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文 雨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人類以歌唱為主要形式進行音樂表達,主要通過肺部、嗓子及口腔等器官共同完成樹立音樂形象及抒發(fā)音樂情感的任務。聲樂藝術主張靈活運用歌唱形式以情感化旋律及藝術化嗓音為基礎抒發(fā)自身內心情感,極具藝術感染力。按唱法類型,聲樂可分為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及美聲唱法,予以聽眾不同的情感體驗及抒情感受,尤其是情感融入時促使聽眾的心靈受到震動,得到全新層面的升華,一定程度上增強聽眾的音樂美感鑒賞力,促使其對于音樂魅力的審美更趨向成熟且更富有內涵。由此可見,全面分析聲樂藝術的審美要素具有顯著價值作用。鑒于此,本文針對聲樂藝術審美要素培育及組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般說來,聲樂藝術審美要素可分為參與要素、視覺要素及聽覺要素。其中,作為人體的主要功能,聽覺主要負責幫助人類感知外界事物,例如:分辨聲音、傳導聲音及吸收聲音等,有利于形成大腦神經反應指揮機體各個器官作出相對應的反應。由此可見,人類聽覺系統(tǒng)對聲樂作品具有特殊感知,直接影響其個人行為、情感及思想,換而言之人心情低落時建議聆聽歡快的歌曲,例如:祝酒歌等,而人心情高漲時建議聆聽舒緩的歌曲。聲樂作品不止能帶來聽覺層面審美感受,更能帶來視覺層面審美體驗。由于聲樂藝術感受形式相對復雜,客觀上要求演唱人員結合音樂曲調及歌曲內容靈活運用演唱方式廣泛參與藝術表演過程。
長期以來,專業(yè)院?;蚱渌盒B晿匪囆g教學對于聲樂藝術審美要素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誤區(qū)。即便主張訓練聽覺欣賞聲樂作品、觀看演唱表演或廣泛參與聲樂藝術表演,但是仍無法發(fā)現聲樂藝術的美感,難以切身感知音樂對人類情感渲染、心靈凈化及靈魂洗滌。同時,我國部分院校聲樂藝術教學時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忽略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造成學生無法通過聽、看及廣泛參與體會聲樂藝術的美感,難以感知聲樂美的內容,促使學生聲樂藝術審美要素無法得到有效培養(yǎng)。此外,如何深入挖掘聲樂藝術的美感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成為培養(yǎng)聲樂藝術審美要素的主要問題。
聲樂藝術無法脫離實踐表演,換而言之不歌唱則喪失聲樂藝術,而增強聲樂藝術審美必須開展相應的歌唱實踐。從目前我國聲樂藝術培養(yǎng)水平來看,一部分院校聲樂藝術教育往往存在忽略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問題,直接影響實踐的根本性及原則性,甚至聲樂藝術演唱方法不正確難以挖掘聲樂藝術的美感,僅僅憑借視覺及聽覺對歌唱產生初步的認知審美,無法真正意義上體會歌唱所帶來的改變。同時,聲樂藝術學習過程忽略實踐環(huán)節(jié)或實踐環(huán)節(jié)缺乏正確指導,造成聲樂藝術認識大打折扣,直接影響演唱人員的藝術生涯。總而言之,忽略聲樂藝術實踐則無法培養(yǎng)聲樂藝術審美要素。
聲樂藝術不止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更是歷經千百年演變發(fā)展勞動人民抒發(fā)個人內心情感的重要方法,側重于贊美人間真善美,尤其是民歌中蘊含著極富魅力的神話傳說,例如:《田哥》、《船工號子》及《信天游》等,全面體現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個人要求、思想意志及生活情感,其現實性較強。因此在實際培養(yǎng)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重視培育聲樂藝術審美要素,深入挖掘富有內涵的音樂素材及音樂內容,靈活運用聽覺及視覺手段促使其融入聲樂作品,理解聲樂作品的蘊含思想。
為了培育聲樂藝術審美要素,必須做好聲樂藝術表演實踐工作,而欣賞聲樂作品時聽覺及視覺的感知一定程度上能增強個人聲樂審美能力。為了充分培養(yǎng)聲樂藝術審美要素,從業(yè)人員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廣泛參與歌唱實踐過程,切身體會音樂所帶來的魅力,有利于產生心靈層面的共鳴。同時,聲樂藝術作為舞臺藝術事件的集中體現,涵蓋舞臺呈現、表演者加工及詞曲創(chuàng)作等方面內容,而聲樂實踐過程不止是創(chuàng)造美、感受美及表現美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聲樂藝術審美要素的過程。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作為人類心靈對世界萬物感應的產物,聲樂藝術的藝術表現形式相對獨特,不止能全面展示其審美功能及審美價值,更能充分體現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追求及自我創(chuàng)造。同時,由于培養(yǎng)聲樂審美能力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客觀上要求相關演唱人員以情感表現、藝術形象及歌唱聲音為切入點切身體會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將個人情感與藝術感悟相結合成為一體,突出聲樂作品的情緒及思想內容,促使聲樂藝術更加富有生命力,直至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偠灾?,演唱人員必須潛心研究深入探索,做到聲音動聽、演唱完整及情感豐富,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聲樂藝術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