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楚櫻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歐洲鋼琴學派的歷史較為久遠,可以追溯至16世紀的巴洛克古鋼琴時期。經歷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再到印象主義的數次變革,形成了鋼琴藝術發(fā)展的特殊軌跡。俄羅斯鋼琴學派形成時間較晚,但是在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和演化中,已經退出了不少國際重量級的鋼琴演奏大師,如霍洛維茲、吉列爾斯、柴科夫斯基、格林卡等,無論是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鋼琴創(chuàng)作、藝術教育中,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為鋼琴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俄羅斯鋼琴學派不但基本功扎實深厚,而且情感表達形式更加豐富。當時蘇俄革命如火如荼,在戰(zhàn)爭的洗禮下情感體驗更加深刻,音樂氣質更側重于剛強與堅韌,能夠使人感受到其中的生命沖擊力。在演奏風格上樸實而飽含激情,強調音樂的整體性,注重音樂細節(jié)的表達,尤其是對于音符音色的處理更加完善,在音樂表現中更加和諧而平衡,很少在演奏中出現情感方面的極端處理。從其整體藝術風格來看,可以概況為從容開朗、絢麗雄渾,演奏中飽含熱情,帶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民族藝術色彩。俄羅斯鋼琴學派側重于對鋼琴音樂的情感詮釋,在注重抒情演奏的同時,又帶有豪放自由的浪漫主義色彩,樂曲極富表現力,而且在演奏當中能夠融入演奏者的藝術理解和主張,尤其是在作品結構、情感演繹、背景鋪墊方面有著完善的藝術加工特點,這些要素相互融合,使鋼琴藝術表達更加淋漓盡致。
俄羅斯鋼琴學派在演奏過程中側重于旋律與動作技巧的結合,在鋼琴演繹中以聲樂理論為基礎。演奏者認為人聲才是詮釋內心情感的最佳途徑,因此在鋼琴演奏中融入了人聲,這也成為俄羅斯鋼琴學派典型的藝術特征。在樂曲處理中嚴謹細膩,藝術手法極為精致,而且在音色、分句當中有嚴格要求,充分保留了古典音樂的一貫風格,音樂感染力極強,而且注重深層次情感的表達。在演奏中注重個人情感的融合,能夠展示出演奏者寬廣而渾厚的內心世界,進而表現出俄羅斯民族熱情奔放、浪漫樸實的情感特點。在鋼琴演奏中注重表現流暢的旋律和藝術張力,和聲非常優(yōu)雅,樂曲整體優(yōu)美和諧,能夠通過主觀感受對鋼琴作品進行處理,從而更好的表現其藝術理念。
在演奏中對“民族化”因素非常重視,藝術家有著濃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他們真愛俄羅斯這片廣袤的土地,珍重浪漫而憂郁的民族個性,藝術家以感性的藝術激情詮釋著鋼琴藝術的真諦。俄羅斯鋼琴學派在鋼琴的演奏中注重美學的感染力,在演奏中這一特點也被渲染的淋漓盡致。在鋼琴演奏中充分體現了歌唱性特點,這一點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一貫的教學風格中得以體現,創(chuàng)建于1862年的音樂學院有著嚴謹的教學風格,要求學生在演奏鋼琴作品之前,必須將歌唱旋律放在第一位,體會歌唱作品中美妙的旋律和律動,這一點在演奏俄羅斯本土作品中體現更加明顯。在鋼琴演奏過程中,藝術家會通過旋律的把控以及運用和聲來表現特有的俄羅斯風情,讓人感受到俄羅斯鋼琴藝術的特有魅力。
在俄羅斯鋼琴學派演奏中,對手指訓練尤其重視。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鋼琴演奏指法,并且形成了特定的訓練體系。學派藝術導師認為,從生理角度來看,人的手指更適宜2、3、4指上黑鍵,不少人認為“C”大調音階較為簡單,沒有練習難度,但是學派藝術導師卻否認了這一觀點,從一開始就要求練習者從“E”和“B”大調練起,認為只有這樣才更契合手的自然形態(tài)。在日常訓練中更注重八度訓練,主張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練習,手指通過貼鍵、應用腕力掌握“推、抓、揉”這樣的演奏技巧,在這樣的演奏技巧下,八度音程會更加柔和,音質也會更加渾厚。
俄羅斯鋼琴學派對于演奏情緒極為重視,主張在演奏中表現出源自內心的情感變化,強調豐富多元的情感體驗,在鋼琴音色、音質方面力求盡善盡美,這些要求慢慢融合為俄羅斯鋼琴學派感情演奏的主要特點。豐富的情感表達、精湛的演奏記憶和特有的藝術內涵詮釋,使俄羅斯鋼琴學派鋼琴演奏有著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不但成為俄羅斯文化藝術的標志性產物,同時也在世界鋼琴藝術發(fā)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演奏特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經過多年發(fā)展自成體系,為世界鋼琴藝術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出了不少情感強烈、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研習俄羅斯鋼琴學派的藝術風格和演奏特色,有利于從專業(yè)角度獲得更多的啟發(fā)和借鑒,進而促進我國鋼琴藝術的繁榮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