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xué)英語系,北京 100871)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玉乃石之美者,古者稱其象征仁義智勇潔之五德,堅剛而潤,為君子所貴。玉器展品名稱的正確統(tǒng)一英譯對傳播中華文化意義重大。“龍”“鳳”及其相關(guān)意象是玉器中的常見圖形紋飾,如青玉龍首璜、青玉蟠虺紋璜。這些物象在玉器及中華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形態(tài)容易相互混淆,對外國學(xué)者研究玉器及中國文化帶來不便。國內(nèi)學(xué)者對“龍”“鳳”英譯至今未有定論,而“龍”相關(guān)的意象鮮少得到關(guān)注,也缺乏對玉器名稱中此類意象的研究。筆者在《博物院玉器名稱英譯現(xiàn)狀實證調(diào)查及玉禮器劍飾翻譯策略》[1]一文中考察了玉器名稱英譯的現(xiàn)狀,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玉器名稱來考察常見的“龍”“鳳”及與其相關(guān)的“夔”“螭”“虺”五種意象的英譯現(xiàn)狀,并從社會、語音、古代文獻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玉器名稱中這五種意象的翻譯策略。
“龍”“鳳”英譯研究近年熱火朝天,前者尤甚??傮w來說,爭論分為兩派——歸化與異化。支持歸化的將“龍”“鳳”譯為“dragon”[2]125[3]36和“phoenix”[4]52,理由多是應(yīng)使用國外已經(jīng)認可的翻譯。支持異化的學(xué)者反對“dragon”,因其損害中國國際形象,提出將“龍”譯為“Chinese dragon”[5]74“Long”[6]129[7]104[8]42“Loong”[9]161“Liong”或 Lóng[10];異化支持者將“鳳”譯為“Feng”[11]120,但爭議并不似“龍”的英譯大,因為“phoenix”并不含貶義?!褒垺薄傍P”英譯至今未有定論,而且由于關(guān)注點主要在“龍”上,并沒能明確指出“phoenix”和“鳳”的主要區(qū)別,只聲稱二者不同。
“龍”的相關(guān)意象英譯研究則少之又少,“龍”“鳳”及其相關(guān)意象在玉器名稱中的英譯之所以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國外學(xué)者難以區(qū)分這些圖形紋飾。例如,有學(xué)者不識“螭”和“夔”圖形,將其譯為“feline”和“bird”[12]111(如圖1)。再者,由于“夔”有時形似“龍”和“鳳”,“螭”形似“龍”,如翻譯不確,對國外學(xué)者研究玉器、了解中國文化大為不便。
本研究旨在調(diào)查玉器名稱中“龍”“鳳”及其相關(guān)意象的博物館英譯現(xiàn)狀,并通過分析古典文獻、社會現(xiàn)狀,解釋現(xiàn)有英譯的缺點,提出翻譯對策。
圖1 外國學(xué)者將螭和夔譯為貓科動物和鳥類
筆者于2015年參觀了國內(nèi)六個博物館,發(fā)現(xiàn)玉器紋圖案中與“龍”相關(guān)的常見物象有“螭”“夔”“虺”,對這五種物象的英譯狀況進行了記錄,整理成表1,其中NM代表國家博物館,HNM代表河南省博物館,PM代表故宮博物院,SP代表頤和園文昌院,CM代表首都博物館,MT代表明十三陵博物館。
表1 玉器名稱中“龍”“鳳”“螭”“夔”“虺”的博物館英譯現(xiàn)狀
調(diào)查顯示,六個博物館幾乎都將“龍”“鳳”譯為“dragon”和“phoenix”,唯頤和園文昌院將“龍”譯為“l(fā)oong”。對與“龍”相關(guān)的三個物象的翻譯不統(tǒng)一,河南省博物館將“螭”和“夔”都譯為“dragon”,這會為外國游客對“龍”的理解造成障礙。筆者認為玉器名稱中“龍”“鳳”及其相關(guān)物象的翻譯需要改進,下文進行分析。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玉器中也極為常見。有一種祈雨用的龍紋玉名稱就是“瓏”(《說文:玉部》)。東周早期,貴族階級使用龍旗作為身份象征(《周禮》)。傳說帝堯是龍之子(《竹書紀(jì)年》)??梢?,龍在中國文化中是光明、高貴的象征,這與“dragon”的含義大為不同。在拉丁語版本和英皇欽定本《圣經(jīng)》中,受上帝懲罰的法老被喻為“龍”(《以西結(jié)書:xxix. 3》);侵占以色列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被比作“龍”(杰里邁亞書:34)?!癉ragon”暗示著殘暴、令人厭惡之事物;《貝爾武甫》中的龍獸戈蘭德爾是個殺人如麻的怪物[13]820。早期巴比倫圖畫中,也有龍吃人的情景[14]97(如圖2)。一項針對50篇關(guān)于龍的英國故事發(fā)現(xiàn),其中 47篇所描寫的龍對動物和人類造成傷害,且大多帶有毒性或能噴火[15]79。可見,龍和dragon在人們印象中是完全相反的生物。那么究竟該怎么翻譯“龍”呢?
