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先,謝 藍,艾香英,通信作者:左俊嶺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62)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在全球尤其在中國為常見病、多發(fā)病。本病起于常人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機體未能及時、完全清除病毒,導致病毒持續(xù)存在,引起肝臟的慢性免疫性損害。目前CHB治療主要通過抗病毒、調節(jié)免疫、改善肝功能及抗肝纖維化等達到延緩疾病發(fā)展和演變的目的[1-2],但只能減少部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延緩發(fā)生,不能從根本上扭轉疾病結局,且復發(fā)率高、費用昂貴、不良反應、耐藥性等問題較突出[3],因此探索防治CHB新途徑、新方法尤為重要。左俊嶺系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師從全國名老中醫(yī)許鑫梅教授。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治學嚴謹,造詣深厚,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理論,在肝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謹遵辨證論治,審證求因,開拓創(chuàng)新。筆者有幸隨師臨診,收獲頗豐,現(xiàn)將左俊嶺教授經驗報道如下,以饗同道。
中醫(yī)對CHB無明確的病名記載,依據(jù)其臨床證候辨證,將其歸屬于“脅痛”“黃疸”“疫毒”“濕溫”“郁證”等范疇。左俊嶺教授依據(jù)中醫(yī)理論及多年臨床經驗認為,CHB是源于患者先天肝腎精氣不足,再合后天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調,損傷后天之本脾胃,導致正氣不足,濕熱疫毒侵襲,毒邪內伏,熱郁化火,發(fā)為肝病。本病病位在肝、腎、脾,病性屬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本,肝脾濕熱為標。故濕熱疫毒侵襲是CHB發(fā)生的始動因素,正氣不足是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基礎,而氣滯血瘀是其病理產物,正虛邪伏不解使病情進入慢性化。西醫(yī)認為HBV是CHB的特異性病原體,具有致病性、傳染性、嗜肝性及潛伏性等特征。左俊嶺教授指出HBV是一種疫癘邪氣,并明確其為具有傳染性的濕熱疫毒,特指為一種“嗜肝性濕熱疫毒”。感染HBV后能否發(fā)展為CHB,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中醫(yī)基礎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CHB的發(fā)病,HBV感染僅是外因,而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即人體“正氣”的強弱才是關鍵的內因[4]。左俊嶺教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注重辨證論治,逐步甄選出有效方藥,最終擬出經驗方扶正解毒湯。
扶正解毒湯基本組成:生黃芪、女貞子、遠志、土茯苓、靈芝、丹參、雞血藤、甘草片、垂盆草、布渣葉、茵陳、半枝蓮、五味子、浮小麥、酸棗仁等。薛生白云:“先有內傷,再感客邪?!庇骷窝栽疲骸耙詾闈駸?,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附,頃刻脫離而死矣?!睗駸嵋叨厩忠u人體,若過用苦寒清利之品祛邪,則易損傷人體本已不足之正氣,不利于疾病康復;若專用扶正之品,則斂邪入里,濕熱瘀結,病程纏綿難愈,甚至加重病情,耽誤治療。左俊嶺教授認為CHB治療上應治實勿忘其虛,補虛勿忘其實,在扶正祛邪基本思想指導下,辨證選用扶正解毒湯補腎益肝健脾,清熱祛濕解毒。方中重用黃芪、女貞子益氣扶正,補益肝腎,為君藥。女貞子歸肝、腎經,《本草備要》言其“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除百病”,可引諸藥入肝、腎經,達補益肝腎、祛濕解毒之功,同時又可避免利濕傷陰,具有一藥三用之妙。靈芝、雞血藤、丹參為臣藥,不僅可輔助君藥益氣扶正之力,同時可活血化瘀消腫,祛除瘀滯于體內的疫毒之邪。君臣相配,亦為補氣藥與活血藥相伍,體現(xiàn)“氣能生血”“氣行則血行”之意。茵陳、垂盆草清利肝膽濕熱,配合嶺南道地藥材土茯苓、布渣葉、半枝蓮,共奏清熱瀉火利濕、散瘀解毒化濁之功,為佐藥。遠志養(yǎng)心安神、交通心腎,酸棗仁補益肝氣、助生陰氣,體現(xiàn)木火相生、心肝互用。