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平,郎 玥
?
《認知神經語言學》評介
侯林平,郎 玥
(山東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590;山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D. Kemmerer. 2015.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xxix + 559pp.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機能,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自1861年Paul Broca對失語癥研究發(fā)端以來,一直有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過去三十年內,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又取得了新進展。該領域的科研成果主要散見于各類期刊文章中,及時總結最新研究成果的專著期待面世。2015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David Kemmerer教授出版了《認知神經語言學》()一書,是為認知神經語言科學領域與時俱進的專著。該書匯集了作者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新成果,具有前沿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方面的優(yōu)點,代表了本領域的最新進展。特撰文對其內容進行概述與評析。
《認知神經語言學》(以下簡稱本書)共六部分,十六章。第一、二和四部分各兩章,第三和五部分各三章,第六部分四章。第一部分基本理論,介紹人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腦影像方法在探索人腦中的應用。第二部分失語癥,分別介紹經典失語癥和原發(fā)性進行性失語癥研究。第三部分言語知覺與表達,重點分析言語知覺與表達的神經機制,兼及韻律(prosody)知覺與表達的認知神經研究。第四部分語言使用的其他模態(tài),主要探討書面語閱讀和寫作以及手語的神經機制。第五部分詞的意義,著重研究人腦神經系統(tǒng)如何加工實體名詞、行為動詞和抽象詞的意義。第六部分詞法、句法與語篇研究,剖析詞匯形態(tài)變化、句子以及語篇加工神經機制。本文只對本書第二至六部分內容概述如下。
在經典失語癥研究中,Paul Broca和Carl Wernicke是先驅,后起研究往往采用先進技術(如fMRI)在其基礎上展開。在失語癥分類問題上,目前學術界尚存在不一致的觀點。盡管基于病癥分類的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此方法在某些失語癥的分類中具有普遍區(qū)分性特征,如布洛卡失語癥表現(xiàn)為語言表達不暢,復雜句式理解和語言復述困難,其患者主要是左后下額葉受損,通常還包括周邊皮層以及向下延伸至白質和前腦島的損傷。
原發(fā)性進行性失語癥(PPA)是神經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語言障礙癥。最近20年主要集中探討PPA的類別及其特征。目前主流觀點認為,PPA主要有三種相互關聯(lián)、彼此獨立的類型,即進行性語言不暢/語法混亂(PNFA)、語義性癡呆(SD)和詞匯缺失進行性失語癥(LPA)。相關研究表明,這三種類型具有獨特語言障礙表現(xiàn)以及萎縮腦區(qū)分布:(1)PNFA主要具有詞匯形態(tài)和句法認知功能退化的特點,腦區(qū)萎縮部位為左后額下回;(2)SD源于概念知識退化,腦萎縮主要發(fā)生在左前顳葉;(3)LPA則主要表現(xiàn)為詞匯檢索和聽覺-言語短期記憶力退化,與左后顳上回的萎縮有關聯(lián)。展望PPA的研究,本書作者指出,此項研究有望最終揭示語言學、神經生物學和分子學三個學科之間彼此依存、相互融通的關系,其研究成果可為有效治療PPA開辟道路,有助于闡明人腦中語言的體系結構。
言語知覺與表達是認知神經語言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學界提出了相關的理論模型,并且進行了實驗研究。言語知覺的雙流模型(dual stream model,DSM)認為,顳上回完成音訊初步處理后,進一步分成兩種不同加工通路:(1)腹流(ventral stream)經過顳中-下回,完成言語理解;(2)背流(dorsal stream)通過顳頂區(qū),實現(xiàn)聽覺-運動轉換處理。本書作者列舉了利用fMRI對言語知覺加工的諸多實驗研究,這些實驗研究證實了DSM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在言語表達研究中,主要有LM(lemma model)模型和DIVA(directions into velocities of articulators)模型。LM由詞語選擇和詞形編碼兩個子系統(tǒng)構成,其后期神經成像研究表明不同加工階段涉及不同大腦皮層:(1)在詞語選擇階段,實體名詞主要在前顳葉生成概念,行為動詞則主要在左額下回完成詞元選擇;(2)在詞形編碼階段,音位編碼的速度受詞頻影響,發(fā)生在左后顳上/中/下回;音節(jié)化和語音編碼由左后額下回執(zhí)行;發(fā)音由補充運動區(qū)和小腦控制。需要指出的是,LM的線性加工模式與某些互動加工證據存在沖突而受到學界挑戰(zhàn)。DIVA認為,言語運動控制包括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兩個子系統(tǒng):前者負責發(fā)出發(fā)音方式的命令,并且通過皮層下的核團傳遞到發(fā)音器官;后者則通過自發(fā)發(fā)音和軀體感覺來識別錯誤并且把正確指令傳給發(fā)音部位。然而,DIVA未能明確解釋左前腦島在言語運動控制中的作用,但是神經生理學和神經成像研究似乎都表明其有一定作用。
