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漢
戲曲“關目”一詞和情節(jié)、結(jié)構有著諸多關聯(lián)性,很難給其下一個完整的定義。諸家也是見仁見智。①《中國戲曲曲藝辭典》解釋關目為:“劇本的結(jié)構、關鍵情節(jié)的安排和構思?!?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戲曲小說中的重要情節(jié);泛指事件、情節(jié);戲曲中的說白;特指男女之間的情事。第16957頁。夏寫時《中國戲劇批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認為關目“分別包含細節(jié)、情節(jié)、情節(jié)性、戲劇性、甚至接筍、照應、伏筆等含義”。侯云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jié)構概念研究》(臺灣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認為關目具有多義性,與夏寫時所持觀點相似。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主要以明代戲曲評點為研究對象,認為明代戲曲評點中的關目可以分為結(jié)構性“關目”、戲劇性的“關目”和人物動作之“關目”三種,分別指代批評鑒賞的手法技法,戲劇技巧的創(chuàng)設,對舞臺效果的重視。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將關目概括為三點:今天所謂“故事”、“有趣的故事”、“奇特的故事”;最緊要、最重要的情節(jié)、關節(jié);戲曲學文體概念,是古代最早的符合今之“戲劇”內(nèi)涵的“戲劇”概念。他又在另一篇文章解釋“關目”為“大致相當于今日戲劇學所言的‘情節(jié)結(jié)構’”(《王國維對元雜劇三點批評的當代解讀》《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劉奇玉《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與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認為古代關目有六種含義,分別為:門道、眉目、苗頭;事件或故事情節(jié)中某個重要、特定的、關鍵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情節(jié);劇目、戲曲條目;表演、演出,大致相當于“排場”;結(jié)構、布局。王安葵《論戲曲“關目”》(《藝術百家》2011年第3期)認為“關目”是指作品中能夠體現(xiàn)生活的獨特性和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的情節(jié)構思,并認為關目不只是文學劇本的,也是舞臺的。梁曉萍《戲曲關目與關目漏洞》(《文藝研究》,2015年第5期)理解關目為“主要指結(jié)構安排吸引人的、適合舞臺演出的故事或在故事中具有有效性和重要作用的關鍵情節(jié)”。許子漢認為關目乃劇作家在完整劇情的基礎上,基于對表演之衡量進行調(diào)整而決定之演出段落。并將其分三種,一為兼具情節(jié)與表演,一為偏向情節(jié)性的情節(jié)性關目,一為偏向表演性的表演性關目。(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fā)展歷程之研究》,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第28、56頁)由于概念的內(nèi)涵比較復雜,須結(jié)合明清戲曲批評所用之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理解“關目”最原始的含義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的多義性,也能明晰戲曲結(jié)構理論的發(fā)展歷程。
