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安丘市畜牧局,山東安丘 262100)
羊痘為痘病毒感染而誘發(fā)的急性熱性傳染病,俗稱“天花”,多發(fā)在冬末春初,病死率高達30%~50%。發(fā)病典型癥狀:皮膚黏膜有丘疹、皰疹。羊傳染性膿皰又稱“羊口瘡”,為病毒感染而誘發(fā)的羊只常見傳染病,此病典型癥狀:在口唇等無毛皮膚處,時常還有丘疹、膿皰、潰瘍等病變變化,死亡率在1%~15%。
兩種病癥多見皮膚無毛或少毛處,比如:唇部、尾內(nèi)、臉頰、乳房、陰囊、包皮等處,病理病變都要經(jīng)歷丘疹、水皰、潰瘍、結痂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經(jīng)鏡檢,病毒形態(tài)類似,而且,山羊和綿羊均有高發(fā)易感性。
羊傳染性膿皰:只危害綿羊和山羊,特別3~6月齡的羔羊易發(fā)。本病流行于春、秋季和產(chǎn)羔季節(jié)。病羊多因接觸污染的羊舍、草料、草場、飲水、用具等,經(jīng)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
羊痘?。褐饕┐撼趿餍校?jīng)過呼吸道或損傷的皮膚黏膜侵入,綿羊痘不傳染給山羊,細毛比粗毛羊易患,羔羊比老齡羊易患。母羊妊娠期易引起流產(chǎn)。因此,產(chǎn)羔前容易流行羊痘。
羊痘病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病羊初期體溫升高到4l℃~42℃,精神不好,食欲減少,眼結膜潮紅、流淚、呼吸脈搏增速。眼、鼻、頰、唇部位及周圍外陰部及乳頭等處出現(xiàn)紅斑和丘疹,2~5d后變成水泡、膿皰、潰瘍和結痂等,有的出現(xiàn)腿瘸和眼瞎。全身反應嚴重,結節(jié)呈圓形,界限明顯,呈臍狀。
羊傳染性膿皰病在臨診可分為唇型、蹄型、外陰型,偶見有混合型。綿羊和山羊易患,特別羔羊最易患。唇型,常見主要在病羊的口角,上唇或鼻鏡發(fā)生,特別嚴重亦可發(fā)生在蹄部及附近皮膚,亦可發(fā)生在陰部等處。產(chǎn)羔期也可發(fā)生在乳房、乳頭及大腿內(nèi)側,病初出現(xiàn)稍高起的紅色斑點,迅速經(jīng)過丘疹、水泡及膿皰3個階段,形成紅棕色或黑褐色痂皮,痂皮除去后,下面凹凸不平,呈桑葚狀的肉芽組織,易出血。也可發(fā)生在口內(nèi)舌面、齒根及硬腭等處,不經(jīng)過結痂過程。痂皮脫落后,長出新的皮膚,不留瘢痕。病程l~3周,死亡率1%~15%。
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特點、病變特點不難診斷區(qū)別養(yǎng)痘和傳染性膿疤,羊痘的痘疹多為全身性,病羊體溫升高,全身反應嚴重,結節(jié)呈圓形凸出表面,界限明顯,呈臍狀,痂皮典型而堅硬。羊傳染性膿皰則限于唇形較多,口角周圍病變特點形成疣狀痂塊,痂塊下的組織增厚呈桑葚狀。
兩種病癥流行之前,接種防疫疫苗能起到不錯的防控效果。而在流行病發(fā)生期間,接種疫苗往往效果不佳。常用的接種疫苗,羊痘接種,可用弱毒疫苗,每只用0.5ml,山羊綿羊皆可?;蛘撸醚蚨浑u胚弱毒苗,每只用0.5ml。接種部位選擇在尾根或腋下無毛部位,效果會更好些。羊傳染性膿皰病,接種可用:口瘡弱毒細胞凍干苗,每只用0.2ml,口腔內(nèi)黏膜接種。或者,用口瘡牛睪丸細胞苗,接種效果同樣不錯。
引種管理到位,做好檢疫安全工作,是自源頭上防控此病的關鍵。在此,堅持全進全出,嚴格引種檢疫。注意保護好皮膚,避免黏膜受損而加重病情。發(fā)現(xiàn)感染病例,及時隔離飼喂,針對性用藥治療。嚴格消毒管理,可用0.5%過氧酸或0.1%消毒威,徹底消毒。或者,2%的苛性鈉,交替消毒。致死尸體,深埋或無公害處理,避免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加強羊只管理,改善喂料條件。選用優(yōu)質(zhì)料草,配用全價飼料,滿足其生長營養(yǎng)需求。飼喂用粗纖維,建議用大揉機經(jīng)揉細絲后,再行飼喂。注意圈舍清潔,改善舍內(nèi)通風,確保光照充足。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勤換墊草,改善養(yǎng)羊環(huán)境。
無論是何種病例感染,務必及時隔離診治。嘗試下列用藥,可起到理想的康復效果。
對患病部位,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及時清理,待陰干后,用碘甘油或紫藥水,涂抹消毒,緩解病癥。
全身治療的用藥原則,注意:清熱抗菌,注意抗病毒,配合用藥,控制惡化病情。肌肉注射用藥,青霉素鉀注射液,每次20~80萬單位;柴胡注射液,每次10~20ml。傳染性膿皰病配用迪塞米松,5mg/ml劑量,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續(xù)用3~4d。羊痘配用痘皰專治,每次10~20ml,每天1次,連續(xù)用3~4d。羔羊用藥,酌情減半治療,效果相對不錯。
除西藥外,中藥同樣為不錯的選擇。
羊傳染性膿皰病,中藥療法:黃連解毒湯加味,病初每只用黃連3g,黃檗、黃芩、梔子各8g,金銀花、連翹、丹皮、生地各7g,水煎去渣,雞蛋清為引.1次灌服,每天1劑,一般連服23劑。青黛散加味:薄荷、青黛各5g,黃檗4g,桔梗、兒茶、黃連、煅石膏各3g,共研細末,將藥裝入紗布縫成的細長袋中,置溫水內(nèi)浸濕后橫噙于羊口中,兩端固定,隔日換藥1次,吮乳、吃草時取下,吃完再噙上,連用23d。
羊痘的中藥療法:柴胡25g,黃連50g,板藍根l00g,黃檗25g,射干6g,地骨皮25g,煮沸。2次取汁1次灌服,1次/d,連服3d。
[1] 武迎紅,張久華,王俊杰,等.羊傳染性膿皰病的診斷和治療[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漢文版),2014,(6):673-674.
[2] 王明珠,于春林,白斯琴,等.羊傳染性膿皰的流行與防治[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2,38(10):49-50.
[3] 趙永會.一起羊傳染性膿皰病例報告[J].北方牧業(yè),2007,(1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