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區(qū)新聞中心
隨著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網絡技術時代到來,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也深刻改變著輿論引導格局,網絡輿論領導權和話語權,就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爭奪的焦點。網絡輿論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范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p>
話語(Discourse)是言語交際中運用語言成分構建而成的具有傳遞信息效用的言語作品。話語權作為一個傳播學概念,是指人們所享有的以話語為載體,對某一現象或問題發(fā)表自己見解、主張的權利,話語權具有強制性和排他性的影響力。研究表明,在網絡輿論場中,網絡輿論領導權話語權的聲音分別來自黨和政府權威信息發(fā)布、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網絡大V意見領袖和廣大網民四個方面。因此,我們必須快人一拍搶先一步,主動出擊,去占領網絡輿論這一陣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色的話語體系,絕不在網絡空間失語、失勢、失控,確保黨和國家牢牢掌握網絡輿論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節(jié)奏按天計算,今天的新聞事件明天見報,甚至過幾天才能見報,且傳播的權力或者話語主導權被媒體機構所壟斷,人們獲取資訊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判斷,很大程度上源于媒體的塑造。
新媒體時代,出現手機網民,信息傳播的速度是以秒計算,人手一部手機,一個人就擁有了一個自媒體(We Media)或稱為“公民媒體”。據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已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梢姡袊?.88億手機網民,是全世界最大的輿論場,網民數量最多,而且老百姓參政議政的熱情很高。每個網民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自媒體,來針砭時弊、監(jiān)督政府、品評政府的公共管理,形成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輿論引導新格局”。在新格局下,出現了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給新媒體時代掌握網絡輿論領導權話語權帶來了危機,這絕非危言聳聽,必須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對于諸如中國道路、國家政策,以及抗日戰(zhàn)爭史、中國革命史、領袖毛澤東、私有制與階級、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等問題的網絡爭論從未停止。
面對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主體多元化、輿論引導內容碎片化、輿論引導載體豐富化、輿論引導模式交互化、輿論引導渠道立體化,掌握網絡輿論領導權和話語權,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
(一)始終堅持黨管媒體。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移動新聞客戶端以及各級黨政部門、媒體單位主辦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賬號都是網絡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網絡“喉舌”,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網宗旨,必須旗幟鮮明地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落實“政治家辦網”的首要要求和根本標準;網絡新聞媒體服務億萬大眾網民,以人民為中心是堅持“為人民辦網,辦黨和人民滿意的網”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準確反映黨的主張和人民心聲,讓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
(二)實現“兩個輿論場”議題融合。主要表現在政府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上,公共危機事件具有時間的突然性、后果的不確定性、威脅的嚴重性和處置的緊迫性等特點。當前,我國正處于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的多發(fā)期,能否正確應對和及時處置各類公共危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過去,我們總認為負面信息傳播會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果。因此,政府在應對和處置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時,采取“拖、瞞、躲、捂、推、刪”措施,使權威信息滯后,網絡謠言乘虛而入。因此,“主流媒體輿論場”要打造屬于自己的“民間輿論場”,并且要主動擁抱“民間輿論場”。各級政府部門、傳統媒體、國家電視臺等等,將“民間輿論場”的焦點議題設置為“主流輿論場”中的議題,在黨報、國家電視臺等媒體上進行深入探討和傳播,人民群眾(網民)所關心的具體問題,在官方媒體中得以回應、解釋和回答,可以實現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網絡問政督政、民生問計于民的三重效果。
