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嫻
新聞的客觀性,是新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態(tài)度上必須不偏不倚公正無私。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在《當代新聞學》中說: “客觀性就是不斷地努力擺脫自我,尋求他人,寧肯堅定不移地尊重事實,決不隨心所欲地屈從人意。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同人保持一定距離,不斷地、條分縷析地對自我的判斷,哪怕是最有把握的看法,也要提出質(zhì)疑?!?/p>
然而,新聞工作者是有思想的生命,不是絕對精確的機器,在努力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會出現(xiàn)主觀成分。而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性,一定就是不該存在的嗎?與事件保持距離的客觀性,就能反映出全部的真實?在報道新聞里,記者可不可以投入感情?筆者以一名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記者的多年工作經(jīng)歷,做出不太一樣的思考。
揚州廣播電視總臺《今日生活》欄目,至2018年已經(jīng)開辦了13年,是一檔用揚州方言講述揚州老百姓故事的民生新聞服務節(jié)目,《今日生活》的宗旨是“向上向善”。在做好電視節(jié)目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公益,特別是堅持了13年的“溫暖大行動”。每年的1月1日開始,歷時30天,《今日生活》欄目每天都會展播一個困難家庭的“溫暖故事”,并在第二天帶著自發(fā)前來的熱心觀眾和愛心商家上門救助 對于揚州人來說 每年一月份是“溫暖月”。
在表述以上文字的時候,筆者已經(jīng)在嘗試使用了新聞的客觀性和主觀性。時間、地點、人物、數(shù)據(jù)是客觀的,是可以考證的真實;而“向上向善”“溫暖故事”“溫暖月”等詞匯,可以說是我以及我所處的媒體的主觀追求,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或感情色彩。
剛才的講述,就是對客觀性和主觀性的思辨?!督袢丈睢窚嘏笮袆訛楹我獔猿肿鱿氯?,源于一個客觀而偶然的報道?!叭绻泻眯娜嗽敢獬鲥X,把小孩的病治好,我愿意替他做三年長工,只要給一口飯吃就行了”,這是一名既無助又淳樸的父親姜洪群在13年前說的話。姜洪群一家從淮安來揚州打工,5歲的女兒小文軒患有心臟室缺,隨著身體的發(fā)育,缺口逐漸擴大,醫(yī)生說再拖下去,就會有生命危險。但做木匠的姜洪群無論怎么拼命掙錢,都承擔不了女兒的手術(shù)費。眼看著花一樣的小文軒,還未綻放,即將凋謝,姜洪群一家陷入絕境。
以上是一條相對客觀報道的民生新聞,然而當年《今日生活》欄目和記者,沒有選擇繼續(xù)“保持距離”“不偏不倚”,而是主動參與到事件中,對“小文軒”的故事連續(xù)進行十多天報道,包括欄目組內(nèi)部籌錢、記者陪同上醫(yī)院做檢查、托熟人聯(lián)系愛心商家等。隨后電視機前成百上千的老百姓也行動起來,在第五天,已經(jīng)籌集善款5萬元,隨后醫(yī)院也減免了部分手術(shù)費,小文軒終于順利完成手術(shù)。2006年的大年初一,小文軒已經(jīng)能夠走下病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讓所有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的好心人備感欣慰。主持人在新聞結(jié)語中也用了“揚州大愛之城的生命奇跡”的表述。“奇跡”這個詞神秘、縹緲甚至主觀色彩太強,不適合在新聞中使用,但這是欄目組對所有參與其中的好心人的真摯感謝,這也是本身無力改變困境的一家子,親身感受到的希望和溫暖。在“小文軒”事件之后,《今日生活》溫暖大行動堅持主動尋找揚州城的弱勢群體,持續(xù)至今。
新聞的客觀性不等同于真實性,有時刻意追求理想的客觀,也有可能得不到全部的真實,往往需要新聞工作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更加“靠近”事物。當然,記者在采訪、拍攝、撰稿、剪輯時,應遵守客觀事實,不可以帶著既定觀點甚至是偏見去報道。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某個具體細節(jié),都容不得半點虛假、夸大、捏造與歪曲。還要從多個視角,或連續(xù)的報道,才能使受眾看到一個更鮮活、更全面、更立體的真實事物。
