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正氣
悅 讀
兩千多年前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雖然顏值頗低,但是特別有名??鬃釉驗樗鲞^一次深刻檢討,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边@里的“子羽”就是澹臺滅明。
其實,《論語》里還有一個關(guān)于澹臺滅明的故事。孔子的學生子游當上了武城宰,孔子就問:“你這里有什么人才嗎?”子游回答:“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如果沒有公事,也從不到我這里來?!彼抉R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則將澹臺滅明的這種美德寫得更加明確:“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就是這個澹臺滅明,將公私分明做到了極致。沒有公事,不跑到同事或領(lǐng)導的辦公室去,甚至不見當官的。如果去,必定是因為公事。
后代的官員在與同事、領(lǐng)導相處時,做到了“語不及私” “言不及私”的,往往作為優(yōu)秀事跡被寫入史書,得以“名垂青史”。《漢書》卷七十六就寫了漢代一個叫尹翁歸的官員,說他“在公卿之間清潔自守,語不及私”?!稌x書》卷七十五還寫了一個叫王坦之的東晉官員臨終時,“與謝安、桓沖書,言不及私,惟憂國家之事”。
公私分明是賢人必備的德性,羅貫中在描寫諸葛亮時也特意寫到這點。《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是諸葛亮到東吳見到他的哥哥諸葛瑾后兩人的一番對話:
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p>
諸葛亮的原則是“先公后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不是先私后公,也不是邊私邊公,不是一邊敘同胞情,一邊談工作事。
這個情節(jié)是有正史依據(jù)的,陳壽在《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中寫道:“建安二十年(215),權(quán)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諸葛瑾出使蜀國時,只在因公事眾人開會時才與弟弟諸葛亮見面,散會后沒有私下見面。他們是親兄弟,如果無所顧忌的話,要聊的內(nèi)容豈不要比普通同事之間多得多?
先賢的峻節(jié)高風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國家機關(guān)若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那就先從工作人員在工作場合“語不及私” “言不及私”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