五味子滋腎安神,浮小麥益氣除熱,兩藥收斂固澀精微,增強君臣扶正之功,亦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組方嚴謹,既助肝腎之陰升,又促心肺之陽降,并注重顧護脾胃之樞紐,使全身氣機升降出入有序,五臟氣機和諧,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左俊嶺教授認為CHB患者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在接觸HBV后,無法依靠自身免疫及時、有效、完全地清除侵入體內的HBV,造成病毒對肝臟的持續(xù)損害,引起肝臟微循環(huán)障礙,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而肝臟同時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持續(xù)存在的HBV進一步降低人體免疫功能,故治療上不僅需要扶助正氣,亦需要祛除邪氣,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發(fā)揮效力持久的抗病毒作用。左俊嶺教授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扶正解毒湯的組成藥物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促進抗體生成、抑制病毒復制、減少肝細胞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肝纖維化等作用。方中君藥黃芪富含黃芪多糖等活性成分,不僅可提高患者非特異性免疫,亦可提高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干擾素的生成,清除HBV,另外黃芪具有抗腫瘤的作用,可防止或延緩CHB向肝癌進展[5-7]。女貞子具有保肝、調節(jié)免疫、抗纖維化及抗腫瘤等作用,有效成分主要為齊墩果酸、紅景天苷、熊果酸,其中齊墩果酸可降低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及各種炎癥因子水平,減少肝臟炎癥反應及肝纖維化的形成。另外齊墩果酸和女貞子多糖與黃芪多糖共同作用,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8-9]。臣藥靈芝主要活性成分為靈芝多糖、三萜類化合物、核苷類等,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腫瘤、抗氧化、護肝及改善循環(huán)等作用[10-11]。以上3藥既可補腎益肝,鞏固先天之本,亦能益氣健脾,調節(jié)后天之本,兼顧先后天之源,扶助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配伍清熱瀉火利濕、散瘀解毒化濁的祛邪之品,攻補兼施,協(xié)同發(fā)揮持續(xù)的抗病毒功效。
患者,男,31歲,2016年3月18日就診。主訴:反復右脅部脹悶不適7年余,加重伴隱痛1個月?;颊?年前體檢發(fā)現(xiàn)乙型肝炎(HBeAg陽性),自訴經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HBeAg轉陰,后自行停藥。1個月前患者自覺全身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右脅部隱隱作痛,腹部脹滿,進食及運動后加重,納眠較前差,小便黃,大便可。患者平素勞累,飲食及睡眠不規(guī)律。查體:神志清,精神疲倦,雙目及全身皮膚黏膜輕度黃染,腹部平軟,肝脾未觸及,劍突下輕壓痛,肝區(qū)叩擊痛,余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舌質紅,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黃厚膩,脈弦滑。肝功能十三項:ALT 122 U/L,AST 65 U/L,谷氨酰轉移酶(GGT) 87 U/L,總膽紅素(TBIL) 22.5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 6.4 μmol/L,間接膽紅素(IBIL) 16.1 μmol/L;乙肝兩對半定量:HBs 6 065.43 IU/mL,anti-HBs 1.32 IU/mL,HBeAg 1.308 S/CO,anti-HBe 0.02 S/CO,anti-HBc 11.76 S/CO;乙肝病毒DNA定量:1.16×106IU/mL;肝臟彩超未見明顯異常。西醫(yī)診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動期。中醫(yī)診斷:肝病。辨證:肝腎虧虛,肝脾濕火。治則:扶正益肝腎,祛邪化濁毒。予以:扶正解毒湯加減。原方加入地耳草10 g,金錢草20 g,14劑。每日1劑,水煎至200 mL,早晚分服。另囑患者調節(jié)飲食、生活習慣。
2016年4月1日二診,服藥后自覺全身疲乏感、納眠差、小便黃等情況明顯改善,無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舌質紅,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黃厚,脈弦滑。處方:上方去金錢草,加半枝蓮15 g,28劑,煎服法同前。
2016年4月29日三診,服上方后自覺無明顯不適,舌紅苔黃,脈弦滑。守上方。后患者每1~2個月復診1次,鞏固服藥至半年。
2016年9月復診,患者無明顯脅痛、全身疲倦、口干口苦等不適,納眠可,二便調。復查肝功能十三項:ALT 60 U/L,AST 30 U/L,GGT 56 U/L,TBIL 15.3 μmol/L,DBIL 4.5 μmol/L,IBIL 10.8 μmol/L;乙肝兩對半定量:HBsAg 2 067.61 IU/mL,anti-HBs 2.45 mIU/mL,HBeAg 0.566 S/CO,anti-HBe 0.02 S/CO,anti-HBc 10.92 S/CO;乙肝病毒DNA定量:3.91×103IU/mL。續(xù)守上方治療,每3個月定期復查肝功能及病毒載量。
