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潘衛(wèi)民):
?
“毛澤東著作英譯研究”專欄
主持人語(潘衛(wèi)民):
1927年,《共產(chǎn)國際》俄文版和英文版分別發(fā)表了毛澤東同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是毛澤東思想首次走向國際,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革命的曙光,隨后陸續(xù)有毛澤東的論著被翻譯并傳播到海外。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開始輸出自己的出版物,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革命勝利的經(jīng)驗介紹到外國去。1950年起中共中央開始組織翻譯《毛澤東選集》,陣容龐大,組織嚴密,成為重要的國家翻譯實踐活動,毛澤東思想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傳播,有效宣傳了中國革命成功的經(jīng)驗,有力指導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主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毛澤東思想英譯研究主要分為四大類,包括早期多圍繞《毛澤東選集》英譯詞句、修辭等處理方法,從微觀角度介紹翻譯經(jīng)驗與譯例技巧;后來有毛澤東思想翻譯親歷者回憶介紹英譯過程,回顧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室相關工作,重點介紹《毛澤東選集》英譯分工與協(xié)作模式;近年來一些學者結合現(xiàn)代翻譯理論與方法,或從符號學、文化學角度分析英譯中的文化現(xiàn)象,或以操控理論等分析譯者主體性以及意識形態(tài)對英譯的影響,或將語料庫與翻譯結合進行分析;還有一些學者研究毛澤東思想在海外出版發(fā)行策略及其影響,而這也是國外學者更為關注的研究內容。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研究毛澤東思想英譯與海外傳播,探討其中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對新時期如何更好地翻譯中國政治文獻,發(fā)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欄目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毛澤東思想翻譯與傳播研究。潘衛(wèi)民和張嬌的《政治語篇中戲劇隱喻的英譯研究——以〈毛澤東選集〉為例》分析了《毛澤東選集》中戲劇隱喻的英譯,認為翻譯政治語篇中戲劇隱喻所包含的藝術語言應從認知層面剖析隱喻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在盡可能保留原作形式的同時傳遞隱喻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李琳和陳琳的《毛澤東詩詞英譯與意識形態(tài)》梳理了1966-1976年十年期間國內外毛澤東詩詞英譯現(xiàn)狀,結合時代背景、出版機構、譯者身份等外部因素和語言特征等內部因素分析了兩個不同譯本,認為意識形態(tài)等表現(xiàn)方式造就了詩詞譯文的多樣性。張生祥和張利萍的《毛澤東著作在坦桑尼亞的傳播與接受》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分析毛澤東著作在坦桑尼亞的傳播與接受,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毛澤東著作風靡世界歸功于毛澤東思想的翻譯出版和有效傳播,提出的引爆點理論對于分析毛澤東著作對外傳播的成功規(guī)律和新時期中國政治文獻的海外輸出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