韻律分為情感韻律(傳達感情和態(tài)度)和語言韻律(指示句法、詞匯和聲調特征)。經典的韻律皮層側化研究發(fā)現(xiàn)右腦負責情感韻律,左腦負責語言韻律。然而,近期研究并不支持此理論,如情感韻律知覺與表達的最新研究顯示情感韻律加工很可能涉及大腦兩半球的皮層和皮層下結構;語言韻律加工的新研究也證明不同韻律范疇會體現(xiàn)出不同側化模式。
在閱讀領域,定域聯(lián)合檢測模型(local combination detector,LCD)是文字視覺加工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框架。有關神經成像研究證實了LCD的主要觀點:字母串在具有多層級特征的腹側枕顳區(qū)完成知覺加工,同時整合了前加工的某些特征并且向左腦側化。然而,枕顳區(qū)的頂層是否存在一個視覺詞形區(qū)(VWFA)頗受學界質疑,即使在對健康腦和損傷腦的相關fMRI研究中也存在爭議。另外,根據廣泛接受的認知模型,不同文字的語音和語義加工通道不盡相同,如閱讀真字通過形位-音位轉換通道或者運用包含詞庫和語義系統(tǒng)的中心通道加工,假字則只通過前者加工。盡管視覺文字在賦音和賦義時的神經基質研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神經成像和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文字賦音主要取決于外側裂周區(qū)的語音加工,賦意主要取決于顳頂額區(qū)的概念加工。
寫作的認知神經研究尚不成熟,目前主要探討文字書寫的神經機制。寫作的神經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文字拼寫形態(tài)存儲在VWFA,音位-形位轉換涉及顳頂額區(qū),字形輸出緩沖由內側額葉皮層(包括布洛卡區(qū))執(zhí)行,字素變體轉換和書寫肌動策劃取決于背側額頂區(qū)。
手語是具有復雜層級性的符號系統(tǒng),其認知神經研究顯示,跟口語相似,手語是左半腦支配型語言,但也涉及右側腦區(qū),手語的左側化機制既與口語類似又有所區(qū)別。
詞義研究中有三種理論模型:非模態(tài)符號模型(amodal symbolic model,ASM)、扎根認知模型(grounded cognition model,GCM)和軸-輻模型(hub and spoke model,HSM)。ASM認為,概念由抽象符號組成,在語義系統(tǒng)表征和加工,完全與表征和加工知覺/行為的模態(tài)特異系統(tǒng)相分離。與ASM不同,GCM認為,概念存在于模態(tài)特異系統(tǒng),詞義通過激活高級知覺和運動表征而獲得理解。HSM整合了ASM和GCM,主張概念不僅基于不同腦區(qū)的模態(tài)特異系統(tǒng)(知覺輻和行為輻),而且基于前顳葉(ATL)的非模態(tài)集合系統(tǒng)(語義軸)。神經科學實驗研究顯示,ASM流行于認知心理學的某些領域,但沒有得到神經科學實驗的佐證,GCM和HSM則得到了有力的佐證。在GCM框架下,概念(實體名詞和行為動詞)的意義并非在語義模塊集成式表征,而是存在于模態(tài)特異系統(tǒng),通過激活高級知覺和運動表征而獲得理解;概念的不同特征以不同方式在大腦皮質層廣泛分布,如顏色特征存儲在腹側顳葉區(qū),運動特征存儲在額頂皮層區(qū)。有關實體名詞和行為動詞的腦損傷實驗研究也證明了HSM的合理性,即語義軸存在于ATL,各種范疇特異實體名詞和行為動詞的表征和加工腦區(qū)也不盡相同。
具體詞和抽象詞認知差異的兩種傳統(tǒng)模型,即雙重編碼模型(dual coding model,DCM)和語境可及性模型(context availability model,CAM),對當前神經科學研究具有強大影響力。DCM認為,所有詞的意義都具有模態(tài)特異表征(非語言編碼)和詞匯聯(lián)想(語言編碼)雙重編碼,其中具體詞均等地采用語言和非語言系統(tǒng)編碼,抽象詞多采用語言系統(tǒng)編碼。與DCM相反,CAM認為,所有詞的意義都是非模態(tài)表征,具體概念穩(wěn)定但對語境不敏感,抽象概念不穩(wěn)定且對語境敏感。大多數實驗研究均發(fā)現(xiàn)DCM和CAM對具體詞和抽象詞的表征和加工具有不同程度的解釋力。有關情感詞和數詞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類抽象詞沒有完全脫離具身體驗的物質領域,而是部分地扎根在模態(tài)特異表征系統(tǒng)內。
