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強
背影是能夠使人聯(lián)想且耐人回味的。從學生時代看到老師上課時在黑板上寫字的情景,再到中年時,與兒子在異國他鄉(xiāng)分手時看到他走進黎明前的晨霧中的那一刻。生活中所呈現(xiàn)出的背影總是會在心靈上鐫刻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而令人難忘。有的時候背影留下的印記比刻在臉上的更有歲月感,更會把人們帶回以往的時光,亦更容易讓人沉靜下來去追憶似水流年。
在中國,“改革開放”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為流行的詞匯,又是十幾億人的偉大實踐。四十年來,它經久不衰,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伴隨著時代的步伐,無論是人們的觀念意識、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我們看到了濟南火車站站前廣場上肩挑手提行李匆匆趕路的旅客,1988年濟南和平路上的送煤人拉著地排車的背影,他們都是在為生活而奔波。1984年,幾位來自鄉(xiāng)村的老人透過關閉著的曲阜孔廟大門的縫隙向里探視,背影中透出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從2016年12月,濟南英雄山廣場上一位手握有轟動全國的聶樹斌案終于有了公正結論報道的市民若有所思的背影,我們看到了民眾對依法治國、公平公正的期望……
背影是沉默的,它用無聲的語言踏過了來時的道路。背影是一束光,它能穿過歷史的長河照亮未來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