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滿
一
音樂先哲王光祈說“蓋中華民族者,系以音樂立國之民族也”。中國是文明古國,出土于中原大地的舞陽骨笛以八千歲“高齡”,展示了中國音樂文明的悠遠燦爛。歲月漫兮,先人們憑借相應的律、調、譜、器等音樂機理,應和著華夏樂理及其指導下的表演技藝,滿足著宮廷、民間、宗教、文士諸階層多彩生活之需。20世紀以降,這些音樂積久成傳統(tǒng)多借“民間音樂”名義存活于世。然西方文化東漸、科技進步引發(fā)的工業(yè)化、城市化及其生活方式的慕新從艷,造成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沖突,傳統(tǒng)音樂亦漸式微。
鑒此,我國文化部門于1979年開展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收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遺產(chǎn)的集成工作,建立了國家、?。ㄊ?、自治區(qū))、地市、縣四級集成機構。在河北省,以省文化廳、群藝館、音樂家協(xié)會、藝術研究所以及各地市、縣的音樂工作者為主體會聚起一支集成的隊伍。他們是王玉西主編的《民歌卷》及其434位記錄者(另有53首作品采集者佚名);王杰主編的《器樂曲卷》及其68位記錄者;馬龍文主編的《戲曲音樂卷》及其85位記錄者;江玉亭主編的《曲藝音樂卷》及其14位記錄者①。按照國家編輯方針,對傳統(tǒng)音樂收集、整理、研究,歷時十余載,克服了觀念、標準、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困難,河北“四大集成”圓滿完成。
傳統(tǒng)是一條河流。20世紀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應該說音樂本體中心特征的探討是為主流,成績是巨大的。經(jīng)過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我們的中國音樂學終于有了今天的面貌”②。如果說研究音樂文化“脫離不了音樂本體”,全面收集整理、編輯出版民族音樂遺產(chǎn)就是一項重要的且對象廣泛的初步的“本體”研究。它以音樂學的方式——對音聲旋律、詞曲合動、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曲體結構、嗓音技巧、樂器及演奏等樂象進行了聲、曲、形、型的多維性采存,且各個品種撰有研究性文述。由此使“我國數(shù)千年流傳下來的音樂文化遺產(chǎn)得到保存和傳播,將為了解和研究我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史和社會發(fā)展史提供豐富的有聲的形象資料”③。這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的一項豐碩成果,為后人“保存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④。
用音樂家的眼光和手段收集、研究傳統(tǒng)音樂是中國音樂學的現(xiàn)代性體現(xiàn)。1930年代,章枚在北京采得民歌《小白菜》,配以四部和聲與簡介,發(fā)表在《音樂教育》。延安的“中國民歌研究會”將收集的數(shù)十首河北民歌匯成《河北民歌》專輯??箲?zhàn)期間以至新中國伊始,音樂工作者在河北陸續(xù)采錄一批民歌,于1951年輯成《河北民間歌曲選》,是為新中國首冊“民歌選集”。1947年張魯?shù)热说蕉h子位村調查吹歌,1950年該吹歌會赴中央音樂學院演出,楊蔭瀏、李元慶等研究人員“為其錄音,同時調查了樂器、演奏法及樂社情況”⑤。此后,楊蔭瀏、曹安和合編了《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1961年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組織民歌集成,至1964年初《河北卷》編成⑥,石家莊地區(qū)、昌黎縣還為全國提供了集成經(jīng)驗⑦?!拔母铩苯Y束后,國家發(fā)出《關于收集整理民族音樂遺產(chǎn)規(guī)劃》通知,重啟集成工作。河北“四大集成”的參與者不負重望,嘔心瀝血踐行使命。其中器樂曲卷作為國家試點,“普查搞得很認真,很深入,很普遍;組織錄音錄像……很有價值?!逗颖本怼返墓ぷ鳛槿珖魇 ⑹虚_了個好頭,做出了示范”⑧。1985年12月國家再次肯定河北“為全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創(chuàng)出了路子,拿出了經(jīng)驗,在全國完成了第一個試編本,推動了全國的工作”⑨。
