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磨課”是21世紀初出現(xiàn)的一種專門用于備課的合作教研形態(tài)。相比較而言,如果說“備課”側(cè)重于應用,那么“磨課”更重在研究。
磨課的關鍵在“磨”?!澳ァ钡谋玖x是“物體相摩擦”,這里引申為研究、探索,即不同的思維相碰撞、相激發(fā)。所以,磨課更是一種合作的行為?!对娊?jīng)·衛(wèi)風·淇奧》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古漢語中,切磋、琢磨原喻道德方面的進修,后也指學業(yè)上的研討,如“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顏氏家訓·勉學》),“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劉向《說苑·建本》)。這里的“礪”是磨刀石,“學以益才”恰如“礪以致刃”,也就有反復“磨”的意思在里面。
盡管琢磨也可以是個體行為,但磨課多是集體進行的。合作性切磋琢磨,不僅可以集思廣益,而且往往因不同認識、見解的碰撞交融使思維進入“高階”,自然受益良多。
磨課的結果,一般要放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檢驗,再以實踐狀況反思驗證磨課的效果如何。這無疑是一種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磨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磨”,“磨”的方向是否對頭、方法是否得當,直接決定著研究的實效。否則,磨課會適得其反,越“磨”越糊涂。所以,我們有必要來磨一磨“磨課”,審察一下當下磨課活動中的“誤區(qū)”、容易陷入的“泥潭”,提高磨課質(zhì)量。
一說磨課,有些教師就會全力以赴地研讀課文,把力氣投入到講深講透課文上。對于一堂課,“教什么”當然十分重要,要磨好課文,自然也十分在理。但磨課與磨課文畢竟是有區(qū)別的。磨課不僅要磨好課文,更重要的還要磨好學生?!敖淌裁础毕鹊妹靼住盀檎l教”“為什么教”,當然還有“怎么教”。磨課,磨的應當是一堂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的完整的“課”,一堂激發(fā)學生學習需求,并且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然而因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總是特別熱衷于琢磨如何把課文講好,講深講透,講出新道道來。這就容易使磨課成了磨課文,把研究的精力過度集中在對教材的分析解讀上。磨課還是磨課文,本質(zhì)上反映的是一種語文課的價值取向。磨課應當多多關注的是學生在這一堂課上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而磨課文更會偏重于教師對課文的分析和解讀。如果說磨課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這一人的內(nèi)在尺度,追求人的發(fā)展內(nèi)涵與成長意義——這是生命狀態(tài)的價值取向,那么磨課文更多關注的是對課文的解讀和分析——這是人的外在的技術水準,體現(xiàn)的是語文的工具價值和功利目的。當然,這樣分析問題不是說磨課文不重要,關鍵在于它是磨課的一部分,即使是一個重要部分也遠遠不是全部,或者說并非更本質(zhì)的部分。
磨課雖然不只是磨課文,但磨課文確實也是磨課不能缺失的內(nèi)容之一。那么,磨課文就是“文本細讀”嗎?不是的?!拔谋炯氉x”是一個特定概念,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歐美“新批評”文學流派中的一個理念,是文學閱讀和文學研究的一種方法。它宣稱作品的現(xiàn)實存在就是一切的一種泛形式主義理論。應當說,師生在解讀教材時,適當借鑒一下“文本細讀”的方法有一定好處,但語文閱讀畢竟不是文學閱讀,更不是文學研究。語文課程有其特殊的教育任務。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皯箤W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雖有文學性,但不可文學化,因為它有自己的重任在肩。“文本細讀”中的一個“細”字,很容易誤導師生過度對課文的語言情節(jié)作探索研究,過多地去關注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寫作意圖,這就容易背離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基本特點和基本任務。雖然在磨課時教師應當細讀教材,但這不能等同于學生對課文的細讀;教師對教材的意義理解,也不可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個性化的意義理解。應當強調(diào)的一點是,語文教學的嚴重弊端之一,正是教師基于“文本細讀”的講深講透。它大量占用了課堂教學時間,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主讀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必要過程。須知課堂教學時間是個常數(shù),可以暫時不學的都學了,該學的自然就打了大折扣。所以,磨課不宜過多地把精力消耗在所謂對課文的“文本細讀”上。
