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棵石 圖/網(wǎng)絡(luò)
板塊郵箱:leiyanmaomao@126.com
西安西倉有個檔子,花鳥魚蟲、貓貓狗狗、古玩字畫應(yīng)有盡有,這是這個城市人所共知的。此地在城西廟后街的西倉,一個狹長又曲里拐彎的地方。據(jù)說從清朝年間就有了,巷子前面是城隍廟,這地兒就是犄角旮旯。檔子不是每天都開的,逢周四、周日,有固定日子。早年的檔子屬于黑市,而且只有早市。天還麻麻亮就開市了,人頭攢動,很像北京的大柵欄、潘家園的古舊市場。
過去,生活都不富裕,家中不急用的物件,等著用錢,情急之下就拿出來變賣。也有上門去收的販子,積攢下來,就拿到檔子上倒手賣了,弄點過日子的花銷。
也有人販點花鳥魚蟲、瓷器舊字畫,當(dāng)然還有偷來的,趕緊上這兒來銷贓,價格極低。因為夜晚作的案,天不亮就來了,過去也叫鬼市。喜歡文物的主也就來撿漏,說不定淘來了珍稀物件,那就算是發(fā)了。但多數(shù)是假冒品,做了舊的。真東西極少,眼不亮的,淘了贗品,自受吧,說出來丟人。
我小時候經(jīng)常去逛,在擁擠的攤點尋找娃們的耍貨,不過是洋片彈球彈弓之類。大一點了,我就去城河撈魚蟲,曬干了也來檔子上賣。有了錢,就買幾條一直記掛的熱帶魚。五顏六色的魚,孩子都喜歡。開始是養(yǎng)在罐頭瓶里,寶貝似的,不幾天就翻白肚了。罐頭瓶太小,缺氧,魚不能自由暢游。以后用玻璃粘了一四方魚缸,我從城河撈了水草,弄了珊瑚石,鋪墊在水底,那時不知道調(diào)節(jié)溫度,不久魚還是死了。
再以后養(yǎng)起了鴿子,買一對叫點子的鴿子,還有一對白信鴿。腿上有環(huán)的。后來知道是假的,被人坑了。每周都來檔子買鴿糧,鴿子吃草籽,一口袋幾毛錢。
最熱鬧的是鳥市,各種鳥叫聲,悅耳動聽。我沒有養(yǎng)過鳥兒,怕麻煩,每天都得遛鳥。小孩子提個鳥籠子,好像很不像話吧。但我一直想有個鳥籠子。以后自己動手用冰棍棒做的,精致玲瓏,夏天養(yǎng)了一個蟈蟈。
檔子上有各種手藝人,捏糖人的,扎風(fēng)車,做毽子,糊風(fēng)箏的,五花八門。還有小吃攤,麻醬涼皮、鹵汁涼粉、豆沙糕,肚子餓了就來一碗。
真是美好的童年!
現(xiàn)如今,除過花鳥魚蟲,還有古舊家什、老畫報、舊照片、紀(jì)念章,也都有了行市。據(jù)說有導(dǎo)演拍影視,古老的物件無法原模原樣制作,美工就來檔子上淘一淘,興許會找到的。懷舊的人也多了,看見自己小時候的耍貨,極是懷念,按捺不住就買了。還有各種紀(jì)念品,也有人收藏。
檔子上,老大媽納的鞋底,繡的繡品,腌的酸菜,也有拿來賣的。早年,還有姑娘家針織的小擺件,還有紅茶菌、神仙水。
特別是星期天,檔子非常熱鬧,因為地方狹小,人潮涌動,如同逛廟會一樣。春天來了,花草盆栽,琳瑯滿目。這些花草不是多名貴的,但都適合家庭栽種。還有人是來買土的。如今住樓房都是水泥地,想要點黃土也得來這里買。種花講究肥料,外行人就得來請教,什么樣的花草,需要什么樣的土質(zhì)、肥料,都可以找到內(nèi)行人咨詢。
還有養(yǎng)鳥的,買一只鸚鵡,還是八哥、百靈,都要聽行家指教。玩熱帶魚的,很有門道,得有電熱棒,溫度計測水溫,魚蟲更是講究,撒多少魚食,都是有科技含量的。
愛好者互相切磋,一來二去就成了朋友。養(yǎng)鳥的,會一塊相約去哪遛鳥;種花的,捎帶著一塊去哪喝茶喝酒。檔子也是交友聊天的地方。
這里的攤販,見買主立在攤子前,馬上笑臉相迎,像熟人似的。有些就是老買主,噓寒問暖,也不買啥,就是來拉呱的,喝口水,吸支煙,揚長而去。賣家也不氣惱,下次見了,還是一團(tuán)和氣。
不過在古玩字畫攤子,主家架子拿得住,不動聲色。
古玩這行撿漏的事,如今幾乎沒有了。要買也是買個喜歡。瓷器品,一個花瓶,說是康熙乾隆年間的,這個窯那個窯的,全是瞎蒙。一塊普通的石頭,磨磨礪礪,給你敢說是羊脂玉。普通硯臺就欺你說是端硯。還有名人字畫,仿冒得惟妙惟肖,還拿出和作者合影。其實都是假的。
多數(shù)來買瓷器的,也都知曉真?zhèn)?,砍砍價,弄一對景泰藍(lán),回去擺在客廳的案桌上,再插幾根孔雀翎子,平添了中國傳統(tǒng)元素。字畫也得有,名家咱又不熟悉,就在這里弄一幅山水畫,裱好裝框,一樣有文化氣氛。
多少年下來,西倉檔子已是西安人的集體記憶。許多人從童年到老了,都是這里的游客。如果哪天沒了,可讓西安人咋活呀!
西倉檔子,已成為西安一老景,許多人閑來逛逛,不一定要買東西。不過來這兒的,總能尋摸點好玩意兒,或者買一盆菊花,或給兒孫弄幾條金魚,也有領(lǐng)回一對小白兔、小貓咪、烏龜什么的。
我現(xiàn)在去逛,基本不買東西,就是想去感受一下老物事滄桑,嗅嗅那過去時光的氣息,追尋那行將消失的美好記憶。
人生就是這樣,檔子就像和過去的一份牽掛,回想起來,感懷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