曾永義認為關為關鍵,目為眼睛,為人類五官之靈魂②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文后注釋中注明這種從詞匯結(jié)構解釋“關目”一詞,是曾永義先生課堂上的說法。(臺灣里仁書局2002年,第227頁);關目是指劇中重要的情節(jié)③曾永義:《說戲曲》,臺北: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6年,第13頁。。梁曉萍也從字源角度認為“關目”二字合用,其核心意蘊為至關重要、關鍵的地方。*梁曉萍《戲曲關目與關目漏洞》一文對關目的文字追溯詳細。文章認為“關”(關),本為象形字,門里有門閂的形狀。“關”的本義即指門栓,引申為要道。“目”,象形字,本指人眼,后引申為想要的結(jié)果、名稱、標題、條款、細則等義,“關目”二字合用,其核心意蘊為至關重要、關鍵的地方。其實這就和古人所言“樞機”相似。元雜劇常用《新編足本關目張千替殺妻》《新編關目閨怨佳人拜月亭》,也用“新刊”字眼,強調(diào)其新奇之意。此處的關目有劇目名之意,此時“關”無意。這在《大正藏》也多有記載。*守一《重開大般若經(jīng)關要序》:“夫大千經(jīng)卷。唯證乃知?!瓪v唐宋諸師之巧便,集為關目。括彼靈編。以六冊之要樞。收半部之妙典。”守一,字法真,得法于慧林宗本,宋朝人。此處的關目就是目錄之意,可見關目最早為目錄用,大正藏第24冊,經(jīng)號0448,No. 2006《人天眼目》卷之二。小說中,《金瓶梅》第六十四回兩個太監(jiān)看了關目揭貼,于是撿了一個《劉知遠紅袍記》,這里也有劇單之用。
其實“關”還有“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之意,所以關目也可以延伸為一折戲中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在關目具體使用上,戲曲評點家和戲曲理論家側(cè)重點不同,對雜劇和傳奇的具體所指不同,同一個理論家有時對“關目”含義使用也有很大區(qū)別,這些都導致關目的釋義頗具多義性。
早期關目的使用和明后期戲曲理論家的評論。鐘嗣成的《錄鬼簿》,在李壽卿《辜負呂無雙》劇目之下有“與遠波亭關目同”,這里的關目就是指與《呂無雙遠波亭》主要情節(jié)相同。此后賈仲明在給《錄鬼簿》所載作家補作的挽詞中多次對戲曲的“關目”進行評價。全書中有七處使用該詞,如吊鄭廷玉“《因禍致?!逢P目冷”;吊武漢臣“《老生兒》關目真”;吊王仲文“《不認尸》關目嘉”*全名稱為《救孝子賢母不認尸》,又稱作《救孝子》《不認尸》,《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都有著錄,有《元曲選》戊集本、《元人雜劇全集》本。此劇確實關目嘉,不管是在主題上還是情節(jié)曲折上,情節(jié)曲折多變。今本有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吊費唐臣“漢韋賢關目輝光,《斬鄧通》文詞亮”;吊姚守中“掛冠解印漢逢萌,掃筆成章姚守中。布關串目高唫吟,《牛訴冤》巧用工”;吊王伯成“《貶夜郎》,關目風騷”;吊陳寧甫“《兩無功》錦繡風流傳,關目奇,曲調(diào)鮮,自按闔天下皆傳。”*七處分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曲研究院編,1959年)第二冊,第160、175、177、187、188、193、201頁。其中“漢韋賢關目輝光”*在《錄鬼簿》中,費唐臣撰有雜劇三種,《斬鄧通》、《漢丞相韋賢□金》、《蘇子瞻風雪貶黃州》,第113頁??稍诘踉~中,是將漢韋賢直接當做人名使用,其實當然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漢丞相韋賢□金》這部雜劇。,用輝光來形容雜劇關目,他在《錄鬼簿續(xù)編》說鐘嗣成“德業(yè)輝光,文行溫潤”*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一集,黃山書社,第7頁。以下簡為《曲編》。,這里就將形容人的品質(zhì)用到戲曲評點中來?!瓣P目輝光”指雜劇寫出了漢代丞相品德操守光輝卓耀的一面。布關串目中之布和串,有布置串場之意,顯得是排場用語。關目風騷*陳建華認為“風騷”意為劇場排場活潑生動,有利于表現(xiàn)人物且富于調(diào)笑、利于現(xiàn)場調(diào)節(jié)情緒之意。他的關目不僅強調(diào)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多變,更強調(diào)演出排場的豐富多變、冷熱相濟而使人情緒跌宕起伏。(《元雜劇批評史論》,齊魯書社,2009年,第260頁)李惠綿認為刻畫騷人墨客狂放不羈的性格和精神,呈現(xiàn)流風騷愁的精神韻味,正是關目風騷之意。(《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第205頁)陸林解釋關目風騷和關目輝光是情節(jié)結(jié)構要有神韻飛揚、生香活色的美學風貌(《元代戲劇學研究》,第362頁),這里應指劇本第四折“貶夜郎”情節(jié)被大量優(yōu)美曲詞所掩蓋,此折刻畫出李白才華橫溢、狂放不羈的詩人氣質(zhì)。