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魏凱峰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南京 210023)
葉天士醫(yī)案中多次使用了“劫胃水法”,這種獨特的方法在其他醫(yī)家之論中暫未見到,是葉天士脾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惜先賢對其闡發(fā)較少,故不揣冒昧略陳管見。
“胃水”是指脾、胃、腸的寒濕、水飲之邪。“劫”字是葉氏描述某種剛燥藥物對陰液的耗損作用時常用的表達方式?!敖傥杆ā钡谋举|(zhì)是使用剛燥藥物,以迅雷風烈之勢溫暖脾陽,劫奪盤踞脾胃腸的寒濕、水飲之邪,以治療脾陽損傷所致的種種病證。
“劫胃水”有多種表述,如葉天士現(xiàn)存醫(yī)案中的“劫腸胃之濕”或“劫胃水濕”等說法。分析現(xiàn)存明文表示使用了劫胃水法的葉案我們可以得知,此法主要治療脾陽下陷所致諸種疾病,其共同病機是寒濕之邪損傷脾陽而出現(xiàn)的諸種癥狀,如下血、腹瀉、肛門墜痛都是其主要癥狀。
有幾則葉案明文提到劫胃水法的來歷:“產(chǎn)后,宗王損庵劫胃水法,用理中湯。[1]805”“腸血腹脹便溏……考古人如羅謙甫、王損庵輩,用劫胃水法可效”[1]499,說明葉天士所用之劫胃水法亦有所師法。羅天益(1220~1290)字謙甫,元代醫(yī)家,師從李東垣、竇漢卿,著有《衛(wèi)生寶鑒》等。王損庵(約1552-1638年)即王肯堂,號損庵,明代醫(yī)家,著有《證治準繩》等。然而在羅天益與王肯堂的著作中,尚未找到“劫胃水”的確切提法。故而筆者以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斷定,“劫胃水法”是由葉天士在前賢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與治療方法。
葉天士應用此法主要治療下血證。在其醫(yī)案中明確提到用劫胃水法。如在《葉天士醫(yī)學全書》“某陽虛”案,葉天士說“從謙甫先生法”治療腸血[1]185,“張官宰街”案治療陽氣陷、血下注[1]744,“產(chǎn)后宗王損庵”案[1]805、“俞陽虛”案治療腸紅洞瀉[1]185,“脈沉而遲”案治腸血[1]502。其他如“王六二”案,用此法治療肛墜痛[1]135其治療范圍較廣。
“劫胃水”有多種表述,如王六二案中的“劫腸胃之濕”,或張官宰弄案中之“劫胃水濕”等??梢哉f劫胃水之“水”,即水濕,其性屬寒,易傷脾陽。
《中醫(yī)內(nèi)科學》提出,當各種原因引起脈絡損傷或血液發(fā)生病變,就會導致出血而成為血證[2]619。傳統(tǒng)觀念中,出血癥狀多因于熱,先賢論之甚詳。如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中說:“血溢者上出也。心養(yǎng)于血,故熱甚則血有余而妄行。[3]18-19”“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3]19”《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謂:“火盛則逼血妄行”“血動之要惟火惟氣耳”[4]342,但寒證亦可導致出血。唐容川在《血證論》中強調(diào):“血癥宜涼者多,非謂血癥全不用熱藥也。[5]19”“寒證者,陽不攝陰,陰血因而走溢”[5]22,皆言及寒邪可以導致血證。然而見血證則投涼藥這種錯誤的做法,即使在醫(yī)學昌明的今天也是常見現(xiàn)象。這是因為寒濕血證在臨床中并不多見,而前賢論之亦不夠詳細的緣故。
寒濕下血證,正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論述的,是因為“濕久傷陽”、陽不攝陰所致。脾者血之統(tǒng)也,寒濕傷陽造成脾不統(tǒng)血,有可能導致人體下部出血或下血或痔血或婦女崩漏。葉天士認為,“濕郁腸血,血注不已。[1]499”《中醫(yī)基礎理論》中明確提出:“脾氣有升舉的特性,并與肌肉有密切關系,所以習慣上把下部和肌肉或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稱為脾不統(tǒng)血,寓涵血隨氣陷而下逸出血的病機在內(nèi)。[6]114”另外,像肌衄、再生障礙性貧血、尿血等也有因為脾陽虛弱而造成[7]。且濕性重濁下趨,寒濕共同為患,則其所致之血證亦有下趨之勢,故下血、尿血、崩漏等癥狀更為多見。治療方面,血證從胃論治前賢亦已論及?!夺t(yī)學入門·血》:“精氣血皆生于谷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8]146,強調(diào)了胃與下血的重要關系。脾胃虛寒所致之便血亦有用黃土湯者[9]232,然而黃土湯中有生地、阿膠、黃芩,或為陰柔之品,或為苦寒之藥,并不適合濕郁腸胃的寒濕下血證。
