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穎慧
(010010 內蒙古自治區(qū)公安廳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在個體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系中,民商法是個體本位法,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民商法注重個人主義思想,有學者認為,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依附個人,個人應當成為民事法律所考慮的對象,法律是以自由平等為宗旨的,通過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可以達到法律的最有效成果,人身的自由和權利原則也由此得到保障,這就是所謂的“個人本位觀”。經濟法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從全社會的視野來觀察,從社會整體經濟出發(fā),形成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它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形成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對國家、地方、集體的權利和利益進行協(xié)調。
在設定權力與限制權力的關系中,民商法是一種確權法,經濟法是一種限權法。對于民商法,它強調的是權力至上,它的出現(xiàn)是為了賦予人們更多的權利,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使人們有充分的資格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支配權利。經濟法之所以算為限權法,是因為它限制了個人的權利,保障了權力行使的正當性,防止權力濫用的情況出現(xiàn)。同時,經濟法還對國家經濟權力進行了限制,經濟法通過對權力合理的分配,規(guī)范權力行使手段和使用的范圍,防止并限制了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干涉和沖突。
民商法體現(xiàn)的是形式公平,經濟法更注重實質公平。民商法在某種程度上平等的對待一切經濟主體,平等的資格源于平等的人格,機會的概率是一樣的,但并不是結果平等。個人的財產是不可能平等的,財產權利也因此有所差異。權利平等則意味著經濟主體權力資格不等,與民商法中人格平等不相容,這也是為什么民商法只能停留在形式公平上的原因。而經濟法則更注重實質上的公平,它通過一定的方法來達到雙方實力的大致平衡,維持最終結果的公平性,經濟法中的公平,是經濟主體在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對結果公平的追求。
經濟法是一項獨立的法律,是對民商法必不可少的完善。經濟法在自由市場經濟階段存在許多不足,民商法對其進行了調整,通過自由的競爭,促進經濟的有效與協(xié)調發(fā)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使自由經濟下的矛盾逐步出現(xiàn),日益激烈,市場經濟缺乏一定的秩序,民商法顯得效力不足。由于市場經濟的局限性,民商法無法解決市場經濟上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成了,就是經濟法,它的誕生是在民商法的基礎上完成的,所以我們說,民商法調整的不足是經濟法產生的基礎。
民商法調整是經濟法調整的基礎,對于經濟法而言,民商法作為另一種同樣扎根于市場經濟的法律,是一種基礎法,經濟法應從民商法的缺陷與不足出發(fā),進行彌補。民商法確立了民事主體的資格與身份,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礎。確立了民事主體的基本范圍和各種權利所包含的權力內涵,保障了商品經濟權利本位觀念,其次,民商法確立了民事活動規(guī)則,維持了整個商品經濟秩序。然而,民商法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經濟法的作用是彌補其中的不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與國家干預的結合應以市場調節(jié)為基礎,市場調節(jié)借助于國家干預,防止市場壟斷,以及不規(guī)范運營的行為。
民商法對自身的局限性做了一定的調整,從個人本位到社會本位,民商法朝著社會本位努力但也只能局限于保證個人利益時不損害社會利益,民商法的根源歸根結底是個人,具有局限性。
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應當保持平衡,然而這兩者的沖突正是市場經濟本質矛盾,不公正,不完全競爭導致了市場缺陷,這些缺陷表明,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應當是相輔相成的。
經濟法對于民商法還表現(xiàn)在限制權力,對設定權力上的補充,民商法作為權利本位法,明確了個人的權利并對其進行了規(guī)范,當然,權利是不能濫用的,行使權力的同時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因此,需要經濟法來對權利進行約束,維護權力的正常行使。經濟法不僅限制了私權,還限制了公權的濫用,通過反壟斷,限制自由競爭權,創(chuàng)造公平的環(huán)境,維護社會經濟的有序發(fā)展。
經濟法和民商法的互相作用還體現(xiàn)在實質公平對形式公平的補充,民商法追求的是形式公平,強調機會均等,但是經濟主體之間存在差別,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使得民商法所推崇的形式公平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社會不公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經濟法是對形式公平的補充和修正,維護形式公平的同時也提出了實質公平,對結果追求公平,促進了機會公平,維持人的主體資格,讓弱勢人群獲得機會參加自由競爭。
綜上所述,民商法和經濟法關系密切,相互聯(lián)系,民商法的基礎性給經濟法提供了便利,經濟法彌補了民商法的缺陷,兩者明確分工,共同作用,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促進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為良好的宏觀環(huán)境營造了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