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舉證時限制度具體是指民事訴訟活動中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明其主張的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舉證的將承擔證據失權的不利后果,它是保障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的一項訴訟期間制度。①事實上,任何一種訴訟制度都必然包括內在取向選擇的雙重價值,舉證時限制度也不例外,既包括程序公正價值,也包括訴訟效益價值,通過這一立法設計,有利于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實踐中舉證時限制度最突出的問題是適用標準不明確,法官自由裁量權較大。具體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在證據一章中增設了舉證時限制度,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標志著舉證時限制度的正式確立,該規(guī)定針對我國公民程序意識不強的現(xiàn)狀對逾期舉證的法律后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處理,即當事人說明逾期舉證的理由后法院根據不同情形決定是否采納,但該立法規(guī)定較為簡單粗疏,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較大,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納證據,此處不同情形的判斷標準,應該綜合考量當事人取證的難易程度、代理律師的程序參與以及當事人的主觀因素等,這就給法官裁量案件留出了法律適用的空白,實踐中各地法院以及不同法官的判斷標準不一,使得此項尋求公正與效率的規(guī)定難以符合實踐的需求。
其次,當事人拒絕說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時,逾期舉證的法律后果包括不予采納證據、訓誡及罰款三種制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不同情形選擇不同的處罰措施,其中證據失權是對逾期舉證最為嚴厲的處罰,但法律對此沒有設定明晰的嚴格條件,導致當事人不清楚逾期舉證的理由說明需要達到各種程度才是符合法院認定的標準,既而法律尋求實體公正與訴訟效率平衡的統(tǒng)一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
最后,2015年民訴法解釋第一百零二條規(guī)定:法院對當事人故意或重大過失未在舉證時限內提交的證據應不予采納,若審查后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則予以采納。遺憾的是,該規(guī)定并未對故意和重大過失的標準和審查程序進行明確,導致實踐中法官無從判斷和適用,而當事人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對與案件相關的基本事實也難以明確,因此,舉證時限制度的司法適用還需要依靠司法解釋作出進一步的規(guī)定。
現(xiàn)行民訴法第六十五條僅規(guī)定當事人舉證困難時可申請延長期限,但并未對延長舉證期限的判斷標準作出進一步明確,導致實踐中當事人濫用權利,影響案件審理效率和質量。因此,對這一延長標準以及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三個不足問題應當在之后的司法解釋中進行細化規(guī)定,也可以由法院內部管理規(guī)范來統(tǒng)一確定,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允許合議庭根據案件基本事實自由裁量。只有通過完備細致的法律規(guī)定才能統(tǒng)一法律適用的尺度標準,更好地發(fā)揮法律的指引作用,從而指導法官正確審理裁判案件。
審前準備程序是開庭審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通過這一程序,當事人雙方提出各自的主張和抗辯,進行庭前證據交換,有利于明確爭議焦點、及時固定證據。鑒于當前法院審理案件的壓力急劇攀升,事實清楚的簡單民事案件無須設置庭前準備程序,但在一些案情復雜的案件中,通過庭前準備程序可以使得原告知道舉哪些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被告也知曉怎樣舉證據來反駁原告的主張。最終促使雙方正確履行各自的舉證責任,提升庭審效率,更好地發(fā)揮舉證時限的制度價值。
實踐中當事人往往由于缺乏專業(yè)法律知識從而阻礙了其順利完成舉證,對此可以借鑒刑事訴訟活動中的法律援助制度,通過法律援助機構指定律師的幫助,使得舉證能力較弱的當事人可以正確理解法律規(guī)定,適時完成舉證任務。國家還應適當拓寬法律援助的范圍,將與困難群眾息息相關的教育、醫(yī)療和就業(yè)等領域更多地納入到服務范圍內,以此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提高訴訟公平公正效力。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舉證時限規(guī)定正確執(zhí)行的前提是必須從法律上保障當事人具有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利,因此,在法律上賦予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充分完整的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利對于舉證時限制度的落實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注釋:
①田淑霞.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價值分析.法制與社會,2012(7).第25頁.
[1]劉玉民.民事證據收集、舉證、審查[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102-126.
[2]段文波.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的理論解析[J].法商研究,2013(5):93-101.
[3]王利民.民事舉證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47.
作者簡介:
王寧(1990~ ),女,漢族,山西運城人。西北政法大學2017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