此時對關目的使用已初見雛形,但尚未形成系統(tǒng)理論。朱有燉在創(chuàng)作中也很重視關目,在自制雜劇《貞姬身后團圓夢引》言:“中間關目詳細,詞語整齊,且能曲盡貞姬之態(tài)度,所謂詩人之賦,麗以則也。”*《曲編·明代編》第一集,第200頁。朱有燉對個人創(chuàng)作很自信,關鍵要做到“關目詳細”,也就是情節(jié)有長度,并對詞和曲都有較高的要求。他認為“元人石君寶作《曲江池》傳奇,詞雖清婉,敘事不明,鄙俚猶甚?!边@里的敘事不明也即“關目不明”,關目體現(xiàn)為情節(jié)的敘事性。他在《劉盼春守志香囊怨》第一折有“【末】這《玉盒記》正可我心,又是新近老書會先生做的,十分的好關目?!?(明)沈泰編《盛明雜劇》二集卷之二第7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第76頁。以上通常是指戲曲評論家籠統(tǒng)來評論戲曲情節(jié)。
對于梁辰魚《浣紗記》,呂天成《曲品》所言:“羅織富麗,局面甚大,第恨不能謹嚴。中有可減處,必當一刪耳?!北热缈梢詣h去第24出《遣求》,此出大段評價孔子及《論語》,關目游離,與主題無涉。同時還有大的遺漏,“《浣紗》遺了越王嘗膽及夫人采葛事”(王驥德《曲律》)。徐復祚《曲論》批評《浣紗記》“關目散緩,無骨無筋,全無收攝”,前者側(cè)重頭緒紛亂,后者強調(diào)全劇無重要的戲曲沖突,關目不明。黃宗羲《胡子藏院本序》評價:“顧近日之最行者,阮大鋮之偷竊,李漁之蹇乏,全以關目轉(zhuǎn)折,遮傖夫之眼,不足數(shù)也?!?《曲編·清代編》第一集,第217頁。此處關目純粹為情節(jié)性。這里關目并不指具體某一出,而是整體指代情節(jié)性。
至李漁《閑情偶寄》提出“然傳奇一事也,其中義理分為三項:曲也,白也,穿插聯(lián)絡之關目也”,朱東潤先生認為關目之大者就為結(jié)構。*朱東潤在《李漁戲劇論綜述》認為:“關目者,笠翁稱為穿插聯(lián)絡之事,此則就其為用之小者而言。就其大者言之,則當謂之結(jié)構。”《朱東潤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51頁。都是整體性強調(diào)整部戲曲的情節(jié)性。清人吳吳山三婦評點《牡丹亭》也是通過關目來指代整體情節(jié),“花鳥俱是關目”,“陳老之來為駭變,曲成親事,同赴臨安,以后關目皆從此生出”,“楊媽媽斷其聲援之計已為安撫逆料,然因此老夫人徑走臨安得遇小姐,正是關目緊要處。”*戴龍基主編:《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六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梢娪藐P目概指戲曲情節(jié)是當時很常用的用法。
這主要體現(xiàn)為“第一關目”的使用,這也多體現(xiàn)在南戲、傳奇中。陳繼儒評《玉簪記》第24出《秋江送別》,“秋江送別為此本第一關目妙局”*《六合同春》十二卷,明書林師儉堂刻本,清乾隆十二年修文堂印本,國家圖書館藏。以下所引陳繼儒評點《西廂記》《幽閨記》《琵琶記》《紅拂記》《繡襦記》《玉簪記》,皆從此出。,“全本妙處,盡在此番離情,至好。關目好,調(diào)好,不減元人妙手。”評價極高。在全部評點中,關于“關目好”評價很多,可見一本戲可以有很多關目。但是第一關目也決定了“秋江送別”比其他的關目設置更具有感染力,處于最核心之地位,超出第22出“姑阻佳期”,雖被評為“這出戲少不得”,但依然稍遜一籌。陳繼儒評點《幽閨記》第32出時《幽閨拜月》:“傳奇中多有拜月,只它處拜月冷落,無此關目巧妙耳?!焙苊黠@此處關目就是拜月,他本拜月冷清,此處拜月溫情,顯得更加巧妙,而拜月正是“第一關目”所在。
有時一個劇作可能兩個關目都很重要,就有“絕大關目”和“最要緊關目”之區(qū)分。馮夢龍在《新灌園》總評道:“舊記惟王躅死節(jié)、田單不肯自立二事差強人意,余只道淫,不足垂世。新記法章念念不忘君國,而《夜祭》之孝,《討賊》之忠,皆本傳絕大關目?!?《歷代曲話匯編》之《曲海總目提要》卷九,第349頁?!兑辜馈贰队戀\》都是這部傳奇的精髓和重心,所以受到馮氏重視。《新灌園》第九折《齊王出亡》夾批:“出王孫賈為后來誅淖齒報仇張本,此最要緊關目?!?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馮夢龍全集》,《墨憨齋定本傳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3頁。