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波
(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現今,音樂課堂普遍使用奧爾夫打擊樂器。奧爾夫打擊樂器是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創(chuàng)立的獨特音樂教學法中使用的樂器。奧爾夫樂器主要為打擊樂器,可分為無固定音高、有固定音高樂器。
1.木質類:單、雙響筒,木魚,木棒等。音質特點是聲音清脆、明亮,顆粒性強,沒有延音。2.金屬類:三角鐵、碰鈴等。音質特點是有延音,聲音清脆,穿透力強。3.皮革類:各種鼓類樂器,邦加鼓,大鼓等。音質特點是聲音低沉,音量較大,共鳴較好。4.散響類:沙球、串鈴等。音質特點是聲音音量較小,聲音散,可持續(xù)演奏。
1.木質類的木琴:分為高音木琴、中音木琴、低音木琴。聲音特點是圓潤、渾厚,沒有延音。2.金屬類的鋼片琴,也稱為鋁板琴,分為高音鋼片琴、中音鋼片琴、低音鋼片琴。聲音特點是渾厚,延音長,不適合演奏密集的音型。3.金屬類的鐘琴:分為高音鐘琴、中音鐘琴。聲音特點是清脆,穿透力強,延音效果好。
將打擊樂器與歌唱相結合,有利于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在音樂歌唱教學中添加打擊樂器的使用和演奏,可以更加豐滿歌曲的音樂形象,更好地表現歌曲情緒,也為學生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實現趣味的、活躍的歌唱課堂。
《過新年》這是一首歡快、熱烈的兒童歌曲,在學唱歌曲環(huán)節(jié)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聆聽中尋找鑼鼓節(jié)奏,并進行模仿。而后教師用小鼓邊打擊節(jié)奏邊讀歌詞,學生在鼓點節(jié)奏的輔助下,很快熟悉了歌詞內容,再以接唱的游戲形式學唱歌曲。由于此歌融入了鑼鼓節(jié)奏的體驗要求,教師對歌曲進行合理的打擊樂器編配,學生嘗試用鑼、鼓伴奏的方式表現歌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對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度。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感受著音樂歡樂的情緒,充分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情感熏陶。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亞的民歌。歌曲歡快、熱情,旋律簡潔,多以同音進行與模進為主,節(jié)奏規(guī)整,以XX ︱ X .X XX XX ︱X 0 0︱節(jié)奏貫穿全曲,極具舞曲風格。特別是“恰恰恰”的加入,更體現了恰恰舞的輕松明快、活潑熱情的特點。本課中,筆者根據已有的節(jié)奏型,為該樂曲設計了打擊樂器演奏方案0︱X 0 X 0 ︱X XX X 0 ︱將這伴奏音型貫穿全曲,選用碰鈴、三角鐵,“恰恰恰”地方使用圓舞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敲擊出歡快的節(jié)奏,在此基礎上,學生又自主選擇打擊樂器,編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正是在這敲敲打打中,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印尼歌曲的風格,學會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在合作的過程學會了相互傾聽、相互配合,體驗到了奏樂活動帶來的快樂,豐富了歌唱教學。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歌唱課中,二聲部合唱教學也占有一定比例。為了讓學生準確、高效地演唱歌曲,奧爾夫音條樂器的運用,很大程度提高了合唱教學。
本校音樂老師集體打磨的二聲部歌曲《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一課中,就巧妙運用到了鋁板琴。歌曲四個樂句,一、二、四樂句是完全重復,高低聲部基本為平行三度進行,鋁板琴的運用使歌曲更顯溫馨恬靜。教師提煉高低聲部骨干音,結合柯爾文手勢,學生輕聲哼唱。二聲部合唱時,低聲部運用鋁板琴,輕輕敲擊低聲部旋律骨干音。這一設計的意圖是由于鋁板琴的音色,它區(qū)別于人聲,易于讓學生辨認出獨立的聲部,學生在演唱時,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音條樂器所給予的音高、音色,促進建立聲部感與和聲聽覺,這樣一來,學生對音準和聲部的把握也就更加準確了。
又如“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一等獎獲獎課題《田野在召喚》,教師嫻熟的小提琴演奏技藝巧妙解決了二聲部合唱教學。同樣的,筆者在上該課時,運用了音條樂器——木琴,抓住二聲部固定伴奏的特點展開教學。二聲部以音條樂器代替,第二聲部“10 50”“70 50”為簡要節(jié)奏音型,在音響伴奏下,木琴敲擊或結合校本葫蘆絲樂器吹奏幾次后,學生很容易便有了歌曲二聲部的音高記憶,再演唱時便更加得心應手了。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打擊樂器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理解音樂。學生在感受、表現音樂的實踐活動中,既享受到美的愉悅,又培養(yǎng)了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挖掘了學生的表演、創(chuàng)造潛能。
例如,在欣賞《春節(jié)序曲》主題一時,教師可以采用敲鼓、擊鼓槌的方式讓學生熟悉旋律。出示樂器圖譜來分析相關的音樂,大大提高學生音樂賞析的能力。主題二可直接從速度、力度、情緒等要素與A部分做對比,形成鮮明的情緒對比,在此基礎上聽辨B部分中主題旋律共出現幾次,分別用什么樂器主奏的,試著模仿演奏姿勢再次鞏固B部分旋律。主題三將甩綢帶、秧歌步的律動和敲凳子“鼓”的聲勢融合在一起,感受樂曲熱鬧歡騰的氣氛。
