引入大學,主張將科研與教學相統(tǒng)一,通過多渠道培養(yǎng)人才。1810年,洪堡籌建柏林大學,以“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為教育思想,在大學內(nèi)部,允許師生自由地探索真理,學生也擁有選科、選擇教師和轉學的自由。以此為根據(jù)地,德國為自己、甚至為世界現(xiàn)代教育奠定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熟知的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1785-1863)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在1830年后活躍于習明納的起源地:哥廷根大學,并在1837因抗議漢諾威國王違憲而作為哥廷根七君子的成員,遭到驅逐。格林兄弟的工作,比整理德意志民族童年時代的故事有更重要的工作是,他們研究歷史和語言,第一次確立了德語的規(guī)范,編成了精確的體系《史》《法》《典》。他們以收集民間故事的方式,與德意志童年時代的歷史作理性的告別,在德國的學術型文學藝術史中,奠定了一種自由與嚴謹相結合的教育品格。

        可以說,在18世紀上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以哥廷根大學為一重要的教學根據(jù)地,以研討式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德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在核心思想和外在表現(xiàn)兩個方面的格局。

        2.研討式教學方式:“習明納”

        德國大學所崇尚的“學術自由”與“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定位,對藝術學院的教授和學生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么用理性來自律,以嚴謹治學來保障其在藝術領域內(nèi)的感性自由;要么“自由”主宰命運,或降低大學的標準,或被大學淘汰。在自由與嚴謹之間的通道,洪堡認為,是教學方式“習明納”。“習明納”很好地體現(xiàn)了大學中非常重要的“協(xié)作”思想,他說:“人的精神活動只有通過協(xié)作才能有所進展?!盵1]這種“研討式”的教學模式現(xiàn)在仍是德國高校藝術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師生互動探討、小組協(xié)作探討為基本形式的習明納,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歐美國家都多為流傳運用。特點是思想活躍、研究氣氛濃郁。1892年。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學者說:“習明納是輪中之軸。是使現(xiàn)代大學真正具有生氣的中心,是激動人心的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沒有習明納,大學教學就不是完整的;有了習明納,且加以正確實施,任何大學都能夠實現(xiàn)其主要目標?!盵2]在德國現(xiàn)在的高等藝術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教授授課以外,其他都堅持小班教學,“研討式”教學是運用得較多,其核心是由教授提出案例和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并在小組討論后再將結論提交給教授,并與教授多次探討后得出結果。這種授課方式一方面是“習明納”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是包豪斯的傳統(tǒng)。包豪斯期間的藝術設計教育提倡客觀地看待事物,主張“授之以漁”。教授力求避免把自已的主觀思想和手法強加于學生,僅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同時還注重設計的協(xié)作性。

        3.“自由”之下的高輟學率

        德國高等院?!白杂伞焙凸⒋髮W的免學費政策,并沒有使德國大學成為大學生的養(yǎng)老天堂,反而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自主完成大學教授的課程作業(yè),證明自己的自主科研能力,才能得到相應的學分。習明納為德國高等藝術教育達到“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目標,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但即使如此,在非英語國家中,德國大學仍以輟學率高而著稱,特別是綜合大學的輟學率超過了30%。德國大學實行“寬進嚴出”,將無法達到學業(yè)要求的學生篩選出去,是德國大學的一個重要潛在功能。對德國大學教師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多數(shù)教師認為,輟學是將專業(yè)上合格與不合格的學生區(qū)分開來的必要手段,對于保持德國大學的學術水準來說是必要的。多數(shù)教師認為,有限數(shù)量的學生輟學是正?,F(xiàn)象,輟學是大學生在自我定位過程中的一次決策轉換,與大學教學質量并無必然關聯(lián)。

        與這一認識相應,德國大學教師不僅在學業(yè)要求方面以內(nèi)在的學術標準為準繩,而且在考核和評價方面也十分認真和嚴格。凡是達不到學業(yè)要求的學生都會被篩選出去。按規(guī)定,如果某一門專業(yè)課程,學生連考三次都沒有通過,便失去了在整個德國學習這一專業(yè)的資格。只能選擇退學或改學其他專業(yè)。這種淘汰制相當嚴格,形成了高輟學率和“皓首窮經(jīng)”并存的局面,同一個課堂中的學生在年齡結構、學習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藝術類院校更是如此,藝術所提倡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自由,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和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需要嚴格的制度和嚴謹?shù)膶W術來保障。