在語文課堂上,對課文的解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課文選的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這些作品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具有獨立自主性。它一旦形成,就脫離了作者的主觀意圖,其意義是由讀者在閱讀中生成的。所以,對同一篇課文就存在著不同學生有不同意義解讀的可能性。只有通過學生的解讀,課文才能由“可能的存在”變?yōu)椤艾F(xiàn)實的存在”。課標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正因為課程文本呈現(xiàn)了意義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或終極真理。所以,磨課要避免花很多時間去追尋一種統(tǒng)一的絕對意義,并試圖千方百計地灌輸給學生。恰恰是課文中模糊而富有意味的語言表達,才召喚著師生的積極參與,充分激發(fā)著他們的求知欲、探索心、想象力、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
課程改革的歷史進程,讓我們見證了“雙基”(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時代、“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時代和“核心素養(yǎng)”時代。這給我們可能帶來的錯覺是“知識教學”似乎正在逐步“邊緣化”。問題的實質(zhì)不是要不要進行基礎知識教學,而是如何實施基礎知識教學。知識,是人對事物的屬性和聯(lián)系的認識,知識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它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是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所在。雖然各門課程因其性質(zhì)不同,基礎知識的編排形式和教學方式有所不同(如數(shù)學和語文就不一樣),但它永遠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知識的價值就是“對于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以及豐富個體精神生活所具有的價值”(顧遠明主編 《教育大辭典》)。它包括了知識的物質(zhì)價值(對人類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價值)和精神價值(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價值)。正是因為語文的基礎知識“生存于課文”的形態(tài),所以教師不可有意無意地將知識從課文中剝離出來抽象地灌輸,而應重在研究如何密切聯(lián)系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作靈動點化,以達到基礎知識教學與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相統(tǒng)一。我們比較習慣于基礎知識的理性化授受、剝離式呈現(xiàn)。語文知識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應是外在于學生的靜態(tài)客體或僵化的認知對象,而應該是與學習主體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被學生體驗到的、與情感緊密結合的、關系到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體系,語文學習過程是一種包含了文化主體價值判斷與文化觀念的言語實踐行為。這就是我們要特別重視在磨課過程中充分關注“基礎知識教學人格化”的理由。
課堂教學不應是教師依教案按圖索驥的行為,它的生命活力在于師生互動中的現(xiàn)場生成性。備課或磨課似乎都是一種對預設的研究,那么這跟課堂的“現(xiàn)場生成”會是一種水火不容的矛盾嗎?當然不是,兩者可以統(tǒng)一的“基因”在于預設本來就應當是“為生成而預設”。所以,磨課不應是教師全然不顧及學生學情和課堂生成的各種可能性,全憑主觀臆想的一種超現(xiàn)實的追求,從而成為上不著天、下不沾地的紙上談兵。磨課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學情的預測和分析上,要充分預想課堂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狀況和問題,并預設引導的對策,真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的組織、點撥、溝通。一定要防止對課文磨得過細、過深,衍生出太多的內(nèi)容,卻對如何組織、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分析、設計和研究。
當然始終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并非磨課文不重要,而是應當將文本置于學生這個生命主體的自主學習過程之中,而不僅僅是將文本作為技術性語文訓練的工具。正因為學生生命主體學習過程不是教師可以全部預設的,磨課就應當針對課堂上的學生生命主體的可能自覺行為,建構一種生命形態(tài)的、過程性的、靈活的、富有可能性的文化運行模式。
磨課更多的會運用于參賽課、展示課、觀摩課、研究課之前。磨課的集思廣益固然十分有助于執(zhí)教者的教學設計和課堂行為,但眾說紛紜也容易使執(zhí)教者莫衷一是、無所適從。其實,磨課不等于“作課”。“作課”時必須由執(zhí)教者在廣聽各家意見之后,有所選擇,并有機融入自己的主體設計,統(tǒng)一于自我的教學理解和個體風格。這就要求磨課雖應提倡廣開言路、各持己見,但不宜有太多的定論或指令。要充分尊重執(zhí)教者的見解和選擇,即便因此帶來了明顯的失誤,也應當是教后反思中可供研究的珍貴資源。有些磨課參與者多為名師或?qū)<?,往往會使磨課含有較濃的“指導”成分,但這也不應改變磨課的基本性質(zhì)是平等的切磋,自由的討論,可供選擇、改造的采納。讓磨課堅守“如琢如磨”的本位,并非尋求必須執(zhí)行的決策,無疑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