馮夢龍在其他地方也有評論,《楚江情·總評》:“觀劇須于閑處著眼,《買駿》一折,似冷。而梅花胡同之有寓,馬之能致千里,叔夜、貞侯之才名,色色點破,為后來張本,此最要緊關目?!?《歷代曲話匯編》之《曲??偰刻嵋肪砭?,第346頁?!赌S重定永團圓傳奇總評》:“父女、岳婿,借此先會一番,省得末折抖然畢聚,寒溫許多不來,此針線最密處也?!稈セ椤?、《看錄》及《書齋偶語》三折,俱是本傳大緊要關目。原本太直遂,似乎高公勢逼,蔡生懼而從之;蕙芳含怨,蔡母子強而命之,不成事體。須是十分委曲,描出一番萬不得已景象。不得不全改之,觀者勿以余為多事?!?馮夢龍編著,俞為民校點:《馮夢龍全集》,第1375頁。可見劇中可以出現(xiàn)數(shù)個大緊要關目,馮夢龍敏銳發(fā)現(xiàn)戲曲中的要緊關目,所以進行有目的性的大幅改刪。
這一方面直接表現(xiàn)在某出的出目上。如李贄評點本中對關目有特殊的偏愛,其含義是相當豐富的。其中之一指突出情節(jié)。李贄評價《紅拂記》:“此記關目好、曲好、白好、事好,樂昌破鏡重合,紅拂智眼無雙,虬髯棄家入海,越公并遣雙妓,皆可師可法,可敬可羨。”*《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國家圖書館藏。以下所引所批《紅拂記》皆從此出。所舉樂昌、紅拂、虬髯等事都是關目好的表現(xiàn),都是組成傳奇的突出情節(jié)。評價《幽閨記》第26出《皇華悲遇》,當老夫人、瑞蓮投宿驛站時,王鎮(zhèn)正巧也在此歇宿;而前者的哭泣也吵醒了王鎮(zhèn),這樣才使得三人得以相見。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巧妙自然,符合生活邏輯,李贄連批“關目好”“關目好甚”,并在此出總批道“此出關目妙極,全在不說出”*《李卓吾先生批評幽閨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國圖藏明代容與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下引用皆同。,這也是此出出目的主要內(nèi)涵。陳繼儒批評《琵琶記·南浦囑別》“懊恨別離輕,悲豈斷弦,愁非分鏡,只慮高堂,風燭不定”眉批上有“關目大有理致”*國圖藏吳梅所藏《鼎鐫琵琶記》二卷,國家圖書館善本,書林蕭騰鴻師儉堂刻本,前有《琵琶記》序?!读贤骸非盁o此序。但其余評點內(nèi)容一致。,理致的意思為“義理情致”,這出的關目,南浦囑別寫出了兩人分開的必然性,以及分離難以言說的情致與惆悵。
從反面來看,同樣如此。如李贄評價《幽閨記》第8出《少不知愁》眉批,“此出似淡,亦無關目,然亦自少不得”,此出只是介紹王瑞蘭出場,沒有足夠的戲劇性,沒有出現(xiàn)影響這一出的突出情節(jié)。同樣第36出《推就紅絲》總評“此出大少關目”,同樣針對如此。戲曲理論家祁彪佳在《遠山堂曲品·劇品》中共使用關目六次,情節(jié)兩次。如評價鄭之文《旗亭記》:“董元卿遭胡金之亂,得遇隱娘,既能全元卿于宋,復能全己于元卿,隱娘之俠,高出阿兄上矣。區(qū)區(qū)衲中之金,何足窺此女一班哉!曲亦爽亮,但鋪敘關目,猶欠婉轉(zhuǎn)。”*《曲編·明代編》第三集,第558頁。見解高妙,祁氏認為隱娘品行高操,但僅靠這一藏金關目來證明,實在小看隱娘,不值一提。這里的關目也是僅指“區(qū)區(qū)衲中之金”這一件事。但是關目是鋪敘而成,缺乏起伏性,這是一弊。
另一方面評點家又用“題目”指關目。李贄評《琵琶記》第25出《祝發(fā)買葬》,“如剪發(fā)這樣題目,真是無中生有,妙絕千古。故做出多少好文字來。有好題目,自有好文字也。”趙山林認為題目即是關目*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44頁。。這一出的關目即是剪發(fā)。剪發(fā)應該說是劇中很重要的情節(jié),清人李漁對此亦大為贊同。陳繼儒評價《玉簪記》第13出《必正投姑》,“到此方咬緊題目”, 指“必正投姑”將前后貫穿起來,才能與“玉簪”這個大題目(也可稱為大關目)正式相關聯(lián)?!独C襦記》第四出“厭習風塵”有批語“題目好”,也指關目好,只有李亞仙厭惡風塵,才逐漸向鄭元和繡襦這個關目靠攏。
毛聲山認為“然隨意之中,亦有正文關目處,亦有閑文調(diào)笑處。如以歌曲取士,明乎其為元之制,而非漢之制,是其關目處也,正文也。”*《第七才子書琵琶記批語第八出總評》,《曲編·清代編·第一集》,第510頁。毛氏即將關目當做正文的同義替換,同理,閑文與調(diào)笑亦同。
小說評點中關目也有如此用法,毛宗崗評《三國演義》,第61回回評:“則取西川為劉氏大關目,奪阿斗亦劉氏大關目也。……又鼎足三分一大關目也。以此三大關目,為此書半部中之眼。”此三大關目關系蜀國生死存亡,為主要之情節(jié)安排。
