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安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有關(guān)過年的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
在我的記憶里,我家過年基本上是臘八過后打掃房屋,然后開始準(zhǔn)備年貨,殺雞、宰豬、蒸饅頭、炸油條、爆米花、包餃子。那時候,小家吃的肉基本上不用買,雞、鴨、豬等家禽和牲畜都是自己喂養(yǎng)的,屬于純天然綠色食品。
大年三十下午,家里開始貼春聯(lián)、請門神。到了晚上,我們在家門口放鞭炮,去除一年的晦氣。然后,等待爸爸祭灶王,一家人圍坐在一張圓桌前開始享用豐盛的年夜飯。每當(dāng)此刻,爸爸就會給我們姊妹四個進(jìn)行“憶苦思甜”,回顧父輩過去的艱苦歲月,教育我們要懂得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吃過年夜飯后,我們就開始守夜,看大人打牌、聊天(那時家里只有一臺小收音機(jī),沒有電視),我們一邊吃著糖果,一遍又一遍地?cái)?shù)著爸媽給的壓歲錢(其實(shí)也就是幾張面額一角、兩角的人民幣),聽大人聊天,聽著聽著,迷迷糊糊就進(jìn)入夢鄉(xiāng)了。
正月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聽見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我們趕忙爬起來,聽到誰家鞭炮響,就狂奔著用衣服蓋住頭,鉆到底下去搶鞭炮,有時鞭炮炸得耳朵里面嘰嘰叫。搶完炮回到家里,爸爸叫我去放炮,我抓起鞭炮往門外跑,用事先準(zhǔn)備好的棍子挑起來,點(diǎn)燃捻子,扭過頭,一邊用一只手捂住耳朵,在鞭炮的電石火光嘣炸中,感受著特有的興奮與快樂。
吃過餃子后,我們約上幾個鄰居家年齡相仿的孩子,開始走家串戶互相拜年。下午回家時,小伙伴們的衣服口袋里全都塞滿了糖果。大家數(shù)著各自口袋里的糖果種類和數(shù)量,心里非常滿足和愜意……
那時的年雖然清貧而平淡,可那種清貧的快樂與興奮,讓我刻骨銘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