        相比較之下,中國的高?!皣肋M寬出”的慣例和保姆式教育模式,使我們的學生在入學后往往感到茫然,在學習中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在藝術類高校中,我們也早已引進了類似于習明納的討論課,也會組織一些注重協(xié)作和個性創(chuàng)意的“工作坊”,但大多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學生們自主性、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對欠缺,出校門后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實在堪憂。

        德國藝術類高校遵循著洪堡以來的“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學術自由”“平等合作”的現(xiàn)代大學教學理念,其研討式教學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現(xiàn)代大學的當代轉型模式。對此進行合理的借鑒將有助于我們切實提高大學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對于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技藝與理論雙線并進

        德國高等藝術類院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院校,配合“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思路,注重學生在藝術教育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但設計和藝術這樣的特殊專業(yè),大多脫胎于以前的職業(yè)學校,在進入現(xiàn)代高等教育體系,承擔起“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這樣的重任后,仍會遺留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集中于藝術與人文學科其他專業(yè)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具體到教學活動中,就體現(xiàn)為操作性與思想性、技術與藝術、視覺性與觀念性之間的矛盾。

        1.藝術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

        雖然雙軌制的德國教育體系近年來在應用科學大學中投入了很大的政策與獎金支持,為德國的就業(yè)市場培養(yǎng)了大量高質量的產(chǎn)業(yè)工人和專業(yè)人才,并形成了德國特色的職業(yè)教育,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有趣的是,并行不悖的還有一種應用科學大學合并或升級為綜合性大學的潮流。以卡塞爾藝術學院為例,它成立于1777年,有著輝煌的歷史,特別是在20世紀中,經(jīng)歷了從純藝術、工藝美術、應用藝術、視覺藝術、藝術與設計等等不同的專業(yè)名詞,與建筑與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也是分了合,又合了分??ㄈ麪査囆g學院所培養(yǎng)的藝術人才,以及其對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的有力支持,使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而卡塞爾大學是個很年輕的大學,成立于1971年。在2000年,老牌卡塞爾藝術學院中的藝術系、產(chǎn)品設計系和視覺傳達系并入年輕的卡塞爾大學,正式成為綜合性大學中的一個學院。

        對這種與中國相似的高校合并現(xiàn)象,本人曾作過一個簡單的調(diào)查,歸類而言,大概有三種態(tài)度。消極態(tài)度:一些專業(yè)領域內(nèi)知名的教授,因為受不了綜合性大學體制的限制,選擇了離職,并認為現(xiàn)在的藝術學院,今不如昔;中性態(tài)度:無所謂,最起碼Universit?t聽上去高級一些;積極態(tài)度:綜合性大學里的藝術學院,可以獲得其他學科更多的支持,在學術上把握藝術發(fā)展的方向上更有潛力。

        我們不去對這種高校合并現(xiàn)象作主觀的評價。但德國藝術高校這樣的歷史背景,使其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仍然保留著職業(yè)教育的某種特質,另一方面,又在向綜合大學靠攏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藝術教育的理論形態(tài)和藝術觀念的學術創(chuàng)新。

        2.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

        德國的藝術類高校的授課形式中,與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課堂集中授課相并行,傳統(tǒng)的師徒制仍是藝術學院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形式:只是師傅成了教授,作坊變成了大學里相對獨立的工作室。以教授工作室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起源于注重技術傳授的師徒制,但在包豪斯設計學校的改良下,它所強調(diào)的必須把設計理論教育和車間的手工操作結合起來教育理念,催生了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中操作性學習與理論性研究雙線并行、切實可行的有效形式。

        1919年,成立于德國魏瑪?shù)陌浪梗˙auhau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fā)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自成立至解散歷時雖然只有短短14年,但它在這期間進行的探索與實驗卻影響深遠,如對于傳統(tǒng)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挑戰(zhàn):到底藝術與設計如何進行教育?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體系應該是怎么樣的?包豪斯的奠基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他認為藝術與手工藝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活動的兩個不同方面而已,于是他在包豪斯創(chuàng)造性地啟用了“雙軌制”教學設計教育體系,由技術教育導師和藝術形式教育導師兩部分共同進行教學;使學生共同接受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影響。[3]