(三)公開有效引導網絡輿論。面對網絡輿論的不良信息,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專家學者的精辟分析,成為引導網絡輿論的“定海神針”。2017年7月22日12∶05分,“@昆明發(fā)布值班員通過私信接到網民”“@我是Eugene”反映情況:因暴雨天氣導致其所在的村莊因發(fā)生洪澇危險,部分房屋被淹,山體存在滑坡危險,請求政府關注。昆明市政務服務“微平臺”矩陣“@昆明發(fā)布”立即通過私信了解村莊具體位置,并通過網民提供的現場照片了解險情情況,判定情況緊急。隨即第一時間聯絡該村屬地官微“@昆明五華”發(fā)布,通報險情情況并要求開展緊急救援。該案例獲全國2017年第三季度政務微博“十佳快速響應”案例。再如2017年5月21日,一則“中國留學生美國畢業(yè)演講”的視頻刷爆網絡,演講中一位女留學生“(美國)這里的空氣是甜的”“在家鄉(xiāng)不戴口罩可能生病”等“雷語”引起眾多網友的議論,由于該女留學生的故鄉(xiāng)為昆明,導致網絡輿論的焦點很快轉向昆明,并引發(fā)了網民對昆明空氣質量的質疑。面對輿情洶涌,“@昆明發(fā)布”并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以輕松、詼諧的語氣輕“懟”網友:“這個鍋我們不背”,并與矩陣成員“@昆明氣象”“@昆明市環(huán)保局”聯動,用數據說話,向網友展示了昆明良好的空氣質量,同時“借勢”對昆明青山綠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旅游資源進行了一次成功推介,“@昆明發(fā)布”始終堅持“有事實、有速度、有溫度”原則,第一時間發(fā)聲,公布事實真相,在消除網絡謠言的同時,用親和、接地氣、更易于被網民接受的方式,獲得網民上萬次點贊。
(四)積極打造融媒體產品。網絡輿論引導要主動適應移動化、分眾化、差異化、互動化傳播趨勢,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在文體風格、編排方式和傳播渠道上不斷推陳出新,用圖文、音頻、視頻、動漫、H5、VR等形式,創(chuàng)作出更多生動形象、深入人心的融媒體產品,這些產品可以來自傳統媒體陣營,也可以來自網絡新興媒體陣營,只要能夠正確表達國家話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就能夠切實增強網上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永葆青春活力。
(五)強化網絡執(zhí)法。網絡空間絕非法外之地,面對一些錯誤言論、虛假信息、敵對言行、利用互聯網進行非法經濟活動、敗壞社會風氣等等一系列亂象,我們絕不能任其放任自流,必須旗幟鮮明敢于“亮劍”。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法規(guī),使具有媒體屬性和對公眾發(fā)布信息的賬號及平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今年10月,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依規(guī)全網處置“唐納德說”“野史秘聞”“深夜視頻”等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11月,一網名為“云南二爺”男子在昆明海埂大壩抓住覓食海鷗拍視頻上傳網絡播出后,其行為引發(fā)網友憤怒,昆明市森林公安局依法對其處罰。通過多部門聯動、多渠道執(zhí)法,共同維護網絡傳播秩序,充分證明:網絡空間絕非法外之地,網民必須謹言慎行。
(六)打造生態(tài)良好的網絡空間。無論是傳統媒體的輿情,還是新媒體的網絡輿情,我們都應該高度重視。尤其是網絡輿情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真假難辨、容易翻轉的特點,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及時研判,精準施策,及時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巧于發(fā)聲。廣大網民是網絡的主人,良好的網上輿論生態(tài)要靠其共同參與和維護。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必須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引導網民成為主流輿論的建造者、參與者,要善于用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發(fā)現平凡生活中的亮點,點燃網民激情,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新理念,用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yǎng)人心、滋養(yǎng)社會,放大社交網絡中的“美麗網事”“最美人物”“最美精神”,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營造風清氣正、向善向上、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提升網絡社會的活力與正能量,最終實現“鞏固紅色地帶,打壓黑色地帶,轉化灰色地帶”的目標。
(七)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善于運用網絡了解社情民意、開展工作,是新時代做好群眾路線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指出:“要建設網絡良好生態(tài),發(fā)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笨梢?,網絡已經成為我們黨重要的執(zhí)政資源,對待網民批評,我們要通過理性、平等的對話,引導網絡表達,構建和諧網絡關系,在網絡空間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要求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不斷提高走網絡群眾路線的本領。
(八)建設一支過硬的網絡輿論隊伍。無論傳播方式怎樣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立場不能變。網絡陣地靠人占領、靠人管理、靠人使用,牢牢占領網絡輿論這一陣地,關鍵是強健隊伍。各級政府的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賬號、網絡大V意見領袖、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網評員、網絡志愿者等等,必須是政治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并以“公開”身份進行輿論引導、疏導網絡宣傳的從業(yè)人員,唯有如此,方能掌握網絡輿論領導權和話語權,方能使互聯網絡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