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妮
(330200 象山縣人民檢察院 浙江 寧波)
近年來,不時有媒體爆出某某學校學生遭遇該校老師性侵害,某某幼兒園教師掌摑幼兒等眾多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件,數(shù)量越來越多,情節(jié)也越來越惡劣。遭遇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在其成長道路上或多或少會留下心理陰影,因此如何預防該類案件的發(fā)生就變得尤為急迫。本文通過對筆者所在單位辦理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的淺要分析,從該類案件的基本情況、犯罪特點以及提出的對策等方面進行歸納,希望能給未成年人一些警示、指導,能預防與減少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的發(fā)生,讓未成年人在更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下茁壯成長。
筆者所在單位辦理的未成年人被侵犯案件中涉及的罪名主要包括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強奸罪、猥褻兒童罪。其中故意傷害罪占17.6%,尋釁滋事罪占11.8%,強奸罪占41.2%,猥褻兒童罪占29.4%。本文將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為傷害類(包括故意傷害與尋釁滋事致人受傷)以及性侵害類(包括強奸、猥褻兒童)兩大類進行分析。
(1)從年齡角度看,該類案件的被害人年齡在14歲至16歲之間,而犯罪嫌疑人年齡分布在14至21歲之間,其中未成年人占61.5%,均屬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
(2)從身份角度看,不論是被害人還是犯罪嫌疑人,均為男性,且多為社會閑散人員,但是也不乏在校學生。其中被害的在校生占未成年被害人40%,而實施犯罪的嫌疑人為在校生的占15.4%。
(3)從案發(fā)地點看,此類案件多發(fā)生在溜冰場、網吧等一些人員聚集較多、易發(fā)生摩擦的娛樂場所,這些場所通常魚龍混雜、管理制度較差。
(4)從犯罪手段看,案件參與人員大多采用拳打腳踢的方式,鮮少涉及運用管制刀具等兇器進行傷害。雖然手段不是及其兇殘,但是由于該類案件中80%的被害人是以寡敵眾,因此遭受的損傷程度也為比較大,其中造成重傷類案件占了所有案件的40%。
(1)從被害人角度看,該類案件的被害人年齡分布于4至14歲之間,均為女性,尚處于自我防范能力較弱階段,容易被陌生人或熟識的人誘惑、欺騙。
(2)從犯罪嫌疑人角度看,強奸類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年齡多為20歲左右,與被害人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大。而猥褻兒童案件的嫌疑人年齡偏大,均為30歲以上的中年男子,與被害人年齡之間的差距甚遠且案件的嫌疑人也均為單身、無固定伴侶、無正常上下班的工作。
(3)從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的關系看,性侵害案件不同于其他類型案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該類案件多為熟人作案。在強奸案件中,被害人與犯罪嫌疑曾經是男女朋友關系的案件占了71.4%。在猥褻兒童的案件中,老師作案占了40%,剩余的均是鄰居作案。
(4)從案件發(fā)生地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賓館,另一種就是荒郊野外或者廢棄小屋等一些較為偏僻、無人的場所。這兩個地方的特點均是,不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作案時比較容易得手。
(1)該類案件發(fā)生一種起因是現(xiàn)場臨時起沖突。雙方當事人在公眾場合,因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發(fā)生爭吵,例如互看不順眼、對話時語氣不佳,為爭一口氣,遂糾結一幫“好兄弟”,共同毆打被害人,從而造成被害人輕傷、重傷,更甚至造成兩敗俱傷。如被害人陳某某被故意傷害案,該案發(fā)生的地點就是在溜冰場內,起因僅因為犯罪嫌疑人許某某認為陳某某一直無故盯著他看,上前質問,又因陳某某回答時語氣表現(xiàn)相當不友善,遂糾集了一幫兄弟,采用拳打腳踢、皮帶抽等方式,將陳某某打倒在地,造成陳重傷的后果。這就是一例典型的年輕人之間的逞兇斗狠的傷害案件。
(2)另外一種起因是積怨報復。犯罪嫌疑人因與被害人爭奪女友、或因被害人欺負過其朋友等事情而對被害人埋恨在心,欲打擊報復被害人,故與被害人約架至指定地點,從而將被害人打傷。
性侵害案件發(fā)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1)發(fā)生在青少年男女之間案件,男女生之間多為前男女朋友或者曖昧關系,女生對犯罪嫌疑人多沒有防范意識,自愿跟著犯罪嫌疑人到了賓館房間,但之發(fā)生的事情,就不在女生的控制范圍之內,有的是被自己的前男友強奸,有的是前男友糾結其他人員一起到對該女生實施強奸。
(2)發(fā)生在成年嫌疑人與幼童之間的案件,成年嫌疑人利用幼童的年幼無知,將其誘騙至無人之境后,下手,輕易使自己的犯罪意圖得逞。發(fā)生這些案件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害人家長的疏于照顧,使得年幼的被害人處于單獨一人的狀況,從而給了嫌疑人可乘之機。