二
李江先生是河北民歌集成副主編,他曾講過這樣的話:“河北民歌資源太豐富了,‘文革’以前收集了八千多首,‘文革’時全找不到了。70年代才重新開始收集,積淀太深厚了?!薄拔覀冞@一代人做的事,只是收集整理民歌,我們做了20年?!雹馔高^其言,可凝練出一個關鍵詞“集成代”——主要指1970年代至1990年代參加“收集整理民族音樂遺產(chǎn)”的一代音樂工作者;其縱深,可連接到1930年代以來在多個時空中對燕趙音樂開展收集、整理與研究的音樂工作者。
河北音樂“集成代”是一個頗具文化修養(yǎng)、有著良好專業(yè)素養(yǎng),勤奮工作、團結協(xié)作、默默奉獻的群體。他們中“不少同志參加過實地搜集、調查、記錄和整理工作,包括對民歌、民間器樂、歌舞、曲藝、戲曲等種類的民族民間音樂,掌握了寶貴的第一手的感性資料”?。因此在國家開展集成時,能夠快速、高效地投入工作。
首先,深入民眾開展初始性的發(fā)現(xiàn)和收集,做好基礎性工作。鄭慶魁先生1975年到撫寧縣文化館工作,負責收集、整理鼓吹樂。1977年7月,館里請來6位鼓吹樂藝人錄音,他負責生活:遇雨天,準備雨具;藝人愛抽旱煙,陰天煙葉反潮時他就在電燈泡上一點點地把煙葉烤干。他虛心拜藝人為師,學習鼓吹,學習工尺譜、“借字”與“反膛”理論。在藝人幫助下,晝夜記錄,整理出一本《嗩吶曲集》。后來,他擔任了器樂曲省卷編委。再后來,又用3年時間撰寫、出版了《冀東嗩吶曲36首》?。無獨有偶。巨鹿縣文化館潘忠祿先生多年調查、研究當?shù)氐澜桃魳?。為強化認識,閱讀大量理論書籍。為真實收集誦詞,從溝通感情入手,消除道士疑慮,使“高工”們(專門唱誦詞的道士)將所知誦詞悉數(shù)唱述。他常以一輛自行車為伴,跑東鄉(xiāng)串西村,累計行程二萬公里。有一次,采訪返途遇大雨,他冒雨奔波個把小時,雨水汗水濕透周身。當然,長期的田野工作也使他學會了利用天氣。刮北風時,就到城南下鄉(xiāng);反之則到城北。有時奔波幾十里,所獲往往只言片語,甚至勞而無獲。憑著頑強毅力,他掌握了當?shù)氐罉返姆植记闆r與形態(tài)特征。又運用音樂學、文化學知識開展研究,撰文《巨鹿道教音樂》發(fā)表在《中國音樂》。以后,他收集的巨鹿道樂收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北卷》,引得學界關注。如中央音樂學院袁靜芳教授據(jù)此對巨鹿道樂展開了更深層次的研究,使這一古老樂種載入國家藝術檔案?。
其次,做好集成的編輯工作。將田野所獲大量音聲轉記成紙質曲譜,分門別類,文以敘之,是重要的案頭工作?!笆【怼奔醇傻摹皣野姹尽保碇鴩业膶W術評價。因此省卷編輯,尤其“主編”“副主編”及其撰寫的各個品種“綜述”“概述”,都有較高的理論性。王杰撰《河北民族民間器樂曲綜述》,洋洋5萬字,闡釋了河北器樂曲的歷史概況、民間器樂與人民生活的關系、與姊妹藝術的關系、分類及其藝術特色等四大要義,成為認識燕趙文化滋育下樂器及其藝術合動的一篇綱領性文獻。李江執(zhí)筆《河北民歌概述》,圍繞著民歌與燕趙文化、與民眾社會生活關系、體裁與題材特質、民歌與方言、河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歌等話題,深入淺出,是數(shù)十年來河北民歌采集成果的一次綜合性文釋,成為認識河北民歌的一把“金鑰匙”。此外,王杰撰《鼓吹樂述略》,劉榮德撰《鑼鼓樂述略》,馬達撰《吹打樂述略》,孫漢章撰《絲竹樂述略》,吳菁群撰《承德離宮音樂述略》,潘忠祿撰《道教音樂述略》,溫冰、張浩玲撰《佛教音樂述略》,張松巖撰《樂亭大鼓》,范穎撰《永年小曲》等文,樂象具體而微,是了解河北音樂細節(jié)的佳作。
如果說四大集成的“綜述”“概述”屬于多種樂象淺描,那么在此基礎上問世的專著,則是更富學術張力的深論。喬倫、江玉亭著《河北民間歌曲研究》(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劉榮德著《冀東民歌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韓溪著《唐劇音樂創(chuàng)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等著作,堪稱河北集成的另一類學術成果,或說是集成的重要“輔導讀本”。如《河北民間歌曲研究》圍繞河北民歌特點;體裁;題材;曲調及其結構;變異與發(fā)展;旋律特點等六題深入探討,揭示了河北民歌的基本規(guī)律。音樂評論家李凌賦序指出,有不少地方“提出了他們獨到的見地”,“是有啟發(fā)性意義的”?。實踐證明,這批著作代表了河北集成研究的一個時代性的學術高度。