        在人事制度上,除了特別杰出的教授會與大學簽訂非限制性合同,成為大學的終身教授,大部分教授在與大學簽訂工作合同前,都已在大學之外有自己的工作室,并以其個人影響而在專業(yè)內(nèi)享有很高的聲望。如卡塞爾藝術學院,其前身之一,為卡塞爾工業(yè)藝術學校。二戰(zhàn)后,特別是60年代,它成為國際化的設計與設計訓練最著名的根據(jù)地,保持著與美國前包豪斯教師們的密切聯(lián)系。這種包豪斯的傳統(tǒng)而今仍然延續(xù)在課程的設置上,保留一定的教師席位和課程給社會上擁有深厚工作經(jīng)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設計師和藝術家?;诘聡鴩栏竦钠刚埥淌诘囊?,當大學某個藝術領域的教授空缺時,這個方向就會停止招生。

        改良后的師徒制教學,非常切合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特殊性。以專業(yè)教授為核心的工作室教學,與大學中理論知識課程的教授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既有理論知識指導,也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藝術與設計教學體系。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使教授成為不同藝術領域在大學里的代表,是藝術學院的靈魂人物,可以實施自由的教學,是洪堡“學術自由”思想在藝術領域內(nèi)的呈現(xiàn)。

        在談及師徒制教學模式的時候,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雖然傳統(tǒng)的師徒制授課模式重在技術的傳授,但在當前德國的藝術教育中,即使是工作室里注重動手操作的課程,也在從技術向藝術轉向,教學活動從師傅的“教”向平等合作的“研”轉變,其實施過程更側重于一種藝術觀念與創(chuàng)作思想的導向與熏陶。可以這樣說:在經(jīng)過招生考試基本技術技法的把關后,進入大學的藝術生,在未來的學業(yè)生涯中,重心在藝術,而不是技術。而在藝術中,又側重于觀念,而不是技巧。

        3.技巧與觀念并重

        技術乃至技巧在德國高等藝術學院中偏安一隅,并不是德國高等藝術教育對技術的忽視。相反,科學理學主義是歐洲的傳統(tǒng)。即使古典繪畫和音樂,都以其精致的結構而呈現(xiàn)出一種理性的完美。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技術是科學在感性領域內(nèi)呈現(xiàn)的中介。在歐洲的各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那些結構復雜的建筑圖紙、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鐘表連動裝置等,都呈現(xiàn)出一種理性的藝術之美。而以功能主義著稱的包豪斯,其在設計中所展示出的技術力量以及其影響下的20世紀的抽象設計,也達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輝煌。在這樣的傳統(tǒng)之下,高等藝術教育要另辟蹊徑找出路,反而會更看重技術的另一端:藝術觀念以及相應創(chuàng)作與教育理論。這讓一些留學于此的中國學生非常不習慣:千辛萬苦考進來,發(fā)現(xiàn)教授和同學都不談可傳授的技術與技巧問題,似乎談論技術是非常低級而無知的。有些德國同學的創(chuàng)作慘不忍睹,卻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天花亂墜,還能獲得教授的好評!中國留學生一方面由于語言上的障礙,一方面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水土不服,都會經(jīng)歷一段迷茫和痛苦的階段。只有等到一兩年后,才慢慢理解并接近德國教授的核心理念。獨特的中國文化背景和思維特色,加上前期積累的技術,最重要的是,當他們能真正沉下心來,沉浸于德式孤獨的忘我中,在觀念中找到藝術表達的突破口時,就會在藝術界迸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對照國內(nèi)的藝術類高校,特別是綜合類大學中的藝術學院,面臨著一種相互矛盾、不能完成的任務:一方面,需要與世界接軌,需要站在藝術與設計前沿,卻因多種局限缺少校外杰出藝術家、設計師、藝術理論家和藝術策展人等的持續(xù)性參與;另一方面,本科教學面臨著學生的就業(yè)率問題,需要為學生的謀生作打算,因而在課程設置中又降格到職業(yè)培訓的技能層面,多技術的傳授而少觀念的引導,多操作性實踐而少理論性探討。引進德國高等藝術教育中的雙線并行的教學模式,可以打破高校封閉怪圈,真正提升藝術在技術層面的品質,同時反過來刺激藝術在理論研究上的跟進,充分發(fā)揮綜合性大學其它學科的交叉優(yōu)勢,在術學并重的定位中,邁出切實可行的第一步。

