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良波
休息天,妻子從超市買回一塊臘肉,讓我做著吃。我將臘肉做好后端上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起來,我總覺得吃起來一點不香,沒有兒時吃的臘肉香,讓我不禁回想起兒時吃的臘肉來。
我出生在60年代,那時,正是團場生活物資缺乏的時代。團場平時很少能買到肉,只有逢年過節(jié),連隊才會屠宰給每家每戶分點肉過節(jié)。職工回鄉(xiāng)探親時,大包小包帶回來的東西,大多是臘肉。那時交通不發(fā)達,通往內(nèi)地的列車大多是慢車,在路上要走10多天,如果遇上自然災害,鐵路被洪水沖斷了,在路上耽擱的時間更長,回到家,打開包時,臘肉因在包里捂的時間太長都開始流油了,做起吃味道也變了,難咽下肚仍舍不得扔掉。連隊過春節(jié)時,屠宰的豬多,各家各戶分到手的肉比平時多,家庭主婦們?yōu)樽屓獬缘臅r間長點,除留下部分過春節(jié)時吃,其余的全部腌制起來,想吃時割上一小塊煮上全家人嘗嘗,算是打了頓牙祭。我母親是五七工,工作不忙,她見全家人平時吃不上肉,她想自己養(yǎng)豬。養(yǎng)豬需要飼料,她便將家門前的幾分空地開墾出來,又澆水洗鹽,等地干后,她把地挖出來,種上甜菜和葫蘆瓜。在三月份時,從連隊豬場購買回豬仔來喂養(yǎng)。等地里長出苦苦菜時,她每天到地里將苦苦菜割回來砍碎喂豬。連隊種植的莊稼收獲后,母親又會去撿拾些,粉碎后喂豬。豬喂到臘月時,已經(jīng)長到有100多公斤了,母親就找人把豬屠宰了,分割成大小不同的肉塊,她戴起袖套在一塊塊還有余溫的豬肉上抹上一層鹽,兌上一些花椒末、小茴香、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撒均勻后,在盆子上面蓋上蓋子蓋住。大約六七天過后,鹽味和作料都浸入到肉里面了,母親就揭開蓋子,用稻草繩子把肉一塊塊串起來,風干水分,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稻殼、鋸末、葵花殼等點燃,把肉掛在搭好的木架子上,用煙火慢慢地熏。熏肉放在家里的院子里,有時晚上還會起來好幾次去看看,怕別人把肉偷走。經(jīng)過兩天多時間不斷地熏烤,漸漸變得干癟的肉吸盡了草木精華,柴草的香味鉆進了肉里,甚至骨頭縫隙里。母親將這種肉叫做“柴禾臘肉”。經(jīng)過熏制后的肉,保存的時間越長,香味越濃郁,色澤越鮮艷,味道更可口。每年都要喂一頭豬,從不給豬喂食有添加劑的飼料和催長激素,大多是自己種植的甜菜、葫蘆瓜和苦苦菜,所以,母親熏制的臘肉是絕對放心肉。如今,飼養(yǎng)的豬大都喂有添加劑的飼料,豬長得慢時,給豬打催長激素,本來要養(yǎng)近一年的豬,只需養(yǎng)幾個月就可出欄屠宰了,做出的臘肉也沒有過去的那種純正的香味了,吃起來也沒有過去的臘肉好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