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寧,王俊波,賈本讓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種特殊類型,表現為椎管內病變壓迫周圍脊髓,引發(fā)的脊髓、脊神經根極其供血的壓迫癥狀,若病情持續(xù)進展,則可出現脊髓水腫、變性、壞死等病理變化,甚至引起受壓平面以下的肢體運動、感覺、肌肉及皮膚營養(yǎng)障礙等,對患者影響極大[1]。目前,臨床治療本病主要采用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不僅能有效解除脊髓壓迫癥狀,還能有效恢復頸椎生理功能,但選擇單開門還是雙開門效果更佳是臨床探討的一大熱點問題。本研究分析頸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現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骨科治療的80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34~62歲,平均年齡(45.3±6.5)歲,病程3-18個月;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34~62歲,平均年齡(45.3±6.5)歲,病程5-22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脊髓型頸椎病診斷標準,經X線或CT檢查確診,可見C3-C7椎管退變明顯,受損平面在3~4個節(jié)段,病理反射陽性,四肢肌張力增高,四肢無力,走路不穩(wěn),或伴大小便功能障礙;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頸椎受損部位及程度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頸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型術,取頸后正中切口,完全顯露棘突和椎板,將癥狀較輕一側作為鉸鏈側,在此側關節(jié)突內緣椎板上鉆出一條溝槽,磨穿外板,保留內板,磨薄對面開門側椎板,咬斷開門節(jié)段的椎板,松解椎板與硬膜之間的纖維組織,將椎板由開門側向門軸側掀起45°~60°,使椎管擴大,將椎板用絲線懸吊在門軸側關節(jié)囊上,置入脂肪組織,完成手術。觀察組采用頸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型術,取頸后正中切口,完全顯露棘突和椎板,切除C3-C7棘突,咬透椎板,保留根部1 cm,修剪打磨切除部分邊緣,將椎板向兩側掀開,分別于兩側椎板做“V”形縱形槽溝,徹底減壓,修剪咬除的棘突骨,植于C3-C7骨槽內,結束手術[2]。
根據JOA評分評價頸椎功能,并計算Hirabayashi改善率,輕度頸脊髓損害為13-16分,中度頸脊髓損害為8~12分,重度頸脊髓損害為7分以下[3];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觀察有無感染、血腫、腦脊液測漏、麻痹、軸性癥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及改善率比較,見表1。觀察組術后JOA評分及JOA評分改善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及改善率比較(x±s)
(2)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見表2。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n(%),±s]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n(%),±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n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402.38±0.56*238.6±37.2*3(7.50)*對照組403.54±1.01277.9±26.87(17.5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JOA評分及改善率相當,但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了頸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確切,優(yōu)勢明顯,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 王曉雁,李 祥,張世華,等.頸椎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加羥基磷灰石植骨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