詞匯屈折變化在語法和語音層面的加工方式是認知神經語言學界爭論已久的重要問題。近期fMRI和ERP研究發(fā)現(xiàn),在言語表達過程中,詞匯屈折變化的語法和語音加工在布洛卡區(qū)存在不同的時空分布模式。然而,某些實驗研究表明名詞和動詞的句法變化在布洛卡區(qū)共用一條詞匯范疇中立性的加工通道。大多數詞匯語音層面屈折變化的神經機制研究支持雙系統(tǒng)加工模式(即運用兩種模式加工,規(guī)則變化形式采用運算加工,不規(guī)則變化形式采用記憶加工),并非不支持經典的單一系統(tǒng)加工模式。
句法的認知神經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句法編碼模型。該模型有兩個獨立層面:功能層面和位置層面。前者負責用動詞詞元檢索論元結構并且將論元投射到語法關系中;后者匯編語法成分,并且將封閉詞插入合適的詞槽內。最新研究顯示,該句法編碼模型具有較強解釋力,同時發(fā)現(xiàn)布洛卡區(qū)在句法編碼中起到重要作用。當前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認為,句子理解的復雜過程涉及左腦神經網絡多種運算操作和加工資源。例如,fMRI研究發(fā)現(xiàn)顳上回前部對詞語通過層級性加工生成短語和句子起到重要作用,顳中回后部主要負責提取詞匯語義和句法特征;ERP研究發(fā)現(xiàn)N400主要體現(xiàn)句義加工,P600反映句法加工以及語義-句法互動加工,早期持續(xù)負向成分顯示工作記憶負荷。
語篇的神經科學研究集中在故(敘)事加工方面。語篇連貫的神經心理研究和fMRI研究數據顯示,不同于單個句子加工機制,與復雜的非語言加工機制部分交疊,涉及左右腦的眶額皮層和外側前額皮層。ERP研究表明,詞語與句內語境一致,與語篇語境不一致時,N400波幅明顯增大,反之則未明顯增大。PET和fMRI研究發(fā)現(xiàn),理解連貫/不連貫語篇要激活不同的腦區(qū),主要涉及前顳葉(合成語義信息)、內側頂葉皮層(建立和更新情景模式)、背內側前額皮層(推理)和顳頂交界處(確定思想來源)。
數字時代,腦科學研究進入了新紀元,認知神經科學取得了新進展。令人矚目的是,自2013年來,歐盟、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先后啟動了新一輪的腦科學研究計劃,將腦科學研究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語言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即認知神經語言學,對腦科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有關語言和腦科學研究的國際期刊,如《大腦和語言》()、《語言、認知和神經科學》()和《神經語言學期刊》(),為本領域研究者所熟知,成為科研成果發(fā)布的平臺。某些著作,如Stemmer和Whitaker(1998)主編的《神經語言學手冊》()和Paradis(2004)的專著《雙語的神經語言學理論》()亦為學者重要參考資料。然而,在認知神經語言學領域,2015年以前尚未出現(xiàn)一本與時俱進的入門書。本書應時而生,填補了此項空白,具有劃時代意義,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本書在進行某一專題論述時,均秉承基礎理論/模型剖析和前沿實驗研究并重的原則。作者廣泛搜集已發(fā)表的文獻資料, 通過嚴謹地梳理論證,把相關理論或假說與其實驗研究整合在一起,向讀者展示了認知神經語言學的研究基礎、動態(tài)和前沿。綜觀全書我們發(fā)現(xiàn)本書第一至四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主要全方位介紹理論基礎兼論最新進展,第五至六部分聚焦詞義/詞法/句法/篇章的神經機制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發(fā)現(xiàn)。此種做法有利于認知神經語言學學科的繼承性發(fā)展,因為前人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往往為后起研究開辟道路。例如,早期學者運用神經心理學和解剖學方法探討語言功能區(qū),如布洛卡區(qū)和韋尼克區(qū),為目前的腦影像方法進一步證明語言功能區(qū)的存在提供了基礎,同時為發(fā)現(xiàn)其他腦功能區(qū)如何各司其職、協(xié)調運作奠定了基礎(De Groot,2011:425)。需要明確的是,本書提到的成果主要是近十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甚至有近五年來,包括2014年,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如情緒詞的研究)??傊緯钱斍笆撞咳骟w現(xiàn)認知神經語言學最新研究的著作,其最大特色是理論基礎與前沿實驗研究并重。