承德作為清代陪都曾是國家的政治舞臺,上演過多種樂舞“情景劇”。承德市于1978年成立“挖掘民族民間音樂小組”,挖掘當?shù)貍鹘y(tǒng)音樂,整理出《承德避暑山莊清代宮廷·寺廟音樂》一書。收錄樂曲兩類共108首,尤其吳菁群、溫冰執(zhí)筆《關于承德宮廷音樂》、溫冰撰寫《關于承德寺廟音樂》二文,梳理了封建社會末期雅樂與燕樂、藏傳與漢傳佛教音樂在當?shù)囟喾N社群中的流布,對認識禮樂、佛樂、俗樂的相須為用與歷史演化,彌足珍貴?。義和團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外來侵略的運動,地處京津間的廊坊乃重要戰(zhàn)場。廊坊地區(qū)群藝館王學武用自己新買的錄音機,采錄反映義和團斗爭的器樂曲,使流存當?shù)氐牧x和團音樂得以發(fā)現(xiàn)、記錄。國家編輯部對“軍蘆村《義和團》樂隊及樂曲的調查,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三
有哲人說,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集成工作的成功,建立在相應的理論指導之上。
民族音樂學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新興的一種理論,河北集成工作及時接受了該理論指導。1983年,喬倫倡導用民族音樂學開展集成研究。他根據(jù)民族音樂學之“整體觀念”,強調研究包括“對技術方面、思想方面”兩個維度的觀照。即對音樂本身的音律、音階、調式、旋律、復調、曲式等方面作技術性分析;也對與音樂本身相聯(lián)系的各方面,如文化脈絡、地域環(huán)境、地理分布、流傳時間、社會背景以及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結構、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具有跨學科傾向,還要對與其有影響的諸如人文學、人類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等因素進行考察。如此方可“從整體及因果上加以聯(lián)系,進行概括和抽象的論述,”“從對繁蕪的具體材料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更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
如果說喬先生之見體現(xiàn)著河北集成理論建構的時尚性,那么李江在《音樂研究》發(fā)表的相關文章則是解決集成編輯必須面對的“禁區(qū)”難題。民歌中常有抒唱男女情愛的“酸曲”“粉歌”,這是百姓情感的歷史之作,是一種傳統(tǒng)的群眾音樂文化現(xiàn)象。集成如何處理這類“糟粕”,時任全國民歌集成編輯部領導的曉星先生適時撰寫了《編輯民間歌曲的取舍標準——讀〈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部分省卷初稿的幾個問題》?,回答各地編輯中的疑惑。曉文核心提出了“用‘兩種民族文化’學說來對待民歌遺產(chǎn)”(注:即“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和“社會主義的文化”)以及采取“去偽存真、棄粗取精”的編輯標準。(注:“去偽”是要把非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作或雖在民間流傳但卻被統(tǒng)治階級意識明顯篡改壞了的作品剔除。)該文立足于“階級分析”審視民歌“糟粕”,代表了改革開放初期重要的藝術審美準則。為落實國家提出的編輯一套“有充分的時代性、文獻性、科學性、藝術性”和“質量高、范圍廣、品種全”?的民歌集成目標,時任河北卷副主編的李江先生,面對編輯中遇到的“葷段子”類作品的去留,亦為回應“曉文”,撰寫了《民歌遺產(chǎn)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兼與曉星同志商榷》一文?。主張民歌作為一種特殊地伴隨著歷史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人類精神產(chǎn)品,其“一切有參考價值的民歌,不論其是否優(yōu)秀,也應該成為《集成》保存的對象”;“糟粕并不一定無用。