        四、從藝術教育到審美教育

        在技術和藝術之間,德國高等藝術院校更注重藝術的成分,而較少涉及技術傳授。在藝術實踐中,他們更注重觀念;在藝術理論中,他們更偏向于作人文學科內(nèi)的研究。具有理性主義美學深厚根基的德國,進入現(xiàn)代以來,藝術教育也深刻地影響了德國的審美教育,并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席勒最早提出的美育思想。經(jīng)歷了高校合并的卡塞爾藝術與設計學院,其學科也經(jīng)歷了從工科轉向人文,又從人文轉向人文藝術。德國以人文為本的藝術教育,和當代藝術的氛圍相關聯(lián),更關注藝術觀念的演變,也更接近于人文科學本身。作為人文科學的藝術,首先要解答的一個問題是:藝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人?

        1.中德不同的藝術“繁榮”

        在此有必要比較一下中國和德國不同的藝術氛圍:在德國,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涂鴉藝術。特別是一些地下過街通道,和火車站等獲得許可的某些地方,可愛的、唯美的涂鴉作品和恐怖的、血腥的、丑陋的作品,兩者絕對都能在第一時間震驚到過客。還有隨處可見的街頭藝術,與教堂、城堡和博物館中的經(jīng)典藝術一起,都會使你覺得藝術是人人可以觸及的表達媒介。藝術是自由的,用藝術來表達自己的人也是自由的。

        而在中國,藝術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藝術教育欣欣向榮。除了本已非常繁榮的社會培訓之外,2017年兩會最新政策,從2020年開始,音樂與美術正式納入中考的范圍。另一方面,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藝術空間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與之相應的,我們的生活藝術化,城市越來越漂亮,不管是城市雕塑,還是園林景觀,都越來越美,街道越來越整潔,我們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注重城市的整體形象,清除臟亂差的城市死角,城中村的搬遷工作,面街住宅的美容工程等等。我們注重街道廣告的整體設計,注重房子內(nèi)部的裝修裝潢等等。不管是藝術教育的普及還是生活藝術化,都離不開藝術類院校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在美的形式規(guī)律之下,人需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開辟美好人生。

        比較這兩種藝術氛圍,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德國的藝術氛圍突顯為自由表達的行為, 而中國的藝術氛圍更多的是規(guī)范性表達的形式美。不同的現(xiàn)狀來源于不同的歷史背景,我們并不想分孰高孰低,但我們需要理解與我們不同的他者。誠如孔子所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而》)

        2.藝術的自由與人的自由

        德國的這種以人為目標的藝術教育,脫胎于審美教育的傳統(tǒng)。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的《美育書簡》(或譯為《審美教育書簡》),認為人從自然人走向理性人的橋梁是審美教育,其核心是理性的自由。他指出:“從感性的受動狀態(tài)到思維和意志的能動狀態(tài)的轉變,只有通過審美自由的中間狀態(tài)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它途徑?!盵4]“美引導感性的人回到形式和思想,美引導重精神的人回到物質和恢復感性世界?!盵5]而德國古典主義美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在他的著作《美學》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不把它作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圖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盵6]。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作為對獨裁和專制的撥亂反正,崇尚獨立人格和個體自由的教育觀念使教育的理念更加包容開放,并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觀念產(chǎn)生了指導性的意義。而當代藝術所體現(xiàn)出的這種“自由”的價值取向,與洪堡指出的“自由的學術研究是培養(yǎng)‘完人’的惟一途徑”[7]的教學思想,都使德國當前的高等藝術教育,在哲學層面上與席勒首倡的審美教育遙相呼應,即高等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培養(yǎng)于感性與理性之間達到自由的完人。在這個意義上,它應屬于更廣泛意義上的審美教育。

