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松峰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故宮中有三大殿,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每個大殿的名字中間都有一個和字,充分展示了封建帝王的心愿,祈望四海升平、無為而治。其實,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和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重要范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漢儒董仲舒就說:“中者,天下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痹诙偈婵磥?,和是天地間的終極理想狀態(tài),和德在整個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是最高、最大的德目。2000多年來,和睦、和平、和諧、協(xié)和萬邦等和的理念已經浸潤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成為炎黃子孫的共同價值追求。
和范疇起源尚早,與原始先民的生養(yǎng)蕃息緊密相連。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字,而和字則最早見于金文中,有“史孔乍和”之據(jù)。商周時期,和字的使用已十分廣泛。那么,和的含義是什么呢?《說文解字·口部》中言:“和,相應也,從口禾聲?!薄稄V雅·釋詁三》中言:“和,諧也?!贝送?,《玉篇·言部》中又言:“諧,和也。”大致可知,和有“調和”“和諧”之義。其實,在中國古代早期思想家那里,對和的思想之闡釋,其初始之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飲食調和之味“和”,二是聲音相和之樂“和”。其后,在中國歷史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和的思想內涵進一步豐盈,兼具價值觀、方法論等多重意蘊。
和為貴一說是由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來的?!墩撜Z·學而》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比寮艺J為,禮的應用以和諧為最可貴,但是,和固然重要,卻不能僅僅為了和而和;和雖然可貴,但也不能將和完全絕對化了,和的實現(xiàn)必須遵循“禮”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和為貴”的思想是孔門弟子對孔子和諧思想最為精當?shù)母爬ǎ彩菍鬃诱卫砟畹臏蚀_總結。
孟子在接續(xù)孔子和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在孟子看來,戰(zhàn)爭中盡管有適宜作戰(zhàn)的時令與氣候,但遠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又遠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如果將戰(zhàn)爭中“人和”思想進一步推及到國家治理中,“人和”也是至關重要的,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能夠得人心者,就會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反之,如果失去人心、人心相悖,就會不攻自破。商湯伐夏桀,夏桀因殘暴而失道,寡助而亡;商湯順乎天而應乎人,得道而多助,取得湯武革命之成功。
莊子在繼承老子的“和合生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的“天和”思想。莊子這里所講之“天和”,其實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能夠和諧共生、和睦共處。在莊子看來,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是因為人類生存于原始純樸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人類能從大自然中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是事物協(xié)調完滿、充滿生命力的最佳狀態(tài)。正是因為和諧得以保持,所以世界才充滿生機;反之,如果和諧受到破壞,事物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無論生態(tài)、世態(tài),還是身心狀態(tài),都會因此而失調、失序、失衡,影響其發(fā)展與進步。
《論語·子路》篇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币馑际钦f,道德修養(yǎng)好的君子,善于協(xié)調各種分歧,而不是去盲目地附和,能夠在各種分歧中達成共識,使一切事物都能夠做得恰到好處,始終處于一種和諧狀態(tài);而小人則恰恰相反,他們不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同的矛盾,只會盲目地茍同,不善于協(xié)調,形成不了新的和諧。這里,孔子把和與同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依據(jù)。
關于和同之辯的問題,其實在孔子以前就已存在著,并一直伴隨著和范疇的發(fā)展過程。西周末年的史伯,在與鄭桓公的一段對話中指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意思是說,和諧才能使萬物生長,不同的因素相互協(xié)調平衡就叫作和;而同是單一的因素簡單相加,這樣就不會有事物的發(fā)展。此外,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對和與同的區(qū)別也有深刻的見解。有一次,齊景公從打獵的地方回來,梁丘據(jù)馬上跑來問候。齊景公說:只有梁丘據(jù)與我是真的和諧??!晏嬰?yún)s反駁說:梁丘據(jù)與您不過是相同而已,哪里算得上是和諧呀?齊景公說:和諧與相同難道不一樣嗎?晏嬰回答說:不一樣。晏嬰又用肉羹的烹調來比喻“和諧”。晏嬰說:和,就像調配湯羹,用水、火、醬、醋、酸梅等烹調魚肉,用木柴炊燒,廚師調和,按照口味調劑,補其不足,去其有余,人吃了以后,才能心氣平和。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也曾對和與同的區(qū)別概括道:“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須把許多不同的味道調和起來,成為一種統(tǒng)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樂章,必須把許多不同的聲音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統(tǒng)一體。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p>
其實,不僅是烹調肉羹或演奏音樂需要“和而不同”,人際關系尤其是上下級之間關系的處理更需做到“和而不同”。在長篇歷史官場小說《大清相國》里,高士奇、明珠等人“同而不和”,凡是皇帝認為需要嚴辦的,他們趕緊附和,定會嚴懲;凡是皇帝認為需要獎賞提拔的,他們趕緊附和,抓緊辦理。如果皇帝圣明,做的決策是對的,那他們只是毫無意義地助推了一下;如果皇帝的決策是錯誤的,那他們就是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xù)推進錯誤??梢哉f,這種“拍馬屁”式的做法,就是晏嬰所說的“以水濟水”“以鹽濟鹽”之做法,對工作、對政事是百害而無一益的。相反,陳廷敬則不然,他秉持的是“以水濟鹽”“以鹽濟水”的做法。如果皇帝一直加水,他感覺太淡了,就加把鹽;如果皇帝一直加鹽,他感覺太咸了,就加點水。這才是人臣和君子敢負責任、敢于擔當?shù)恼_態(tài)度。
《中庸》中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弊铀荚诳鬃雍偷乃枷牖A上生發(fā)出了“中和”的思想。在子思看來,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稱之為中,喜怒哀樂等情緒發(fā)自本,稱之為和。中是人們最大的根本;和是人們共行的普遍規(guī)則。君子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會賦予他應有的位置,萬物都會得到養(yǎng)育。《中庸》還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笔澜缛f物本來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世界上的道路也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在儒家看來,萬物各自生育而不相妨害,不同的道路并存而不違悖趨向總體的善,這就是“中和”的理想狀態(tài)。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叫張英的宰相,他的老家在安徽桐城。有一次,老家的鄰居吳氏想侵占張家的宅邊地。家人急忙給張英寫信,想借張英的宰相官威壓一壓吳氏的氣焰。張英了解到此事后,就給家人寫了一封回信,其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勸說家人為了鄰里和諧,要懂得“退讓”。家人看到張英的詩后,主動退讓了三尺。吳氏聽到這件事后,也深受感動而后撤了三尺。這就是“六尺巷”的故事,反映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源遠流長的“謙讓”“尚和”美德??梢哉f,人們對這種“中和”“和諧”的不懈追求,就是對傳統(tǒng)“中和”之德的一種積極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和的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對于我們今天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切實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恰當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平衡與協(xié)調社會轉型時期的各方面矛盾與問題,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對于協(xié)調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人際和諧等都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體系中的和德,根據(jù)時代的需要對其加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有益于今天的現(xiàn)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