毒草尚可肥田,糟粕亦可供后人批判與認識,從中汲取反面教育”;“簡單的‘丟棄’并不是收集保存遺產(chǎn)中對待糟粕的正確態(tài)度”。李文在盛行“階級分析”的年代提出,頗顯另類,需要膽識,卻符合音樂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尤其他提出“古代一切文化遺產(chǎn)都已成為不可任意改變的歷史事實。我們對于這些作品的評價與鑒定,必須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把它們放在其得以產(chǎn)生的那個歷史條件下加以具體的、實事求是的、辯證的分析、比較,而不應按照我們今天的政治、倫理、道德、美學觀點給所有民歌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之說,閃爍著深邃的學理思辨之光?。旨在為更多樣化題材的作品入選《集成》爭取機會。多年后,圍繞民歌“精華”與“糟粕”的兩篇論文,均收入《人民音樂》編輯部所編《1982年音樂爭鳴文選》。回首此事,蔡際洲教授指出:關于如何收集民歌的不同意見,“看似方法問題,實質上是如何對待民間音樂遺產(chǎn)的觀念問題”?。
四
21世紀以來,在“守護精神家園,留住民族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聲中,以“收集、整理、編輯、出版”為特質的“集成”時代亦落下帷幕。當集成歸于沉寂,當年的工作者多步入老年,離職賦休。如何看待他們與集成、與民族文化的貢獻,我們的學理認知或因文化工作的更新?lián)Q代而開啟?;仡櫋凹纱?,成就甚多:
其一,為中華民族續(xù)修了文化長城。歷經(jīng)千辛萬苦,“集成代”將一批傳統(tǒng)音樂輯集成書,刊布于世,上升為一種國家記憶和時代記憶。今天,我們彰顯“中國精神”,樹立“文化自信”,譜寫有“中國氣質”的作品,一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集成》即是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典。李江先生為有幸參加集成而自豪,他將參與集成工作喻為“為中華民族鑄就新的文化長城”?。其言代表了廣大“集成代”的心聲。有學者倡導“從整體意義上認知區(qū)域音樂文化”?。如果說集成是三十多個“省卷”共同實施的一次“整體性”護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本文試說河北集成的點滴特色與收獲,實則謳歌全國“集成代”在續(xù)修“文化長城”中的勞苦功高。
其二,頗具“動手”能力的楷模。人們常說“干什么吆喝什么”。集成是一項以樂曲的采集、記寫、分析為特質的文化活動?!凹纱贝蠖嗍谴道瓘棾?、撰詞譜曲的“高手”,群眾文藝工作經(jīng)驗豐富。由于集成偏重于技術性解構,他們在聽音記譜、分析調性、厘弄結構等音樂“本體”方面表現(xiàn)出很強的駕馭能力。小到數(shù)小節(jié)的兒歌,大到幾十分鐘的器樂曲,無論怎樣的合頭換尾、循環(huán)變奏、支聲復調、聲腔潤飾,都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打譜”。在我們這個崇尚“文化學研究”的時代,回望他們在“音樂理論研究”中所展現(xiàn)出的知音善作的“本事”,萬不可小覷,頗值我輩學習。
第三,一往情深投入“后集成”研究?!凹纱钡脑S多人對一方傳統(tǒng)音樂知之甚深,雖集成程序完結,但對多種樂象的探究不輟。李江曾任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集成結束后,一如既往地思考著河北音樂的繼往開來,提出了“后集成時代燕趙鄉(xiāng)土音樂系列研究”十大命題。即“燕趙鄉(xiāng)土音樂的學術定位是什么;燕趙鄉(xiāng)土音樂的基本內容是什么;燕趙鄉(xiāng)民音樂審美心理研究;冀中笙管樂的傳承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河北秧歌研究;我國平原地區(qū)的漢族民歌研究;河北梆子唱腔的同種研究;從同宗民歌的變異看音樂地方風格的形成;與宗教、民族的關系;從時調與山野小曲的比較看農(nóng)民音樂與市民音樂的比較”等等。筆者在多個場合聆聽李先生闡釋其說?。此乃一份灼見,中肯而深刻,吾輩當思量。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集成代”為我們植起一株文化大樹。他們與我們是時空與學緣關系最親近的師者;然作為后學,我們認識師長卻存在著“燈下黑”的問題:對他們的集成貢獻知之甚少、或不理不問。我們需要補課:他們大多受過“老藝人”“老先生”教誨,熟諳傳統(tǒng);他們的藝術世界中,存有傳統(tǒng)文化的余溫。透過他們的集成,我們可以感受到傳統(tǒng)音樂的“老腔老味兒”,感受到一種“中國人的音樂氣質、中國的時代精神”?。由此而論,“集成代”承上啟下,是最值得我們敬仰的一代。