圖2 早期巴比倫繪畫中龍攻擊人的情景
1.(Chinese) Dragon
表1顯示,大多數(shù)國內(nèi)博物館都將“龍”譯為“dragon”,但筆者認為dragon或是Chinese dragon都不適合,原因如下:
首先,證據(jù)表明,歐美國家確實在用“dragon”丑化中國形象,可從以下英文報道標(biāo)題中看出:“China’s export prospects: Fear of the dragon(中國出口前景:龍的恐懼)”,“China’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s new teeth(中國軍事崛起:龍的新牙齒——注:“牙齒”的英文還有“威脅、破壞性”之意)”,“GDP growth in India and China: Catching the dragon(中國與印度的GDP增長:追捕龍)”,“Chinese takeovers: Being eaten by the dragon(中國企業(yè)對外兼并:被龍吞食)”,以及“China’s future growth: Even dragon tires(中國的未來增長:龍也會疲憊)”(經(jīng)濟學(xué)人)。Dragon已經(jīng)被外媒利用來妖魔化中國、宣揚中國威脅論,而用Chinese dragon來翻譯并不能消除dragon的負面影響。
其次,中國自己也受到了“dragon”的影響。“龍”落選 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正是因為擔(dān)心dragon的含義消極。中國需要為“龍”正名,大膽自信地宣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2.Long/Lóng/Liong/Lung
這四種是學(xué)者們提出的“龍”的英譯,但筆者認為都存在不妥。Long和Lung都是已有的英文單詞,意為“長的”和“肺臟”,因此容易造成歧義。Lóng的標(biāo)音符ó對打字增加負擔(dān),降低工作效率,因為目前中國使用的鍵盤未設(shè)計標(biāo)音符。而Liong的發(fā)音更貼近“良”而不是“龍”;比如,臺灣的南良集團英文名就譯為Nam Liong Group。因此這四種英譯都不完美。
3.最佳英譯:Loong
筆者認為Loong是玉器名稱中“龍”的最佳英譯,理由如下:Ⅰ.Loong /lu: ?/的讀音與“龍”類似;Ⅱ.許多學(xué)者都認為“oo”形似龍的雙眼,炯炯有神,并且Loong這個單詞的形態(tài)類似一條龍的形象;Ⅲ.在英文中,Loong并不存在已有的含義,因此不會造成混淆。Ⅳ.已經(jīng)有一些公司名、人名以及博物館(如頤和園文昌院玉器館)采用“Loong”作為“龍”的翻譯。許多學(xué)者也支持這一英譯[10]161[12]122,Loong已經(jīng)有一定使用基礎(chǔ),便于推廣。
玉器中最常見的與“龍”相關(guān)物象為螭、夔、虺。筆者認為六個博物館的相關(guān)英譯不盡理想,以下提出個人見解。
1.螭
中國玉器中的螭紋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代,一直沿用至清代。商周時代,玉器中的螭紋特點是圓眼、大鼻、貓耳、頸粗且彎。漢代螭紋尾部出現(xiàn)雙勾云紋,一般只有三足。南北朝時期,螭的雙眼變長,腿變短,有時頭部有角。宋代螭紋鼻下刻線更深,更為立體。元代螭紋高額,眉眼鼻嘴一般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明朝時期螭紋添加了更多裝飾[16]121。螭紋的演變體現(xiàn)了其從龍紋中分化成一個獨立紋飾的過程,體現(xiàn)了螭紋在中國文化中的特別地位。