柳浪館主人評價《紫釵記》:“一部《紫釵》都無關目,實實填詞,呆呆度曲,有何波瀾,有何趣味?”*《曲編·明代編》第二集,第412頁。這里的關目一般指沒有好的演出情節(jié)。李漁在《閑情偶寄》直接將其和演出相關聯(lián),“事多則關目亦多,令觀場者如入山陰道中,人人應接不暇?!鼻宕匐[翁的《審音鑒古錄》之《琵琶記·囑別》:“此出為《琵琶》主腦,作者勿松關目?!?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73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第40頁。第四十九出《淮泊》冰絲館、快雨堂評價湯顯祖《牡丹亭》:“臨川關目,無非游戲,會得游戲二字,方解臨川用筆之神?!边@可是知音之評。張岱認為“阮圓海家優(yōu),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jié),與他班孟浪不同”(《陶庵夢憶·阮圓海戲》)以上所列都是指值得舞臺表演,富于感染力的戲曲情節(jié)。
演出情節(jié)的另一種表現(xiàn)為即“戲眼”*戲眼還有它意,如王驥德《曲律》:“大略曲冷不鬧處,得凈、丑間插一科,可博人哄笑,亦是戲劇眼目?!薄C魅岁皶x叔在其改評本第三折《延師》,當杜麗娘問:“我且問你,那花園在那里?”眉批:“旦問花園是戲眼”*臧懋循改訂《玉茗堂四種傳奇》,乾隆二十六年重鐫,國家圖書館藏。。另外他在《南柯記》改本第二折《樹國》最后眉批有稱:“國王吊場,不但外等先下,便于卸妝改扮。且國母遣郡主選婿,亦覺有因。吳人每稱此為戲眼,正關目之謂也”*臧懋循改訂《玉茗堂四種傳奇》,乾隆二十六年重鐫,國家圖書館藏。,可見臧氏是從舞臺角度來考慮情節(jié)的安排。茅元儀評點時還援引臧的批語“臧曰旦問花園是戲眼,色色入神,色色入畫”*《古本戲曲叢刊》初集。,贊揚其使用的出神入化。倘若旦不問花園,豈知春色如許。此外,湯顯祖在《紅梅記·完姻》總評中評價:“此等結(jié)束甚妙,生旦相見不十分吃力,相會亦不吃力,到底不曾傷筋動骨,使文情戲眼委曲有致,可謂劇場之選。”*《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可見在湯氏眼中,戲眼同樣是屬于劇場表演性質(zhì)的。湯顯祖評價十七出《鬼辯》評價:“賈似道一面拷妾,李慧娘一面唱曲,關目甚懈,使扮者手足無措矣?!边@也是從演出的角度指出關目設置不合理,評價細致準確,最后也被湯氏評為“關目糊涂”。評點《異夢記》第20出:“此折乃好關目也。兩下驚疑全在投環(huán)之際,演者須從曲白內(nèi)尋出動人處為妙?!?/p>
徐復祚在《曲論》評價《琵琶記》“排場關目,亦多疏漏?!敝苯訉㈥P目排場放在一起。乾隆間劇作家唐英在其傳奇《梁上眼》第八出“義圓”有如下說白,魏打算與其父母說:“你兒子在山東,每日里聽的都是些‘姑娘戲’,那腔調(diào)排場,稀腦子爛熟。待我隨口謅幾句,帶著關目唱一支兒,發(fā)爹媽一笑?!?(清)唐英撰,周育德校點:《古柏堂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3頁。這里的關目就是舞臺演出、排場之意。柴次山評點《梅花簪》“好關目,好神情,演者、閱者倶勿草草混過?!?(清)柴次山評點《梅花簪》,乾隆年間刻《玉燕堂四種曲》,國家圖書館藏。在清代中后期關于“關目”的使用很多都體現(xiàn)為舞臺演出上。
周昂在評點《驚夢》時,在“內(nèi)唱,張生聽歌”上有眉批:“圣嘆增此句為全出關目”。夾批云:“關目。此系圣嘆所改,原本此間云,旦上,長亭畔別了張生,好生放不下。老夫人和梅香都睡著了,我私奔出城,趕上和他同去?!?(清)周昂:《此宜閣增訂金批西廂》,清乾隆朱墨雙色套印,國家圖書館藏。周昂認為這里其實完全是從舞臺角度來考慮,前面還有“張生睡科,反復睡不著科,又睡科,熟睡科,入夢科,自開科”,一系列之科都是關目??梢娛@很顧及戲曲舞臺性。
此外關目亦可以穿戴。馮沅君指出穿關的功用在說明某劇某折某腳色出場時應穿戴的衣冠。穿為穿戴,關或如關目,大約因為其中所臚列的衣冠都與該劇的關目有關。*馮沅君:《古劇說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第340—341頁。他列舉出《孤本元明雜劇》中十五種穿關劇。只不過當時所見不全,現(xiàn)存《孤本元明雜劇》載元明雜劇144種,附有穿關之劇本凡82種。但是穿關已讓關目“活”起來。
此外,關目還有戲曲說白之意,如李漁《閑情偶寄·演習·變調(diào)》:“體質(zhì)維何,曲文與大段關目是也。”這種用法還是相對比較少的。