        卡塞爾藝術與設計學院從??圃盒3蔀榫C合性大學的一個學院,其藝術史論與教育專業(yè)占了藝術學院的半壁江山。藝術學的一個重要部門,就是藝術教育學系,承擔了高中美術教師的資格培訓與認證工作,為德國的中學輸送了大量的藝術教師,從而也深刻影響了德國的基礎審美教育。

        高等藝術教育,不應停留于知識的傳播層面,而應該是以藝術為媒介的審美教育,最終的指向是為了培養(yǎng)實現(xiàn)其全部潛能的自由的人。而作為自由的保障,理性,以及理性在藝術領域內(nèi)所呈現(xiàn)的歷史知識、理論修養(yǎng)與哲學思考,仍是不可或缺的。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自由。

        在卡塞爾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每年七月的學年作品展Rundgang是學院一年一度的盛事。Rundgang不再局限于博物館、美術館,而更多的是一種空間,或者是一種互動體驗。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既是學習中最重大的事,也像是生活中最歡樂的派對。看似隨意,甚至粗糙的作品,其實是反復嘗試、不斷糾錯的結果。而他們的創(chuàng)意,與中國的藝術生相比較,更是集中體現(xiàn)了“自由”的涵義。審美教育區(qū)別于狹義的藝術教育,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并沒有以課堂上的喋喋不休和馬不停蹄的實訓充滿學生的時間。一方面,它不以高高在上的“藝術”限制他人,一切都可以為藝術;另一方面,在與教授和同學的交流中,不斷打破自身的認知抑制機制向自身挖掘,拓展觀念的空間。有了空間,自由才有顯現(xiàn)的可能。

        五、藝術教育與當代藝術的相互促進

        Rundgang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很輕松的“走一圈”“逛一逛”的意思。這樣的名字很符合當代西方對于藝術的觀念變化:藝術,早就不局限于歐洲宗教傳統(tǒng)的壁畫、天頂畫、祭壇畫,也不是博物館收藏的架上繪畫,而已經(jīng)與生活打通,成為對現(xiàn)實的沉思。或者說,當代藝術正以其藝術形式替代了藝術的理論形態(tài),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了黑格爾“哲學取代藝術”的預見。

        1.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Rundgang是卡塞爾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教學和審美教育狀態(tài)的直接呈現(xiàn),而卡塞爾文獻展(KasselDocumenta)與卡塞爾大學在組織籌備、理論支持和公共宣傳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中可以看出面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時,中德兩國的藝術教育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態(tài)度。

        卡塞爾文獻展誕生于1955年,開始四年一屆,后來五年一屆,至今已經(jīng)成功推出了13屆,今年(2017年)已迎來第14屆文獻展。與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及威尼斯雙年展并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也被稱為當代藝術的奧斯卡。

        二戰(zhàn)前,貴族與藝術氣息濃厚的卡塞爾,是當時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二次大戰(zhàn)時作為德國飛機與坦克的制造中心,它受到的轟炸也很徹底。戰(zhàn)爭前后的極端性對比,應該也是它后來以藝術的形式聯(lián)結地方與全球、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一個契機。戰(zhàn)后十年,1955年的第一屆藝術文獻展(當時被稱為20世紀歐洲藝術)作為德國國家花園展的平行展,從一開始就暗示了德國在戰(zhàn)后重建中回到過去花園城市的夢想和對戰(zhàn)爭和歷史的反思。

        藝術是什么?藝術在人類生活中占據(jù)怎樣的地位?1955年第一屆卡塞爾文獻展,藝術家、卡塞爾大學美術教授阿爾諾德?博德(Arnold Bode,1900-1977)作為該展覽的發(fā)起人和策展人,展出了被納粹貶謫的當代藝術。鑒于當時的情況,各種現(xiàn)代藝術的風格在戰(zhàn)爭中幾乎成為禁忌,而在戰(zhàn)后的重建中已被人們所遺忘。他覺得有必要舉辦一個展覽把那些現(xiàn)代藝術風格重新介紹給德國民眾。盡管展覽規(guī)模并不大,但已引起世界性的反響。卡塞爾文獻展從第1屆就以嚴肅的發(fā)問和解決問題開始,它的展覽組織的方式和策略也總是圍繞著特定的問題展開。

