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娉婷 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風華正茂,青春揮灑是該劇目的整體色彩基調(diào),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岳云中學的《我們都已經(jīng)長大》。霞姑是一位外表文靜、賢惠,內(nèi)心世界極為豐富、意志異常堅強的女子。其從小就立志要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已為人婦的她隨著潤之回到了長沙,并一起開展解放思想、爭取自由、倡導民主平等的相關工作。霞姑與向警予、周鄒、李淑一等摯友一起經(jīng)過不懈努力和斗爭,終于可以去男校讀書,使得男女同校首開先河,這在當時封建社會的形勢下頗受關注和爭議,也為當時社會的女性角色做了開山式的引導和鋪墊?;楹蟮乃羧チ艘活^秀發(fā),英姿颯爽,獨立自信,儼然如同“小毛潤之”一般獨當一面,成為婦女協(xié)會的領導。她發(fā)動越來越多與她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女性同胞,共同建設婦女協(xié)會,為更多需要幫助,深受封建迫害的女性解除困難。在舞臺表現(xiàn)手法上,在楊開慧的帶領下,所有女學生一起摘去“長發(fā)”,齊整地以一頭利索的男發(fā)展現(xiàn),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把女人掙脫封建束縛的自信和勇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
霞姑的人生雖短暫卻很豐滿,她就是為愛和諾而生的。劇目開篇的《山間的花朵》,導演運用了倒敘的手法,霞姑的靈魂跟所有人告別。她回憶著自己的一生,如夢如幻。當她回憶著在她生命中這些相知相愛的人,她向他們一一告別:想著自己的同窗好友,無論何時何地,都對她不舍不離,幫助著他,充滿著友愛,她心存感激;想著自己為女權運動,為自己所選擇和熱愛的中國革命事業(yè)所做的努力和奮斗,她由衷地感到自豪;想著這一生有如此疼愛、理解她的父母,她無比依戀和不舍;想著已為人母,擁有三個可愛的兒子,她情難自控,百感交集,她想用盡全力地愛護他們;當她想到毛澤東時,她這輩子唯一的男人,她一路追隨他、愛著他,盡管有時也怨著、恨著……可她仍然感激這位讓她可愛、可敬,用生命去守護的丈夫——毛澤東。因為他給了她明確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方向,這不僅僅是忠于愛情,更體現(xiàn)出她對革命事業(yè)的熱愛?;仡欉@短暫的一生,有這樣的一群愛我與我愛之人,她心中是感恩的,甚至覺得是幸福的。父親從小就教育她,要做一個像“蘭花”一樣的女子,清新脫俗,即便是死,也不做俗人之舉,最后,她跟自己告別,帶著酸甜苦辣的人生,帶著對真理的追尋,帶著對毛澤東的愛,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她心里說著“父母、朋友們,不要哭,是生是死我會一直守候著他們;潤之,我死不足惜,唯愿我們的革命早日成功,永遠永遠永遠愛著你?!眲∧课猜暤摹渡挥幸淮巍芬睬擅畹匕才帕怂腥嗽跇寷Q前跟她告別,兩者交相呼應,把整個“愛”的主題貫穿始終。
英雄人物霞姑是我們熟知的她,在該劇中,編劇和導演煞費苦心地希望呈現(xiàn)出有血有肉、與眾不同的楊開慧。她豐富多面的“可愛”之處讓人印象深刻:時而靈動、乖巧;時而敏感、細膩;時而溫婉、知性;時而特立獨行、果敢立斷。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她體現(xiàn)出了十足的女性光輝色彩,無論是在革命蓬勃發(fā)展時期,還是在白色恐怖歲月,她都以滿腔的熱情追隨毛澤東,致力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一場第一師范走廊上,霞姑沉浸在毛澤東《體育之研究》的文章中,她對周鄒說道:“這篇文章寫得真是極好極好的,這里面好多問題都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從小體弱多病,一想到人要生病要死去就害怕極了,可現(xiàn)在,我簡直相信人的壽命是可以靠意志去延長的了?!泵鎸χ袊陌倌攴e弱,她看到許多窮人沒錢吃飯,身體餓得瘦弱不堪,窮人們更沒錢看病,許多年輕人早逝,這都讓她心痛不已。她想到,病懨懨的青少年又如何能擔起中國未來的命運、改造社會呢?另外,父親的胃病也是她心中的一塊石頭,在她心中父親是山,是早年最重要的精神領袖,特別是當父親留學回國后,父親一直疼愛她,她害怕有一天父親、母親會離開自己,每每想到這些,她都由衷地害怕,不敢往下想。但當看完毛澤東的《體育精神》之后,她豁然開朗,充滿信心,并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不斷努力,堅持鍛煉體魄。這段話體現(xiàn)了霞姑是個從小愛思考,卻又敏感脆弱的人。隨即,周鄒袒露了她與王成訂婚的消息,既驚訝又興奮的霞姑與周鄒一起唱著《你真的準備好了嗎》,訴說著各自對愛情的期待,也摻雜著對愛情未知的小緊張,聽到周鄒對于愛情的大膽追求,她也大膽地表露出非潤之哥哥這類人不嫁的心思,愛鬧的周鄒興奮地追她,說要幫她去表白,楊開慧卻不以為然,因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她愛之人是真正地欣賞她、愛慕她、依戀她。她希望得到他的愛,她希望他們能夠懂得彼此,成為人間知己,而并不需要朋友幫她表白而獲得愛情。楊開慧既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但也有些許擔心,她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這一段把楊開慧的天真爛漫且具有獨立思想的形象刻畫了出來。
在第三場《我們的戰(zhàn)斗》中,潤之哥哥覺得霞姑年紀太小,不便與他們一同參加作戰(zhàn),倔強的霞姑不甘示弱,她心想在這樣戰(zhàn)爭生死的關鍵時刻,無論如何她也得一起去參加戰(zhàn)斗。于是,她拿上武器和醫(yī)藥箱加入了即將出發(fā)的學生軍行列。潤之一聲令下,大家一齊奔向城郊的猴子石,一路上霞姑緊緊跟著毛澤東的步伐,如戰(zhàn)友般細心地關注著潤之哥哥的一切舉動,她總想能為他做些什么……她的倔強和勇敢似乎觸動了毛澤東。
劇中《先生家的午餐會》,面對社會黑暗,面對血腥的社會,百姓生活困苦,大家感到很是苦惱,窮人饑寒交迫,軍閥混戰(zhàn)不休,學生苦讀詩書卻無用武之地,人們迫切地想要尋找信仰和真理的方向。當他們了解到西方新思想的進步信息,每個人心中都很激動振奮,但也有些顧慮,這些解決西方問題的方法是否在中國行得通?霞姑和大家一樣,心中燃起熊熊烈火,她思考著、醞釀著:“平等、自由、民主”的主張在中國長期的封建思想統(tǒng)治下,該如何著手去普及?在這種家仇國恨背景下,少年老成是她和她們這一代人的主要性格特點之一,這一段也表明她對事物判斷的獨立觀點逐漸發(fā)展形成。
在劇中,還有許多表現(xiàn)霞姑美好的一面:《終于等到這一天》中她的柔情似水;《你即將要離開》中她含淚送走潤之的堅忍;《讀信》時的執(zhí)著與癲狂;就義時的坦然……都讓人忍不住想去保護她和愛她。她是光華奪目的霞姑,他是意氣風發(fā)的潤之,他們是浩然正氣、材雄德茂的一代人。這是一場“風華正茂”的洗禮之行,那一代革命者的品格、那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情操深深地打動著我、震撼著我,時刻提醒我們勿忘初心,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