關目還和“務頭”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李漁對解釋“務頭”也很頭疼:“既不得其解,當以不解解之,不得為謎語欺人者所惑?!睂W界爭議也很大,但一般指曲中最關鍵、最精彩、最動聽之句子,這和關目一般用來指戲曲中最關鍵的情節(jié)相通。關對務(務亦有關卡之意),目對頭,這對于理解兩詞各自之意有一定的價值。
綜上可見,“關目”含義極賦多義性,它是關于戲曲內(nèi)在邏輯安排和結(jié)構構思的重要術語。一般指影響劇情發(fā)展或者舞臺表演的最核心事件或者突出事件,它融語言性、情節(jié)性、舞臺性于一體。李卓吾曾經(jīng)說過,“看書不從生動處看,不從關鍵處看,不從照應處看,猶如相人不以骨氣,不以神色,不以眉目”*《李卓吾先生評點西廂記真本》,國家圖書館藏。,其實觀戲也就應該觀關目,關目也就是戲曲的生動處、關鍵處、照應處,關目可以用來評文、評演劇,這也是中國曲論的特色所在。
音律與文辭在戲曲評論中一直是二分的,非此即彼,到了“沈湯之爭”則到達對立之巔峰。但是此時代表著結(jié)構功能的“關目”逐漸被理論家所重視并得到接納應用。曲、白、關目構成了時人評價戲曲作品的三把重要尺子和不同維度,并逐漸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中國古代戲曲以曲為尊,白即賓白,白之地位也是逐漸提升的,如在《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就欠缺賓白,徐渭《南詞敘錄》稱:“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背滓簿统闪酥鞔侮P系。而關目在這中間也慢慢融入其中。
最早將曲、白、關目同時用到戲曲批評中的是朱有燉,他認為無名氏《繼母大賢》雜劇“用韻重復,句語塵俗,關目不明,引事不當,每聞人歌詠搬演,不覺失聲大笑”*《曲編·明代編》第一集,第200頁。,朱有燉已然從聲律(用韻)、賓白(語)、關目三者來考慮戲曲,并結(jié)合舞臺表演,當三者都達不到要求時則令人啞然失笑,他已經(jīng)看出關目的重要性。所謂的關目不明應指劇中王義殺了店小二,竟然能免除處罰,不合常情。他提倡向喬夢符、馬致遠、宮大用、王實甫等劇作家學習,學習其劇作“關目詳細,用韻穩(wěn)當,音律和暢,對偶整齊,韻少重復”的優(yōu)點。*《曲編·明代編》第一集,第200頁。這是從正反面來論證一個好劇的重要因素。王驥德在《曲律·雜論下》談到毛允遂對《元曲選》的編選:“若其妍媸差等,吾友吳郡毛允遂每種列為關目、曲、白三則。自一至十,各以分數(shù)等之,功令犁然,錙銖畢析。”*《曲編·明代編》第二集,第130頁。可見毛允遂已經(jīng)從這三方面來品評元雜劇的高低。王氏在《曲律》中言:“元人諸劇,為曲皆佳,而白則猥鄙俚褻,不似文人口吻……元人雜劇,其體變幻者固多,一涉麗情,便關節(jié)大略相同,亦是一短?!?《曲編·明代編》第二集,第108頁。這也是從三者角度來評價元雜劇。
在傳奇中亦然。李贄評價張鳳翼《紅拂記》說到“四好”:“關目好,曲好,白好,事好?!痹u價《幽閨記》:“此記關目極好,說得好,曲亦好,真元人手筆也。首似散漫,終致奇絕,以配《西廂》。”關目在這幾類要素中居首*按照語言學范疇,這幾個概念是平行的。但在評點的一般意義上看,將事物置于前也能體現(xiàn)評點者的情感傾向,此處即為重視關目。,且與元人手筆媲美,說明李贄充分認可其關目,已經(jīng)很關心戲曲的敘事藝術?!笆姿粕⒙?,終致奇絕”也足以匹配《西廂記》。統(tǒng)計李氏評價《幽閨記》評語,其中23處談到“關目”好、妙;26處談到“曲”好、妙;4處談到“白”好。在李贄評點中,關目和曲、白已經(jīng)并駕齊驅(qū)了,甚至扶搖直上居首了,這從戲曲評論只從強調(diào)詞曲、賓白轉(zhuǎn)移到戲曲的敘事性。呂天成舅祖孫鑛和李贄同時,有論曲十要之說,“凡南劇,第一要事佳,第二要關目好,第三要搬出來好,第四要按宮調(diào),協(xié)音律”( 呂天成《曲品》中引)這比李贄更為明確,如果說前者沒有明顯的排序,那么此處則明確凸顯關目位置,事佳即為故事題材好,關目好即為題材設置的巧妙,接下來才輪到排場和曲律的問題。實乃遠見卓識。