        卡塞爾文獻展,不同于其他的展覽,是以藝術的形式進行的一種反思,或者說,它是一種學術型的展覽,以明確的態(tài)度標明了其以藝術的形式回應世界政治悲劇的哲學觀念與人文精神,并開啟了延續(xù)至今的“文獻展的神話”。2016年,“文獻展60年”的總結性展覽在卡塞爾舉行,2017年3月,中央美術學院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共同主辦了面向中國的“文獻展的神話——阿爾諾德?博德與他的后繼者們”,并以此為平臺,對卡塞爾文獻展的美學、設計、空間、敘事、管理等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2017年4月8日,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的雅典分會展開展,主場在6月10日在卡塞爾在卡塞爾再次啟動。文獻展的反思性也早就滲透到了卡塞爾大學的藝術教育中。在2015-2016學年的第二個學期,圍繞文獻展的內(nèi)容,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在每周五下午的階梯大教室,都會有一場專題講座。這樣的講座,以藝術為名,將歷史、戰(zhàn)爭、政治、女權運動、非洲饑荒、人文關懷、生態(tài)危機等宏大敘事,拓展了藝術學生的視野,挖掘其對世界的內(nèi)在感知力,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在當代藝術中,藝術家本人一定是思想家,是藝術的感性與藝術史論、藝術哲學的理性的結合。

        從歷屆文獻展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代藝術浸潤下的卡塞爾大學的藝術教育,以反思歷史來回饋繼承,以問題意識來面向創(chuàng)新。理性主義哲學與自由的藝術結合,使他們的藝術教育更加理性:歷史的傳承只有在幫助我們解決現(xiàn)實問題、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而不是為了傳承而傳承。

        2.焦慮與反思

        德國藝術類高等院校在當代藝術的時代氛圍中,必然與當代藝術的觀念互為表里。這并不意味著德國對于悠久藝術傳統(tǒng)的忽視,而是說,其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都是在他們自己的歷史邏輯上進行的,因而創(chuàng)新并不必然意味著背叛。在德國各地的博物館、畫廊、美術館等等場所,仍然是德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教育的公共場所。而在以“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大學中,特別是偏重于“科研”的綜合性大學中,當代藝術,不管是創(chuàng)作還是理論研究的氛圍,總要相對濃厚一些。其所承擔的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哲學等的研究任務,也為反思歷史和現(xiàn)實的當代藝術,提供了持續(xù)性的反思。

        在談到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矛盾時,中國的藝術類高等教育,深受中國傳統(tǒng)的影響,時時陷入一種繼承焦慮;而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中,又時時為找不到個人風格和創(chuàng)新觀念而焦慮。我們困擾于學生傳統(tǒng)素養(yǎng)的欠缺,擔心文脈不繼;又為他們的思想刻板而著急,不能創(chuàng)人所未創(chuàng)、言人所未言。似乎我們的先人和國際藝術大師已經(jīng)將所有的藝術表達途徑用完了,占據(jù)了所有藝術創(chuàng)新的可能。我們有大量的非物質遺產(chǎn)要傳承,有很多的國際展覽和賽事要參加。教師疲于奔命,學生無所適從。自由從來都不是由焦慮而達到的,只能通過理性的思考:觀念思考和途徑思考來達到。

        當然,中國的繼承焦慮和創(chuàng)新焦慮其實是一種焦慮的兩個方面,都是因為在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軌跡中,我們?nèi)匀簧聿挥杉?。這種身不由己,是因為以現(xiàn)代和當代為名的藝術,都是以時間概念遮蔽了一種更深層的地方概念。現(xiàn)代和當代,都是西方發(fā)展邏輯下的現(xiàn)代和當代,所以,對他們來說,路自然而然的在他們腳下,他們的經(jīng)驗是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他們的挫敗可以成為發(fā)展的教訓。而對于中國來說,一方面,我們要緊隨西方的現(xiàn)代與當代,卻又時時飽受傳統(tǒng)斷裂之痛,因而有繼承的焦慮。另一方面,當我們勉力與西方同在一條發(fā)展之路上時,他們的所思,我們要努力理解;我們的所創(chuàng),卻又常常被忽視或逅病,因而如何創(chuàng)出被認可的“新”的形式是一種使我們夜不能這寐的焦慮。當現(xiàn)代成為一種觀念的時候,歐洲地方主義就從地理概念轉變成了時間概念,掩蓋了其本質中的排他性。用思想直接來言說,這大概就是當代藝術的內(nèi)核;而我們國內(nèi)大部分流于形式的藝術,特別是流于形式的某些當代藝術,恰恰成了當代藝術努力想褪下的皮囊。