寒濕之邪致病或水飲影響中焦脾胃皆應對治寒濕,所用之方法則為暖脾陽以治寒濕。《眉壽堂方案選存·女科》長齋有年案:“議以仲景理中湯,血脫有益氣之治。[1]798”可見以理中湯治血證之手法原是師從張仲景?!杜R證指南醫(yī)案·腫脹》:“見血休治血,當以病因傳變推求”[1]81正乃此意。理中湯的“血脫有益氣之治”,乃是應用理中湯溫脾陽的功效,待脾的功能恢復而達到益氣之效果,后世用此方法治療月經(jīng)量多等癥狀療效頗佳[12]513。
只要是寒濕導致脾陽下陷所造成的病證,皆可用劫胃水法。如葉案中,有因寒濕導致肛門墜痛者,亦明文提出應用此法?!秱摗返?96條:“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10]106”所言正是病人因胃虛有寒、停飲,故而出現(xiàn)喜唾的癥狀。另如386條:“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10]104,乃是用治霍亂之法。吳鞠通對葉天士治療痔血的醫(yī)案進行整理,從《臨證指南醫(yī)案·濕》張五四案[1]136中,提取出“術附姜苓湯”,治療“濕久傷陽,痿弱不振,肢體麻痹,痔瘡下血”[11]154,可見劫胃水法對應病證范圍是較為廣泛的。
劫胃水法的用藥主要是剛燥之品如干姜、附子。有學者認為該法與羅謙甫所擬之“平胃地榆散”有關,其組成為蒼術、升麻、熟附子、地榆、陳皮、厚樸、白術、干姜、茯苓、葛根、甘草、益智仁、人參、當歸、神曲,并認為此法是由附子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合平胃散組成[12]516。然而分析幾個明確提出“劫胃水法”的醫(yī)案,其用方其實是以附子理中湯為基礎加減而來。葉天士用藥向來精簡,用藥十幾味并不符合其一般手法。而治療寒濕傷脾陽而造成的下血、肛門墜脹等癥狀,核心用藥必是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以剛燥之藥恢復脾陽則寒濕可除,除剛燥之姜、附,尚可據(jù)證加味。如有陽氣虛衰可加人參、炙草補益中氣,若胃濕嚴重加木瓜和胃化濕,若有氣滯而胃氣不和則合平胃散行氣和胃??傊プ『疂窭⒅C,則抓住了使用此法的關鍵。隨證應用理中湯加減,則可解決相應問題。
劫胃水法并非僅是葉天士用來治療某個特殊病機的方法,還是其脾胃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
胃之津液有虛實,在胃陰之實(或曰胃陰之過多)當用劫胃水之法,而胃陰之虛則要用甘寒之品清補胃陰。葉天士指出:“陽土喜柔,偏惡剛燥……腑宜通即是補,甘濡潤,胃氣下行,則有效驗”“理肺養(yǎng)胃,進以甘寒”等[1]73。至于養(yǎng)陰諸法,則有甘涼濡潤法、甘緩益胃法、酸甘斂陰法、芳化醒胃法[13]。另如《溫熱論》第五條:“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14]167;“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14]182??梢哉f,葉天士無論在外感病還是內(nèi)傷病的論治中都應用了胃陰學說。
胃陽過亢則會用到寒涼之藥,若在氣分尚不離諸黃、石膏等寒涼藥。至于胃陽不足則不宜徑用剛烈之劫胃水法,因為“陽土不耐辛熱”[1]73,故若用附子、干姜等剛藥,易“剛補不安”而傷及脾胃?!拔笇俑?,以通為補”,應遵循此原則治以辛通之品,如生姜、半夏、陳皮等。
葉天士治療脾陽虛之證,主要手法是用剛燥之藥,此尊《內(nèi)經(jīng)》“脾喜燥而惡濕”之論。
劫胃水法正是通過補脾陽以劫多余之胃陰,即扶陽以制陰之意。葉天士認為“大凡脾陽,宜動則運,溫補極是,而守中及膩滯皆非”[1]74,此與張仲景《傷寒論》第386、396條用理中法遙相呼應。然葉天士不直接將其稱為“補脾陽”法,蓋因濕邪彌漫,胃中泥淖影響脾陽才是致病之根本原因。劫胃水法只是以剛燥之藥運脾陽,劫奪多余之水濕,為治本之法。
劫胃水法能夠治療因寒濕或水飲傷脾陽而致的下血、腹瀉等脾胃病,這是葉天士脾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治療方法。討論此法對研究脾胃學說,尤其是其胃陰學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掌握這一方法,也將對中醫(yī)臨床治療脾胃病的臨床實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梢哉f,劫胃水法是葉天士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新學說,為中醫(yī)脾胃學說開辟了新的理論分支和實踐方法,是對中醫(yī)學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