博物館將螭譯為“dragon”或“hydra”,筆者認為不太合適。在文獻中“螭”可以看成龍的一種?!墩f文》:“螭,若龍而黃?!薄稄V雅》:“龍無角曰(《集韻》:“與螭同”)?!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蛟龍赤螭?!蔽姆f注:“螭為龍子?!睆堃驹唬骸俺囿ぃ讫堃??!钡窃诩y飾中,螭和龍形態(tài)不同。螭紋常為龍身虎頭虎爪,因此又稱“螭虎”,在禮器、建筑、印章中常見[17]84。這種圖案在宋代名為“螭”,延續(xù)至今[18]52。故宮博物館、頤和園文昌院和首都博物館將“螭”譯為“hydra”,或許是因為有外國學(xué)者這樣翻譯[19]214,但“hydra”的含義是小水蛇,也指希臘神話中赫克留斯殺死的九頭怪蛇(《牛津?qū)W者詞典》)。這與螭紋的形象差異較大,更何況文獻記載螭是龍的一種。因此筆者認為“螭”或“螭虎”可以譯為“Chi-Loong”,以表現(xiàn)螭與龍的差別和聯(lián)系。
2.夔
夔的物種目前尚無定論,其形態(tài)一般是開口、曲尾,有時單足。有學(xué)者通過圖形對比,指出夔是虎類[20]。但《說文》稱夔為單足龍,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夔龍紋是龍紋的一種[20]。有學(xué)者考證玉器中夔龍紋是龍紋的最早形態(tài),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在戰(zhàn)國時期與漢代盛行[16]121。隨著時間發(fā)展,夔的形象日益接近后期的龍,尤其是明清時期[21]57。因此筆者建議將“夔”譯為“Kui-Loong”。由于夔不只有龍形,有時形態(tài)像鳳(即夔鳳),因此根據(jù)具體形態(tài),也可以譯為“Kui-Foong”(“鳳”的英譯下文談及)。
3.虺
《廣韻》:“蛇虺?!薄对姟ば⊙拧罚骸熬S虺維蛇,女子之祥。”《楚辭·大招》:“王虺騫只。”注:“王虺,大蛇?!薄稜栄拧め岕~》:“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弊ⅲ骸吧韽V三寸,頭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種蛇,名為蝮虺?!币陨献⑨尪紝Ⅱ撑c蛇并舉?!秶Z》:“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徐元誥注:“虺小蛇大。”意思是虺為蛇的初級形態(tài)。玉器中虺紋形態(tài)也類似小蛇(如圖3),但不宜像河南省博物館那樣簡單將其譯為“snake”,因為玉器中并沒有人工的“蛇紋”這一命名(蛇紋石的紋路乃天然形成),而且應(yīng)與蛇形玉區(qū)分開。故宮博物院將其譯為“serpent”,該詞通常有“毒蛇”之義。但虺是否含毒不能確定,筆者認為應(yīng)將虺譯為“Hui-Snake”,凸顯“虺”與普通“蛇”的區(qū)別。
《爾雅》:“鶠,鳳,其雌凰?!毙蠒m疏:“鳳,一名鶠。”鳳凰是一個禽類種族,包含了“鸑鷟”(《說文》:“鸑鷟,鳳屬。”)等?!独[史·名物訓(xùn)詁》引《禽經(jīng)》:“青鳳謂之鹖,赤鳳謂之鶉,黃鳳謂之鸞,白鳳謂之肅,紫鳳謂之鷟?!笨梢婙P族涵蓋之廣。
圖3 青玉虺紋璜(HNM)
《說文》:“鳳,神鳥也?!薄稄V雅》:“鳳凰,雞頭燕頷,蛇頸鴻身,魚尾骿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雄鳴曰卽卽,雌鳴曰足足,昬鳴曰固常,晨鳴曰發(fā)明,晝鳴曰保長,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韓詩外傳》卷八:“鳳為能通天祉,應(yīng)地靈,律五音,覽九徳?!边@些都體現(xiàn)了鳳凰是道德、禮樂、福祉的象征。玉鳳還作為貴族的陪葬品使用,顯示尊貴。
英文phoenix與鳳的含義不同。首先,phoenix之傳說演變的側(cè)重點在于其能重生。Phoenix最早出現(xiàn)在古希臘詩人海希奧德的詩中,只提到Phoenix是種長壽之鳥[22]251。最早提到phoenix外形與行為的是古希臘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波斯戰(zhàn)爭》),稱其為一種阿拉伯鳥,形似鷹,羽毛色澤金紅光亮。Phoenix將其死去的親鳥放進沒藥里,背負著親鳥飛往古埃及城市希里奧波里斯的日壇將其埋葬[23]61。