        在面對歷史和現(xiàn)實時,在繼承傳統(tǒng)與藝術創(chuàng)新之間,中國式的焦慮以其痛感保持著發(fā)展中的清醒。但解除痛感必須尋找理性的途徑。德國高等藝術教育以及與之相互反哺的當代藝術,以反思意識和問題意識取代了我們的單純焦慮。用理性來解決情緒問題,是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和學習的,也是我們在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反客為主的一條思想通道。

        結語

        綜上所述,在德國大學“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辦學思想之下,在崇尚學術自由與個性自由的藝術氛圍中,德國高等藝術院校在教學中以“研討式”的教學模式,達到科研與教學、藝術和技術的平衡,在藝術與審美中側重于培養(yǎng)審自由的完人,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側重于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以德國高等藝術教育為參照,中國目前高等藝術院校在藝術教育中,一方面需要下沉,以滿足藝術類職業(yè)的市場需求,一方面又需要上升,在理論上達到審美教育以人為本的高度。

        在高等藝術教育的國際化方面,德國高校的國際化進程一方面有著基于《博洛尼亞宣言》的進程,學分、學制、學位等的互認,可以按部就班的推進,使歐洲范圍內(nèi)的高校交流日益流暢;另一方面,歷史悠久的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DAAD為德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提供了持續(xù)的支持。而大體量的中國,在走教育國際化道路時,所面臨的文化阻力更大,但同時,其國際化的路徑也必將更加多元。

        當我們立足于自身,積極而理性的尋求高等藝術教育的優(yōu)化方案時,對他者經(jīng)驗的借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如費孝通在引進德國研討式教學后,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跨文化習明納”,提出:“總體言之,這一文化價值的動態(tài)觀念就是力圖創(chuàng)造出一個跨越文化界限的‘席明納’,讓不同文化在對話、溝通中取長補短?!盵8]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應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地方與全球的結合中,找到適合自身的辦學專長,形成各自的專業(yè)特色。我們可以借鑒德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經(jīng)驗,但在中國的格局中,仍須警惕:自由不能成為散漫懈怠的偽裝,重藝術并不意味著對技術的輕視,理論與觀念并不是對藝術規(guī)律隨意揉捏的授權,而創(chuàng)新更不能成為無知者無畏的借口。

        當然,德國藝術類高等院校,特別是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校,也有其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如大學和政府決策層重理工、輕人文的傾向;如學生的高輟學率問題還有國際交流中的語言障礙等等,有些與我國的藝術類高校有相似性,有些則有其特殊的深層原因。在中德兩國日益頻繁的交流中,可以互為借鑒,照見自身的不足,尋找可取的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

        [2]賀國慶.德國和美國大學發(fā)達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3.

        [3]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44.

        [4][德]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116.

        [5]章安祺.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84.

        [6]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47.

        [7]李均.習明納——歷史考察與現(xiàn)實借鑒[J].石油教育,1996(10):62-64.

        [8]費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納”——人文價值再思考之二[J].讀書,1997(10).

        猜你喜歡
        卡塞爾當代藝術德國
        當代藝術看得懂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軍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德國卡塞爾 弗里德里希廣場 書之帕特農(nóng)神廟
        優(yōu)雅(2020年7期)2020-09-26 13:18:57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從蘇繡能否成為當代藝術談起
        德國棄煤的煩惱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關于當代藝術市場的思考
        絲路藝術(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薩姆·卡塞爾 靈魂毒藥
        NBA特刊(2017年5期)2017-01-28 13:49:50
        黄片视频大全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女精品|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视频| 按摩女内射少妇一二三区|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99国产精品视频无码免费|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91|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2022Av天堂在线无码|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亚洲AV综合A∨一区二区| 激情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18| 不卡a v无码在线|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红楼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亚洲欧洲三级片A级| 美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品善网|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老熟妇Av| 蜜臀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av久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国产精品露脸张开双腿| 国产噜噜亚洲av一二三区|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