古語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而新聞的真實,還要加上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上的思辨。以《今日生活》溫暖大行動的選題為例,2016年1月,在高郵當?shù)亓x工組織提供的一份困難家庭名單中,有位將近70歲的奶奶,為了照顧6歲的小孫女,靠曬鵝毛為生的故事,引起了我和同事的注意。在電話溝通確認信息后,攝制組從揚州電視臺出發(fā),趕往了6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奶奶約記者在田埂旁見面,看到記者過來非常高興,因為她知道上了電視,可能會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幫助,從而改善家里的情況。拍攝了奶奶干活、接孫女等場景,也做了一部分采訪后,發(fā)現(xiàn)奶奶不大愿意帶我們到她家里看看。在大家的堅持下,最終還是來到了不遠處的房子,這是小鎮(zhèn)上的一幢三層樓小洋房,雖然不豪華,但也超越了一般條件的人家;院子里還停著一輛孫女的“小汽車”,是那種孩子可以坐進去,可以開動的玩具;家里的家具、電器、飯菜也透露著與文字材料不相配的信息。奶奶露出了尷尬的笑容。攝制組一致決定,放棄這個已經(jīng)拍攝了近一半的選題。如果不努力靠近采訪對象和他們的生活,報道出來的真實,可能流于表面。
新聞的真實,是新聞工作者的最大追求,只重視新聞的客觀性,完全否定新聞工作者的主觀性,可能難以獲得全部的真實。只有帶著思辨,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接近事物,才能傳達更多鮮活的真實。
同一個新聞事件,由不同的記者進行采訪、撰稿、剪輯后,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新聞報道,除去報道角度、專業(yè)素養(yǎng)、認知層次的差異,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記者因為情感在制片過程中形成的風格。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屬于主觀意識范疇?!耙幻玫挠浾?,需要冷眼看世界”,“文章不是無情物,記者也是有情人”。 客觀的新聞報道中,記者或多或少帶著主觀意識,這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控制和表現(xiàn)情感,不失去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才是正解。
記者需要保持冷靜清醒,不斷認識事物,分析事物,詰問事物。但同時,一篇好的報道,仍然需要記者真誠的心。2017年最后一天晚上,我在揚州蘇北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門外的長廊里,采訪了一位38歲的女人劉國萍,她的跨年夜冰冷無助,充滿寂寞和掙扎;而不遠處的隔離室里,躺著她生死未卜的愛人翟鑫濤?!翱傮w有好轉(zhuǎn)的趨勢,但是呼吸和其他還不是很穩(wěn)定。” 醫(yī)生的話,句句割著劉國萍的心,她害怕丈夫會一直睡不醒,也害怕接下來的費用該怎么來籌。這位妻子在說每一句話時都聲淚俱下,作為記者,在記錄的同時,怎么可能用淡漠的態(tài)度和言語去面對她。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不是簡單的“問答關(guān)系”,而應該是一個心靈,接近了解另一個心靈的過程。在翟鑫濤的老家,體弱多病的老兩口,見到記者時,突然彎下腰桿,膝蓋及地,許久許久。此情此景,作為記者,我也和二老一樣,用同樣的方式,用所有的力氣去支撐攙扶。
好的報道,確實不需要煽情,但是可以動情,用此情此景下彼此的真實情感打動受眾。2018年1月1日,《今日生活》播出的翟鑫濤與劉國萍夫婦的溫暖故事,當晚對應騰訊樂捐網(wǎng)絡善款也達到8萬余元,第二天有更多熱心觀眾和愛心商家自發(fā)前往,在大家的幫助下,翟鑫濤度過了危險期,轉(zhuǎn)入了普通病房。
在新聞報道中,記者投入合理而真實的感情,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工作者應堅持新聞報道相對客觀,不能否認新聞報道中主觀性的能動作用,努力將新聞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進行辯證統(tǒng)一,呈現(xiàn)出更加真實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