(3)被害人對于性知識的缺乏。被害人在被侵害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該行為是對其的一種傷害,毫無自我保護能力。在被侵害后,被害人無法準確、及時地向家長表達其所受的傷害,致使嫌疑人逍遙法外。
現(xiàn)在的法律規(guī)定中有很多是關于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護制度,但是對于未成年被害人的救濟制度就顯得相對缺少,因此需完善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救濟。
(1)完善對未成年被害人的附帶民事訴訟?,F(xiàn)在法律中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可以求償?shù)牟糠质潜缓θ擞捎诒桓嫒说姆缸镄袨槎馐芪镔|損失。因此,對于傷害類案件中被害人受傷的醫(yī)療費、護工費等損失還可以得到部分的賠償,但是針對于性侵害類的案件,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通常很少,但是對于被害人的精神損傷是極大的,而精神損傷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大部分是得不到支持,因此對被害人的救濟就顯得相對較弱。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擴大性侵害類案件附帶民事訴訟求償范圍。
(2)加大對于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對于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從立案偵查到審查起訴再到審判,每一個階段都會由承辦人提請法律援助機構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但是在案件辦理中,遇到被害人是未成年人時,就鮮少提供法律援助,因此要加大對于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的力度。當遇到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未成年被害人,應及時告知其申請援助的機構、方式、需要辦理的手續(xù)等步驟,最大限度的幫助被害人使其可以得到法律幫助。
(3)建立專門的未成年被害人案件辦理機制。對于處理未成被害人的案件,需要有更多的耐心、觀察力以及與被害人之間的溝通能力,特別是年幼的或者叛逆的被害人。一些年幼的未成被害人在受到傷害后,會因為犯罪嫌疑人的恐嚇,而不敢將事情告知家長,或因為太小而無法準確地揭穿犯罪嫌疑人罪行。有些叛逆型的青少年,可能會為了所謂的“義氣”,而不將事實的真相告知案件承辦人。這些狀況下會給取證造成一定的困難,一是報警時間與案發(fā)時間已相隔一段時間,一些遺留的證據(jù)已消失;二是被害人無法準確說出案件的完整發(fā)生過程、找不到犯罪嫌疑人,無法還原事情真相;三是有些家長不愿意孩子再回憶這樣傷心的往事,在做完一次筆錄后,不愿讓孩子重新做筆錄,導致案件的關鍵細節(jié)部分不能完全掌控。如果有專門的案件辦理制度,配備相當了解未成年被害人、善于與其交流、有豐富的辦理該類案件承辦人,就能在做第一次筆錄時,打開未成年被害人的內心,充分地抓到案件所有細節(jié),利于今后的案件辦理過程。
(4)設立專門的未成年被害人心理輔導機構。有些未成年人在受到侵害后,不愿意與家長進行溝通,將傷痛憋在心里,長此以往,漸漸從“被害”變成了“加害”,造成了二次傷害。因此,設立專門的未成年被害人心理輔導機構,可以緩解他們心中的傷痛,及時排除隱藏在其內心的不安定因素,更利于其今后的成長。
首先,對于年齡較小的子女,盡量避免其一人單獨玩樂,上下學的過程中盡量有成年人的陪同。對處于青春期的子女,要多給予一些關愛,多關注子女的心理變化,尤其是在叛逆時期,多進行交流,灌輸其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避免其與他人因無端小事而發(fā)生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其次,中國式家長在子女的成長道路上談性色變,因而導致子女對性知識的缺乏,導致孩子在被性侵害時毫無察覺,毫無抵抗。因此,未成年家長除了加強監(jiān)護責任,還應在正確的時間點告知孩子正確的性防御知識,教育孩子要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增加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首先,學校在除了進行文化教育,還應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愛情觀等觀念的思想教育,增設法制課堂、法制講座等教育內容,用真實的案例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哪些是被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自己的哪些權利是不可被侵犯的。其次,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管理與約束,避免一些不法的教師做出對學生的傷害事件,也可在學校內設置心理輔導師,讓學生在發(fā)生問題時,可以有訴說的渠道。學校還應增多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可以在學生發(fā)生問題或可能發(fā)生問題時,及時的解決,避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