又如,欣賞《郵遞馬車》,描述了郵遞馬車揚起塵沙、搖響鈴聲、吹響喇叭、氣勢凜凜地從準備出發(fā)、啟程上路,然后再到行走在平坦道路、上坡、下坡,最終到達目的地的情景。教學中結合教材的圖譜加入打擊樂器的伴奏,根據伴奏樂器及伴奏音型的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樂曲、了解樂曲的結構及音樂的變化。
結合本校童玩課程,學校開設了多彩打擊樂器社團。本著潤澤童心,玩出智慧,筆者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設計新穎的打擊樂游戲模式,讓社團孩子們在玩中快樂體驗,玩中學,學中樂。
游戲一:默契大考驗
當孩子們人手一個樂器時,想必總有個別學生會按耐不住好奇之心,敲響手中樂器。于是,筆者設計“默契大考驗”這一游戲。學生圍坐成圈,A學生敲擊一下手中樂器,只要沒有人與A同時敲響,游戲繼續(xù),倘若B與A同時敲擊發(fā)出聲音,或BCD與A同時敲響,則雙方都被淘汰,需起身站立,放下樂器,并觀察下一輪,又有哪幾位同學會同時敲擊手中樂器。孩子們都不想這么快被淘汰,所以會盡量控制手里的樂器,這樣課堂就安靜了。在這游戲過程中訓練了孩子們對樂器音色的敏感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及內心控制能力。
游戲二:聽音尋路
在游戲中,指定一學生敲擊圓舞板為正確信號,指定另一學生敲擊碰鈴為錯誤信號。指定A為尋找者并回避至教室外等候,教室內商量后指定B為被尋找者。A進入教室,根據打擊樂器發(fā)出的正確、錯誤信號的指示,進行尋人,越靠近B,則正確信號越強烈,演奏越密集,若與B反方向或相差甚遠,則錯誤信號越強烈,演奏越密集。游戲設計中,還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高游戲難度,中級難度聽同類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如金屬類三角鐵為正確信號,碰鈴為錯誤信號;木質類雙響筒為正確信號,圓舞板為錯誤信號;高級難度可以設計成聽多樣樂器疊加發(fā)出的聲音,如串鈴、木棒為正確信號,卡巴沙、沙球為錯誤信號等。將音色相近或同類樂器放在一起無疑會加大游戲難度,游戲中不僅可以尋人,也可尋物,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可靈活運用。
游戲三:樂器也會講繪本
筆者所實踐過的繪本故事有《好餓的小蛇》《小黃和小藍》《好餓的毛毛蟲》《鼠小弟》系列叢書等。選擇這些繪本,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故事的重復性。例《好餓的小蛇》,需要角色分別為蛇、蘋果、香蕉、葡萄、飯團、菠蘿、蘋果樹。運用樂器講故事時要注意打擊樂器的音色、材質、外形、演奏方式和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角色的匹配。在小組編創(chuàng)合作過程中,注意體現蛇是怎樣爬行,怎樣發(fā)現食物,怎樣吃東西,這一系列的動作過程都是用音樂表達,可以有力度、節(jié)奏、速度的變化,創(chuàng)作出的節(jié)奏要表現出蛇的一系列活動,抓住音樂動機,設計節(jié)奏型。演奏中還要引導學生傾聽同伴的演奏,注意好各個角色的銜接,以獲取整體效果。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表現形式,往往都會邊演奏邊加上肢體動作。
游戲四:奏跳四色圈
游戲中,設定四個不同顏色的呼啦圈,如黃色呼啦圈代表金屬類樂器,藍色呼啦圈代表鼓膜類樂器,綠色呼啦圈代表木質類樂器,紅色呼啦圈代表散響類樂器。而后,一人在四色圈內,有節(jié)奏地用腳踩、踏、跳、跑。腳踩到哪個顏色的圈,相應樂器種類要按照踩踏者的節(jié)奏發(fā)出相應有節(jié)奏的聲音。在這個游戲中,訓練了演奏者的觀察力、注意力以及“讀譜”的能力。
依托學?!靶∥枧_大夢想”這個平臺,社團孩子們每學期都會在舞臺上快樂綻放自己。打擊樂器社團演奏的《喜洋洋》《春節(jié)序曲》《卡門》等都是孩子們演奏的經典曲目,孩子們在社團活動中,感受著打擊樂器的無窮魅力,在“玩”中體驗,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
創(chuàng)造音響是每位學生非常樂意的事,實際教學中,學生會嘗試運用車鈴蓋敲出清脆的鈴聲;或者串起一串鑰匙、貝殼、酒瓶蓋,搖出一片輕松的刷刷聲;亦或是利用大紙箱、餅干筒作“鼓”,拍打出咚咚聲;還可以把米粒、豆粒裝進塑料罐,搖晃時沙沙作響。學生用自制的音響進行合奏,那得意的神態(tài)可謂“心滿意足”。在《雷鳴電閃波爾卡》一課中,學生憑借對音響、音色的判定,選擇用大鼓模仿雷鳴,大镲模仿電閃,但這類大型打擊樂器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個,孩子們提議,可以活用木凳子作為雷鳴,塑料紙、卡片紙作為電閃。孩子們充滿情趣的幻想,對于誘發(fā)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的欲望,會產生非常理想的效果。孩子們拿著自制的敲擊樂器,開始進入了充滿神奇、幻想的創(chuàng)造天地。這些實踐,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還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形成具有發(fā)散性思維的品質,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
小小的一件課堂樂器,雖然不起眼,但它架起了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橋梁。讓孩子們在我們的指導下,在課堂上利用這小小的樂器盡情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歡愉。讓我們“擊”活音樂課堂,奏響快樂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