如前所述,本書內容著重探討了當前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的主要議題(如失語癥、言語知覺與表達,詞義理解與表達,和詞法/句法/篇章連貫的理解與表達等),且涵蓋本領域最新研究動態(tài)。這些議題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主要得益于技術和方法的進步。與傳統(tǒng)的病理學和神經心理學方法相比,先進的神經影像學技術和方法為認知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發(fā)展的保障,促成了本領域的深入研究及最新發(fā)現(xiàn)。這些探索語言神經機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主要包括功能性神經成像術(如fMRI和PET),電生理學方法(如EEG/ERP),以及跨顱磁刺激法(rTMS)等。本書在探討這些議題時,綜合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如病理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科學、神經影像學等學科的方法與技術)進行系統(tǒng)地闡釋,成為其另一大特色。作者指出,布洛卡失語癥的研究不僅僅采用經典的神經生理學、解剖學和病理學研究的方法,而且目前已經運用神經成像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言語知覺和表達、詞義、詞法、句法和篇章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也顯示,神經心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等學科的方法流行于各議題的研究。例如,本書作者在闡述名動分離的實驗研究時,就整合了神經生理學研究以及SD患者以及健康腦的fMRI和rTMS研究,來闡釋名詞和動詞是否存在不同的語義表征和加工腦區(qū)。作者認為,各種方法都存在優(yōu)缺點,因此,多種技術和方法的整合研究可以揚長避短,有望進一步揭秘語言的認知神經機制,有助于臨床診治某些影響語言理解和表達的神經病癥。
本書均采用統(tǒng)一結構,進行梳理與論證。首先,除第一部分之外,本書第二至六部分的各章,均首先剖析(多個)經典理論或者新的理論模型,然后對其與當前實驗研究成果之間的關系作出評價,結構清晰,易于把握;其次,每章附有小結,每部分附有要點以及最新研究的推薦讀物,以此啟迪思維與創(chuàng)新研究。再次,本書在每個章節(jié)的論述充分,如在探討學界運用fMRI、ERP和(或)rTMS等實驗技術對重要理論模型進行驗證時,本書對主要細節(jié)(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意義)處理恰當,對有爭議的論點多保持中立態(tài)度,同時不吝對其提出挑戰(zhàn)和展望,激發(fā)深思;最后,本書圖文并茂,有大量來自神經成像的彩色腦地形圖和數據圖表;有關語言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術語以及重要原理在書中均有詳細解釋,視頻資料均提供網址。這為本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和必要知識。
雖然本書涵蓋了本領域的主要議題,但是個別議題未能涉及。正如本書作者在前言指出當前語言神經研究的主要議題及其新發(fā)現(xiàn)均可在本書中窺探到,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未能涉及主流議題之外的重要研究,諸如語言發(fā)展與康復研究、雙語研究、形象化語言研究、會話研究以及語伴手勢(co-speech gesture)研究等。本書主要論述印歐語系的認知神經學研究及其發(fā)現(xiàn),未能提供其他語言(如漢語)的研究成果。就雙語的認知研究而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De Groot(2011)和Paradis(2004),對漢語來說可以參閱Kao,Leong 和 Gao(2002)。然而,瑕不掩瑜,正如國際知名的美國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實驗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兼科普作家Steven Pinker教授所言,本書“全面清晰、合理及時地介紹了引人入勝的語言神經基礎研究”,是一本系統(tǒng)探討語言認知神經機制的杰作,體現(xiàn)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值得認知神經語言學學者研讀,尤其是可以為初涉本領域的研究者學習與參考。
[1] De Groot, A. 2011.[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 Kao, H., C. Leong & D. Gao. 2002.[C].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3] Paradis, M. 2004.[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Stemmer, B. & H. Whitaker. 1998.[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17-01-09;
2018-08-15
侯林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語料庫翻譯學、認知神經翻譯學 朗玥,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語料庫翻譯學、認知神經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