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帥 魏 博 張德潤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死刑復奏制度從萌芽到成熟經過漫長的歲月,由多個王朝的統(tǒng)治者不斷的探索和完善才成為延續(xù)至今的法律文化瑰寶。秦漢時期,對于死刑的奏報制度沿無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郡守即有權決定判處死刑而無須奏報。至三國時期,這一權力的行使開始受到限制。到北魏時期,法律明確規(guī)定“當死者,部案奏聞。帝親臨問,無異辭怨言乃絕之。諸州國之大辟,皆先獻報乃施行?!雹購拇说胤降乃佬虥Q定權收歸中央,奏報制度正式確立。自北魏則形成明確的法律制度,死刑復核制度從此正式確立。
死刑復核制度在隋唐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舊唐書·刑法志》:“凡決死刑,雖令即殺,仍三覆奏。宜二日中五覆奏”。唐律對奏報作了更加詳細而嚴格的規(guī)定:凡各地方的死刑判決作出后,必須三次奏報皇帝批準,待批準的詔令下達三日后方可執(zhí)行。對京師判決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嚴格,須經過“五復奏”。此外,隋唐朝對死刑復奏機構有專門的規(guī)定,即唐律規(guī)定對死刑進行復奏的主要機關為刑部。這些制度反映了唐代統(tǒng)治者對待死刑執(zhí)行的慎重態(tài)度。
宋元明清各朝基本沿襲了死刑復奏制度,但是一定程度上有所變動,比較明顯的是明朝出現了會官審錄制度,即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機構官吏審理大案重囚,死罪及冤案奏聞皇帝的制度。清朝的朝審、秋審是兩種典型的死刑復奏制度。朝審負責京城死刑案件的復核,秋審是清明最著名的會審形式,負責地方監(jiān)候案件的復核,皇帝最后裁決。秋審時皇帝也會親臨,因此秋審在清朝被認為是“一朝之大典”。清朝的秋審和朝審制度是凝結中華歷朝的法治精華而建立起來的,因些是最能反映皇權色彩的死刑復奏制度。
死刑復奏制度體現儒家“仁政”思想,具有積極進步性。封建統(tǒng)治者為維護階級統(tǒng)治,鞏固政權,一面采用嚴刑峻法來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一面通過懷柔手段安撫民心。死刑是古今刑罰中剝奪人生命的一種最重懲罰。各王朝對死刑的行刑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極為兇殘,如商朝的死刑有醢、脯,秦朝的死刑有具五刑,宋朝的凌遲等。在古代冤假錯案時有發(fā)生,唐太宗“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昔世充殺鄭廷,既而悔之,追止不及”。②統(tǒng)治者在以血腥刑罰為主封建社會,死刑復奏制度的建立即體現了統(tǒng)治者恤民的思想。自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統(tǒng)治者在“明德慎罰”思想的基礎上,主張用刑寬緩,強調道德的輔助作用。對于死刑的適用要遵循少殺慎殺的原則。即避免造成濫殺無辜,又起到鞏固封建政權,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
中國古代死刑復奏制度生長在封建帝制時代,并未真正體現公平正義性。
第一,中國古代并沒有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死刑復奏法律制度。各朝代對死刑復奏制度的規(guī)定比較含糊,對上奏的程序、上奏的日期、上奏的對象及懲罰制度等都沒有象現在程序法規(guī)定的那么詳細。因此很多死刑案件未得到及時的奏報,罪犯冤死獄中時有發(fā)生。
第二,古代社會的法治是人治之下的“法治”,即便案件及時奏報到中央,但主要還要依皇帝個人好惡而非依靠法律來做最終判決。所以一些冤假錯案并沒有得到沉冤昭雪。
第三,法律面前沒有人人平等?!笆異骸敝贫仁菄乐匚:鲗V谓y(tǒng)治及社會倫理道德的十種重大犯罪,犯十惡者,斬立決。十惡之罪不適用死刑復奏制度。因此中國古代的死刑復奏制度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公平正義,實質上它借恤刑的幌子是為封建君主維護階級統(tǒng)治服務的。
在1950年政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鎮(zhèn)壓革命活動的指示中規(guī)定了現代死刑復核制度的雛形。現代死刑復核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刑事訴訟法律程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guī)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由三名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復核。
現代死刑復核制度是對古代死刑復奏制度的延續(xù),是對古代法律文化的繼承。首先,“明德慎罰”仍是現代死刑復核制度的主要立法思想。社會主義中國法治建設不斷完善,人權保護早已成為憲法的主要內容之一,死刑復核程序就是要求司法機關對待死刑案件要慎重,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率,切實保障公民的生命權,保證人權得以實現。其次,經過對古代三復奏、五復奏及朝審、秋審等規(guī)定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和發(fā)展,當今死刑復核制度在立法技術上已臻于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對死刑復核的對象、復核程序,復核機關,復核合議庭、復核責任等都有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死刑復核拋棄“人治”障礙,嚴格依照法律實施,真正實現法治的公平、正義、效率等價值。
[ 注 釋 ]
①魏書·刑罰志.
②舊唐書·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