按語:患者罹病日久,本次感邪后,癥狀較前加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嶺南地區(qū)氣候潮濕,易受濕熱之邪困擾,阻遏中焦,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則見納差;脾臟不能升清,肺臟宣發(fā)散布精氣失調,機體失養(yǎng),加之濕邪重濁,則見疲倦;熱漸化火,擾亂心神,故眠差;濕熱阻遏,氣機升降失調,肝氣郁結,則見脅脹、脈弦;濕熱之邪困阻下焦,則見小便色黃。四診合參,辨證為肝腎虧虛、肝脾濕火。病位在肝、脾、腎,病性本虛標實。治療以扶正解毒湯為主方,并臨證加減用藥。堅持服用半年后,不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其血清學、病毒學指標亦明顯下降。究其根本可認為患者近期感受濕熱之邪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引發(fā)HBV大量復制,損傷肝臟,從而出現(xiàn)上述表現(xiàn)。
結合近年來中藥治療CHB相關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方面的文獻,均顯示中醫(yī)藥在抗病毒、改善癥狀方面有著明顯的療效[12-13]。但是由于缺少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導致其療效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欠缺,不能得到較好的推廣。近年來,中藥協(xié)定膏方在治療慢性病方面發(fā)揮著易保存、易服用及良好依從性等優(yōu)勢,為下一步大樣本臨床試驗提供了可能性。
[1]LIAW Y F,KAO J H,PIRATVISUTH T,et al.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12 update [J].Hepatology international,2012,6(3):531-561.
[2]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CD].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5,7(3):1-18.
[3]陳成偉,陳從新,陳士俊,等.核苷和核苷酸類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藥及其管理[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3,33(1):82-91.
[4]袁忠.金洪元教授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5]王萍,朱方石.基于文獻回顧的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治法分類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 2011, 43(11):76-77.
[6]呂東勇,劉嘉輝,楊曉軍,等.抑制乙肝病毒方藥的文獻分析[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2(5):960-963.
[7]趙镕,高永翔.黃芪多糖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5):4-6.
[8]李陽,孫文基.女貞子的藥理作用研究[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9(5):58-60.
[9]田麗婷,馬龍,堵年生.齊墩果酸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2):884-901.
[10]周曉,王成忠,李雙,等.靈芝中三萜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齊魯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8(4): 47-50.
[11]王君巧,聶少平,余強,等.黑靈芝多糖對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調節(jié)和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學,2012,33(23):274-277.
[12]凌春萍,毛德文,陳月橋,等.補腎養(yǎng)肝祛邪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6,35(12):1035-1038.
[13]熊文婧.國家醫(yī)保藥物目錄中成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網狀Meta分析[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