陳繼儒批評《六合同春》,也多將三者進行比較。如批評《幽閨記》的劇末總評:“《拜月》曲都近自然,委是天造,豈曰人工。妙在悲歡離合、起伏照應,線索在手,弄調(diào)如意。興福遇蔣,一奇也,即伏下賊寨逢迎、文武并贅;曠野兄妹離而夫妻合,即伏下拜月緣由。”*《六合同春》十二卷,明書林師儉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抖︾濌惷脊壬u幽閨記》內(nèi)容與此全同,國家圖書館藏。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所引為“拜月曲都近自然”“伏下拜月緣由”,第390頁。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所引文字為“關目、曲都近自然”“伏下關目緣由”,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507頁。蓋書寫時“關目”“拜月”草書時很相似,但從整個評點文字及書寫風格來看,應為“拜月”。其妙在悲歡離合、起伏照應等,涉及的就是關目設置。評價《幽閨記》17出尾批,“曲好白好關目大得趣”。評價《琵琶記》第11出,尾評:“曲好白好關目好,極其鬧熱,專用蔡婆罵處,尤見作手?!薄杜糜洝返?2出尾評有“這出三妙,曲妙在點景,白妙在含吐,關目妙在尋愁。”所以這樣的評價在當時是大勢所趨,三者處于同一個級別層。
湯顯祖對三者尤其是關目關注甚多。署名湯顯祖評價《種玉記》評語:“曲白,關目,最為真致、緊簇”,亦將三者并列,這里的“緊簇”針對關目而言,做情節(jié)緊湊言。評點《紅梅記》:“此部情節(jié)都新,曲亦諧俗……有此情節(jié),有此詞曲,亦新樂府之白雪也”(17出《鬼辯》總評)這里是從情節(jié)、曲白角度考慮,情節(jié)和關目的界限就比較模糊。湯顯祖對關目關注甚多,并多和曲白進行比較。如第11出,“曲好白好關目好,專用蔡婆罵處尤見作手”;第15出,“小姐見識絕勝丞相,此出關目甚妙,而曲亦真切”;第16出,“先辭官后辭婚,井井有條,而曲更情深入致,《琵琶》關目,此出甚大”。*《三先生合評元本琵琶記》,國家圖書館藏。評點《異夢記》也多提關目,在總評、二十、二十七、二十八都有涉及。湯顯祖的全面看待戲曲也與其創(chuàng)作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到了李漁《閑情偶寄》,“然傳奇一事也,其中義理分為三項:曲也,白也,穿插聯(lián)絡之關目也。元人所長者,只居其一,曲是也;白與關目,皆其所短?!敝鞏|潤先生在談論三者時“以笠翁意所輕重者為次……關目之次,當言賓白”*朱東潤:《朱東潤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51頁。,最后論曲,這是符合李漁的實際情況??梢娫谇钻P目的交鋒中,至李漁,關目已占據(jù)了主動權,戲曲理論家已經(jīng)逐漸重視情節(jié)發(fā)展,重視巧妙的劇情安排。關目與曲、白的并列使用直接催生了李漁“結(jié)構第一”論。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具品》評論朱期《玉丸記》:“作南傳奇者,構局為難,曲白次之。”*《曲編·明代編》第三集,第610頁。這里的構局含有“關目”之意,這是從難易角度給“構局”足夠的地位,并且直接推動李漁的“結(jié)構第一”?!敖Y(jié)構第一”的形成是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其提出是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巨大進步。而關目的逐漸被重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關目這個詞在小說、戲曲評點中很流行,但到后來逐漸淡出評論家之理論視野,幾成“廣陵散”,原因如下:
第一,關目好壞必須有語言、曲律的搭配組合。明人臧晉叔在《元曲選》序言中,說到作曲有“三難”,有“關目緊湊之難”,此處學界理解有異。*學界一般將關目直接視為“情節(jié)結(jié)構”,這顯得過于簡單;也有認為原文中有“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等句,所以認為這終究還是屬于語言的問題。正確理解應為,通過語言組織而成的情節(jié),使戲曲變得緊湊是一件難事。所以關目好也必須要有良好的語言保障。陳繼儒評價《玉簪記》第八出《談經(jīng)》:“古本原無思母焚香,邇來創(chuàng)獲關目甚好,但白俗,俗之令人噴飯耳,去之更好?!薄八寄阜傧恪边@一出關目本身具有創(chuàng)新性,但賓白過于俗氣,影響到整個關目的設置。李贄評價《琵琶記·臨妝感嘆》,當趙五娘與蔡伯喈南浦囑別后趙五娘唱悲傷之曲,李贄評價“填詞太富貴,不像窮秀才人家,且與后面沒關目也”,也可見曲詞前后不搭配,難以呼應,沒法繼續(xù)作戲。徐復祚《曲論》評論《荊釵記》:“以情節(jié)關目勝,然純是倭巷俚語,粗鄙之極:而用韻卻嚴,本色當行,時離時合。”《荊釵記》情節(jié)關目好,但被粗鄙俗白語所破壞,令人遺憾,所幸曲律甚嚴,若做得好則可與元人相抗衡。陳繼儒在評價《玉簪記》第24出“秋江送別”有出批,“全本妙處盡在此番離,情致好關目好調(diào)好,不減元人妙手”,只有這類因素同時具備,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正因為很多時候,語言、音律的不配合,再加上關目承襲嚴重,導致好關目越來越少,也逐漸不被評論家所提及。