上述拙見旨在學習、認識“集成代”及其歷史貢獻。因本人的資料、見識、學識所限,本文多有掛一漏萬,敬請方家斧正。
①此數(shù)根據(jù)河北省“四大集成”統(tǒng)計,因采集者的姓名時有簡繁,故數(shù)值或略有誤差。
②項陽《當傳統(tǒng)遭遇現(xiàn)代》“自序”,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③伍雍誼編著《人民音樂家呂驥傳》,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頁。
④同③,第131頁。
⑤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楊蔭瀏全集》第六卷,“編輯說明”,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⑥河北省文化廳文化志編輯辦公室編印《河北文化藝術大事記(1919—1993年)》,石家莊:河北省新聞出版局1996年版,第312頁。
⑦《民族音樂工作參考資料》第五輯,1964年版,第11頁。
⑧王杰《河北省民間器樂曲錄音錄像工作成績顯著》,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河北音訊》1985年第1期,第66頁。
⑨曹成章《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1984和1985年的工作報告》,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河北音訊》1986年第1期,第17頁。
⑩??李江在河北省會音樂界“鄉(xiāng)愁與鄉(xiāng)音座談會”上的發(fā)言,根據(jù)錄音整理,地點: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4年3月28日。
?喬倫《重視音樂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河北音訊》1983年第1期,第69頁。
?鄭慶魁編《嗩吶曲36首》,“后記”,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版。
? 胡小滿《情注古郡覓古音》,《河北經(jīng)濟報》1997年2月13日。
?喬倫、江玉亭《河北民間歌曲研究》,李凌撰“前言”,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頁。
?承德市挖掘民族民間音樂小組編《承德避暑山莊清代宮廷、寺廟音樂》(前言),《中國音樂》1979年增刊。
?王杰《“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編輯工作會議在河北省召開》,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河北音訊》1984年第1期,第112頁。
? 同?,第 70、71 頁。
?《音樂研究》1982年第1期,第22—29頁。
?參見《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北卷》“編輯說明”,中國ISBN中心1995年版,第1頁。
?《音樂研究》1982年第4期,第101—104頁。
?本人曾撰有《不應忘卻的“江星之辯”——河北音樂界踐行民族音樂學理論的一次成功范例》一文,刊于河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河北音樂家》2011年夏季刊,第21—23頁。
?蔡際洲主編《音樂學學術規(guī)范讀本》,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頁。
?項陽《從整體意義上認知區(qū)域音樂文化》,《人民音樂》2013年第2期,第42頁。
?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家評傳》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