后來,phoenix被賦予了宗教意味?;浇涛谋咀钤缣岬絇hoenix是在I Clement(成書時間約公元96年)書中,將phoenix視作正義者在未來的重生。書中第一次詳細描述了Phoenix如何重生:“phoenix”在巢中死去后,一只蠕蟲從腐爛的軀體中出現(xiàn),以前一直以 phoenix的肉體為食,直到它長出翅膀,最后帶著它死去的親鳥前往希里奧波里斯?!盵22]251無論是古典文本還是基督教文本,phoenix的死和重生都是其傳說的最重要部分[23]63,這和中國“鳳”的意味截然不同。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qū),與Phoenix或鳳凰類似的鳥還有很多,在日本稱為Ho-Oo(Ho為雄,Oo為雌,代表皇族、太陽、正義、忠誠),在俄羅斯稱為firebird,在埃及稱為Benu(或Bennu)[24]116,在阿拉伯稱為Anqa[25]84-87,其中埃及的Benu被疑為phoenix的起源。既然其他文化的“鳳凰”都能擁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統(tǒng)一稱為“phoenix”,那么中國的“鳳凰”自然也能有自己特殊的英譯。
更重要的是,在玉器名稱中,龍、鳳常同時出現(xiàn)。而 phoenix是一個單獨的形象,如今在基督教里則代表著耶穌,若與Loong并列,顯得很不和諧,不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中的陰陽關(guān)系。因此筆者認為最好將“鳳”譯為“Foong”,和“Loong”在視覺上和諧,聽覺上押韻,而且是一個新詞,不會造成詞義混淆。
有人可能建議譯為“Voong”或是“Vong”,但輔音/v/是濁音,讀音更接近“旺”;而且單詞“voong”在英文中本是俚語,意為“值得與之交游的、炫酷的人”。還有學(xué)者建議Feng,但是按照英語習(xí)慣,ng一般讀作/?/,而“fe”+“ng”則容易讀成/fe?/,而“鳳”的讀音則是/f??/。
或有人擔(dān)心,“Loong”和“Foong”也出現(xiàn)在人名和公司名中,可能引起歧義,但英文人名也包含了很多具體物象,如Hill,Daisy,Eve,Ivy等,因此這一點不成問題,尤其是在博物館玉器名稱的語境下。
中國人對玉的喜愛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古之君子佩玉于腰間以制動靜,貴族置玉器于棺中以示尊顯。博物館玉器名稱英譯對宣揚中華文化中的美德、宗教與禮樂意義重大。龍、鳳、及其相關(guān)物象在玉器中十分常見,對玉器名稱英譯問題的解決十分關(guān)鍵。
本研究結(jié)合實證調(diào)查和文獻分析,首先考察了國內(nèi)六個博物館對“龍”“鳳”“螭”“夔”“虺”的英譯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不足,并通過文獻研究、社會現(xiàn)狀、語音分析等提出了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總結(jié)如表2。
表2 玉器名稱中龍鳳及相關(guān)物象英譯建議
解決“龍”“鳳”及其相關(guān)物象的英譯,不僅能促進玉器名稱的統(tǒng)一英譯,也能促進青銅器、陶瓷等相關(guān)文物名稱的統(tǒng)一英譯,對涉及這些物象名稱英譯的相關(guān)文化產(chǎn)業(yè)有助益,對中國文化走出去起到廓清舛誤、消解混淆的貢獻。
[1] 阮詩蕓.博物院玉器名稱英譯現(xiàn)狀實證調(diào)查及玉禮器劍飾翻譯策略[J].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2016(2):112-119.