第二,由于關目的多義性,造成了理解使用上的困惑,再加上晚清評點派的漸趨沒落,在評點中,情節(jié)、結(jié)構、大關鍵、前后照應等詞完全可以代替“關目”使用。雖近代學者如王國維、吳梅、王季烈等人在評點時會用到關目,如吳梅《<長生殿>傳奇斠律》:“按既用【尾聲】,則全出已了,今下文再用【綿搭絮】二支者,蓋由釵盒關目,未曾點明,故別用他曲二支,為此出之饒戲?!?王衛(wèi)民:《吳梅戲曲論文集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第349頁。王季烈:“曲之樸茂本色,明人不如元人,國朝不逮明人;而排場之周匝,關目之細密,則后人實勝前人,至國朝康乾之際而為最善。”*齊森華:《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07頁。但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并沒有得到沿用。近代魯迅、陳寅恪、胡適等人分析文學結(jié)構時,就幾乎不提關目*如胡適認為《儒林外史》沒有結(jié)構,認為《紅樓夢》也是無plot(情節(jié))。參見唐德剛《胡適雜憶》,臺灣遠流出版公司,2011年。這也反映出當時人評論的西化風格。。
第三,由于受西方語匯之影響,學界更易于吸收能與西方結(jié)構概念貫通之詞。亞里士多德的“情節(jié)觀”早已深入人心,在中西詞互譯上,情節(jié)可譯為plot,結(jié)構有structure、construction、composition、texture等多種外來詞匯。浦安迪認為中國評點家眼中的結(jié)構含義豐富,“往往并不是指西方敘事名著里structure——即那種‘大型’敘事架構所擁有的藝術統(tǒng)一性——它處理的只是奇書文體所特有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細針密線問題。也就是說,它其實不是‘結(jié)(structure), 而是‘紋理’( texture,文章段落間的細結(jié)構),處理的是細部間的肌理, 而無涉于事關全局的敘事構造。”*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8頁。分析固然精彩,亦有疏漏,戲曲、小說中的關目、情節(jié)或者結(jié)構指涉細部肌理,也指敘事架構所擁有的藝術統(tǒng)一性。
戲曲中的“關目”所起到的作用有時是結(jié)(structure),有時表現(xiàn)為紋理( texture),那索性使用“結(jié)構”來代替則更加妥當。這也就是“關目”在西語世界中始終沒有一個對應的譯詞的原因,或許直接譯為“guan mu”最為準確。綜之,一個詞語越小眾、專門化,其不被提起的可能性就越大,關目的落伍甚至被淘汰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文化現(xiàn)象。
陸林認為“關目”論對元雜劇的情節(jié)敘事性和結(jié)構技巧性的審美特征的探討,是中國古典戲劇學的重大進步,從忽視關目到重視關目,是元劇研究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陸林:《元代戲劇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364頁。不僅如此,關目在明清雜劇、傳奇中同樣顯得極為重要。而這也直接啟發(fā)了李漁“結(jié)構第一”,為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關目”作為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中土生土長的評點術語,生動形象反映了中國古人的結(jié)構觀,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深入研究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