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彥章(河南省確山縣獸藥監(jiān)察所)
由于豬梭菌性腸炎與豬痢疾病都是以消化道癥狀為主的疾病,在臨床診斷上,這兩種疫病容易混淆,為了使養(yǎng)殖戶和同行對以上這兩種疫病便于鑒別,筆者將這兩種病的鑒別與防治介紹如下。
1.從流行病學上鑒別。豬梭菌性腸炎主要感染1~3日齡的新生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fā)病,該病無明顯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于產仔季節(jié),該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而豬痢疾在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在臨床上7~12周齡的小豬最易發(fā)病。小豬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比成年豬高。
2.從病原學上鑒別。豬梭菌性腸炎病原為產氣莢膜梭菌性C型,為革蘭氏陽性菌。而豬痢疾病原為豬痢疾蛇形螺旋體,為革蘭氏陰性菌。
3.從臨床癥狀上鑒別。豬梭菌性腸炎的癥狀,最急性型的為仔豬出生后1天發(fā)病,表現(xiàn)打蔫、食欲廢絕或排血便等;急性型最為常見,病豬消瘦、虛弱,排出血樣糞便,含有灰色壞死組織和碎片,腥味重,發(fā)臭,一般在第3天死亡,病程為2~7天,個別病豬轉為慢性者在1周以上,但生長緩慢,幾周后死亡。而豬痢疾的癥狀為急性病豬發(fā)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病初排黃色或灰色軟便,隨后排出含有組織碎片的灰紅色帶有黏液或血絲的糞便,渴欲增加,弓背,脫水嚴重,消瘦,站立不穩(wěn),最后極度衰竭而死亡;亞急性和慢性型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反復下痢,排出灰白色帶黏液性和組織碎片的糞便,混有黑色血液、貧血、消瘦和生長受阻。
4.從病理變化上鑒別。豬梭菌性腸炎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在小腸的空腸,外觀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血液和壞死的組織。有的病程長的病豬的病理變化以壞死性炎癥為特征,腸腔內附有黃色或灰色壞死性假膜,容易剝離;脾臟邊緣有點狀出血,其他內臟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而豬痢疾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大腸,急性病例變化為卡他性炎癥,腸黏膜充血、腫脹和出血,腸腔內有血液和黏液;病程長的病例,可見壞死性腸炎病,黏膜表面有點狀壞死或黃色假膜,被膜易剝離,可見糜爛。
5.從實驗室診斷方法鑒別。豬梭菌性腸炎實驗室診斷方法為無菌采取病死豬腸內容物,在血液瓊脂進行分離培養(yǎng),然后用PCR方法鑒定該菌若為產氣莢膜梭菌性C型,為革蘭氏陽性菌,即可確診為該病。而豬痢疾的實驗室診斷方法,為取病死豬的腸內容物中的血絲黏液,用生理鹽水10倍連續(xù)稀釋,取稀釋液接種于胰蛋白大豆肉湯內進行培養(yǎng),做生化試驗鑒定分離該病病原,并做兔腸結扎試驗確定其致病性,若呈陽性,即可確診為豬痢疾。
1.豬梭菌性腸炎的防治。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豬舍內外和周圍環(huán)境的衛(wèi)生和消毒,特別是做好產房的消毒。接生前,母豬的豬體、奶頭和接生人員都要進行清洗和消毒,可以減少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做好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多采用給懷孕母豬注射C型魏氏梭菌氫氧化鋁菌苗和仔豬紅痢干粉疫苗,方法是對第1胎和第2胎懷孕母豬分別于產前1個月和產前半個月各注射1次,劑量為5~10毫升;第3胎的懷孕母豬產前半個月注射1次,劑量為3~5毫升,使母豬免疫,仔豬出生后通過吃初乳而獲得被動免疫,獲得抗體,達到直接防治該病的目的。另外,還要保證懷孕母豬各個階段營養(yǎng),減少母豬的發(fā)病機會,保持環(huán)境溫濕度,消除應激因素,做好藥物預防。由于該病發(fā)病迅速,病程短,發(fā)病后常常治療不佳,因此,可以用抗生素給剛出生的仔豬進行口服。
2.豬痢疾病的防治。目前該病尚無有效疫苗防治。發(fā)生過該病的豬場,要通過藥敏試驗,選擇對該菌敏感的藥物進行預防,但很難根除。防治該病主要是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一是要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堅持全進全出,健全獸醫(yī)衛(wèi)生管理制度,如需引進豬群,需要到規(guī)模化、規(guī)范化、正規(guī)化的豬場引進,同時要做好檢疫,豬痢疾為陰性者方可引入,引進后,要隔離2周,確認健康后方可合并入群。二是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飼喂營養(yǎng)均衡的飼料,合理安排飼養(yǎng)密度,保持舍內通風良好,安排好舍內的溫濕度,減少各類應激因素,定期對豬舍內外環(huán)境以及用具進行定期消毒。一旦發(fā)生該病,最好全群淘汰,徹底清洗病豬接觸舍內外以及用具,圈舍空2~3個月后,再引進健康的豬群,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管理制度,可達到減少和防治該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