[2] 顧紅兵.也談十二生肖中“龍”的英譯——兼與劉白玉教授商榷[J].淮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3):121-125.
[3] 沈大力.“此龍非彼龍”考究[J].外國文學(xué),2008(1):36-38.
[4] Wu Weixiong. Why Translate “Dragon” Into “Tiger”?—”Erroneous Zones” in Criticism on Ad and Trademark Translation [J].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2000): 51-53.
[5] 劉白玉.對十二生肖漢英翻譯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4):72-75.
[6] 蔣紅紅.從龍文化看龍的英譯[C]//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2年會論文集.2002:129-132.
[7] 劉洪泉,劉琴霞.此“龍”非彼“龍”[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1):104-106.
[8] 王平.從龍文化和"龍"的英譯看中華民族的復(fù)興與國際形象的重塑[J].學(xué)術(shù)交流,2007(10):42-45.
[9] 黃佶.關(guān)于“龍”的英譯名修改問題[J].社會科學(xué),2006(11):162-170.
[10] Goldstein P. Lóng is a dragon: Chinese writing for children[M].Pacific View Press,1991.
[11] 于祥杰.從“龍鳳呈祥”英譯看英漢成語文化內(nèi)涵之差異[J].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3):120-122.
[12] Pearlstein,Elinor L. A Jade Sheath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J].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Museum Studies. 16. 2.(1990): 102-119+173-176.
[13] DuBois,E. The Dragon in Beowulf [J]. PMLA. 72. 5. (1957): 819-822.
[14] Ward,William Hayes. Bel and the Dragon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14. 2.(1898): 94-105.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Simpson,Jacqueline. Fifty British Dragon Tales: An Analysis [J]. Folklore. 89. 1. (1978): 79-93.
[16] 王蔚華.玉器上龍紋、蟠螭紋的鑒定要點[J].收藏界,2005(6):121.
[17] 鮮仲文.歷代玉器螭紋之異同[J].東南文化,2005(2):84-86.
[18] 呂大臨,趙九成.考古圖 續(xù)考古圖 考古圖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9] Laufer,Berthold. Jade: A Study in Chinese Arch?ology and Religion [J]. Publications of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0. (1912).
[20] 曹峻.“夔紋”再識[J].考古,2012(11):68-75.
[21] 萱草園主人.元明清官窯瓷器上的龍紋[J].收藏,2012(1):46-61.
[22] Niehoff,M. R. The Phoenix in Rabbinic Literature [J]. The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89. 3. (1996): 245-265
[23] Hill,John Spencer. The Phoenix [J]. Religion & Literature. 16. 2. (1984): 61-66.
[24] McCarter,P. Kyle,Jr. An Inscribed Phoenician Funerary Situla in the Art Museum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90/291 (1993): 115-120.
[25] Garry,Jane and El-Shamy,Hasan. Archetypes and Motifs in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M]. ME Sharp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