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鑫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70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通過人工智能生產出的產品以一種類似于人類智能的方式做出反應,對人的意識,語言,思維信息進行模擬,而為一定的行為。由于人工智能產品可以做出和人類一樣的行為,那么是否需要賦予人工智能產品和人一樣的法律地位,當其行為侵害別人權利,造成一定后果,其是否也需要負擔民事,刑事責任;如果需要,又由誰來承擔,如何承擔。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與研究,的確給法學研究者們帶來了難題。
自人工智能產品出現(xiàn)以來,許多學者討論過目前這種技術程度的人工智能產品,例如可以新聞寫作,打掃家務的智能機器人是否符合民法上對于自然人的定義。學界多數(shù)學者認為,就目前這種初級階段的人工智能產品還不符合民法上自然人的定義,因其還不具有人的情感特征和獨立的認識,判斷能力,其行為仍是根據(jù)設計者的編程做出的,所以,現(xiàn)階段以物來看待比較合理。既然當作物來看待,在因產品缺陷導致人身,財產受到損害時,就可依據(jù)《產品質量法》第43條向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賠償??紤]到后續(xù)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智能機器人,可以與人溝通,有自己的思維,并憑借自身判斷為一定的行為,那這種程度的智能機器人是否要給予其法律上自然人的地位?如果承認在法律層面上這種高級階段的智能機器人有自然人的地位,那其與人類就是平等主體,它又有哪些權利可以得到保障,當其侵害別人權利時,用什么財產來賠償受害人,當自己是受害人時,又可以得到怎樣的賠償,這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當人工智能產品的行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后果時,其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有學者認為根據(jù)人工智能產品是否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可將其分為弱人工智能產品以及強人工智能產品。弱人工智能產品因不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其僅作為犯罪工具為人類使用,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強人工智能產品因具有一定的能力,對其犯罪行為應承擔刑事責任。筆者完全贊同上述觀點,但針對強人工智能產品采取刪除數(shù)據(jù),永久銷毀等刑罰,筆者認為這樣做并不能達到懲罰的目的,且成本較高。首先,數(shù)據(jù)可由產品的設計者通過隱秘的方式進行備份,執(zhí)法者也可能并未察覺;其次,制造一臺強人工智能產品,其成本較高,若將其永久銷毀,代價很大。
對于法律行業(yè),人工智能產品主要為法律機器人和法律人工智能系統(tǒng)。通過人工智能加以大數(shù)據(jù)的支撐,極大地提高了法律行業(yè)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可以為律師,法官提供快捷準確的法律檢索;自動審閱文件,篩選出證據(jù)材料;提供在線法律咨詢;生成裁判文書等。人工智能作為一項輔助技術,正在高效的服務于法律工作者。
正是由于法律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高效率,有關研究機構認為,法律助理和初級律師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高達94%。雖然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將導致部分法律從業(yè)人員的淘汰,但筆者認為,這將大大提升了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整體業(yè)務水平。由于基礎工作被人工智能代替,為進入法律行業(yè)工作,相關人員定會提高自身的實務能力,尋求更多的機會。此外,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這需要人類通過修改法律順應其發(fā)展,并依據(jù)新的法律作出判決,再將其輸入到智能產品中,因此人工智能產品里面的數(shù)據(jù)會有滯后性。在法律新舊過渡階段,筆者認為仍需要法律助理做一些基礎工作。
通過應用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進入到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中,它對法學研究以及法律實務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既為法律工作者提供了便利,同時又給立法者提出了難題。在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當一個被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智能機器人越來越具有人的特征,人的思維,人的情感,在法律層面上,人類將如何對其進行定位,是否可以通過法律來管理這些人工智能產品,又如何管理得當,這都是在面對越來越高端的人工智能產品時所面臨的問題。此外,若在法律上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和人類平等的地位,人類內心是否可以消除心里的隔閡,并且接受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向人類行使自己擁有的權利,這些問題都將被研究。在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突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與成功在令人歡欣鼓舞的同時,又讓人陷入恐慌和沉思之中。透過小說,筆者相信,新生的事物如同一張白紙,經過周圍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形成最終的性格,只要人工智能產品的設計者對自己的設計負責,編制正確的程序,輸入正確的數(shù)據(jù),定期檢驗修復,人類是可以和人工智能產品和諧共處的,法律研究人員在處理與人工智能產品相關的法律問題時也不會十分棘手。
[ 參 考 文 獻 ]
[1]劉憲權.人工智能時代的“內憂”“外患”與刑事責任[J].東方法學,2018.1.
[2]曹建峰.“人工智能+法律”十大趨勢[J].機器人產業(yè),2017.5.
[3]黨家玉.人工智能的倫理與法律風險問題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