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韓愈“臨文不諱”考論

        2018-01-22 08:25:56

        許 光

        (浙江財經(jīng)大學 國際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避諱,即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用改字、空字、缺筆、省字等方式避免涉及尊父和君親的名字。有唐一代,避諱之風漸次流衍,日漸興盛,陳垣先生括之云:“唐時避諱之法令本寬,而避諱之風尚則甚盛?!盵1](P203)然而,查檢韓愈的文學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觸犯廟諱、御諱、家諱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姑且稱之為“臨文不諱”。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將在時賢基礎上對韓愈作品中“臨文不諱”的現(xiàn)象作全面的檢視,*關于韓愈避諱研究,楊其群《論韓愈<諱辯>涉及的四問題》(《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在第一部分“關于避諱的問題”中闡釋了有關《諱辯》的相關問題,但未涉及韓愈的作品。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王新華《避諱研究》(齊魯書社2007年版)有部分段落涉及到韓愈避諱的問題,論述相對簡略。另外,何根生《韓愈避諱考析》(《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尋繹韓愈作品的違諱現(xiàn)象并歸納分類,對本文寫作頗有啟發(fā),但尚未涉及韓愈“臨文不諱”與社會風尚、著述宗旨的關系以及“臨文不諱”的價值考量??疾炱洹芭R文不諱”的緣由,衡量“考論‘臨文不諱’”的價值意義,庶幾窺見唐代文化的一個側(cè)面。

        一、韓愈“臨文不諱”的呈現(xiàn)

        唐代中前期,帝國經(jīng)歷了由開國向頂峰轉(zhuǎn)變的過程,國家日趨強盛,皇權逐漸穩(wěn)固,避諱也漸次嚴密,“避諱之風甚盛”。然而,韓愈對當時盛行的避諱風氣卻頗有微詞,《諱辯》一文圍繞“李賀舉進士為非”,為不諱二名嫌名立論,以《唐律疏議》為據(jù),考之于經(jīng),稽之于典,較為系統(tǒng)地闡釋了自己的避諱觀,一定程度上為“臨文不諱”立下了張本。除卻理論主張,韓愈還以不避廟諱、御諱和家諱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全方位替“臨文不諱”作了注解。

        國諱指帝王及其祖先的名諱,包括皇帝的御名和逝后的廟諱,它彰顯的是宗法制社會最為核心的忠君觀念和禮法秩序,因此,它在整個避諱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唐初,高祖李淵建國后,開始追奉祖先,避祖父李虎和父親李昞名諱,此后避國諱之風逐漸鋪漫開來。至韓愈之世,避國諱之風依然不絕,然而其行文中多有不諱之例。為便于考論分析,現(xiàn)依據(jù)成書相對較早且較為精善的宋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將韓愈不避廟諱之例列表如下:*《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韓愈撰 宋魏仲舉輯注),南宋慶元六年魏仲舉家塾刻本(卷三至四 六至七 十五至十七 二十一配清抄本)。此本為現(xiàn)存最為精善的宋刻本韓集之一,《四庫提要著錄叢書·集部》(第230冊)據(jù)南京圖書館藏宋慶元六年魏仲舉家塾刻本將其影印,本文引用的韓集文獻均采自宋慶元六年魏仲舉家塾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影印本。

        唐代帝諱作品篇目作品年代作品引句唐高祖李淵《納涼聯(lián)句》元和元年“未能飲淵泉,立滯叫芳藥。”唐太宗李世民《送浮屠文暢師序》貞元十九年“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唐高宗李治《歐陽生哀辭》貞元十八年“故宰相常袞為福建諸州觀察使,治其地?!碧浦凶诶铒@《答崔立之書》貞元十一年“其道雖不顯于天下?!碧祁W诶畹缎踊ā吩驮辍敖竦┖螢楹鲢皭?萬片飄泊隨西東。”唐玄宗李隆基《寄盧仝》元和六年“豈謂貽厥無基址。”唐肅宗李亨《石鼎聯(lián)句》元和七年“龍頭縮菌蠢,豕腹?jié)q彭亨。”唐代宗李豫《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十中丞閣老》元和十五年“憑高迴馬首,一望豫章城。”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張中丞傳后敘》元和二年“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碧茟椬诶罴?/p>

        以上共例舉了11位與韓愈有關的帝王廟諱的避諱情況。依照唐制,不祧之主與七世內(nèi)先帝的廟諱都應趨避,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除太宗和玄宗雙字名的帝諱以及憲宗單字名的帝諱外,韓愈著述時幾乎把唐先帝的廟諱都觸犯殆盡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確實能夠證明韓愈曾享受過“臨文不諱”的自由。

        大致而言,韓愈著述時對有些帝諱觸犯較少,如唐代宗、唐穆宗等;有的則觸犯較多,如唐高祖、唐高宗等。具體而言,高祖、太宗為大唐不祧之主,有唐一世均需為其避諱,然而韓愈臨文時并不遵循,上表中《河之水二首寄子姪老成》等篇即是明證。關于唐太宗的避諱,《通典》載曰:“太宗在位,詔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相連者,并不諱。至高宗始諱之。”[2](P636)即便高宗之后需避太宗諱,但也沒有影響韓愈臨文時對“二名不偏諱”的信奉,如《賀皇帝即位表》:“以和萬民。”[3](P460下)《鱷魚文》“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盵3](P437上)并未顧及太宗的廟諱。相對而言,高宗李治和中宗李顯的避諱情況則較為復雜,《冊府元龜》記載:

        (唐憲宗元和元年)禮儀使奏高宗皇帝十二月四日忌則天皇后十二月二十六日忌中宗皇帝六月二日忌和惠皇后四月七日忌:“謹按《禮記》云:舍故而諱新,此謂已遷之廟,則不諱也。今順宗神主升祔禮畢,高宗、中宗神主上遷,則忌日并不合行香,仍依禮不諱。”制可。[4](P1770下)

        元和元年,高宗和中宗已經(jīng)遷廟,隨后他們的廟諱也不用趨避。韓愈元和元年以后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不少“治”字和“顯”字,如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謝上表》:“具言朝廷治平,天子神圣?!盵3](P458上)元和十五年《舉張惟素自代狀》:“文學治行眾所推?!盵3](P462上)雖然出現(xiàn)了諱字,但并未與朝廷的避諱律法沖突。然而,若我們細檢韓愈元和元年之前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那時其著述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避諱的情況,上表中《答崔立之書》《歐陽生哀辭》等即是明證,這當然與當時的避諱律法不甚相符。

        除卻不避廟諱,韓愈還不避御諱。避諱初始時指涉已故對象,如《禮記·檀弓下》:“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5](P150)“卒哭乃諱”為避諱命名之始源。秦漢以后,“卒哭乃諱”機制和觀念發(fā)生變化,“諱”逐漸由“鬼”事演化為“生”事,御名避諱漸次流變。有唐一代,避御諱的現(xiàn)象此起彼伏,“卒哭乃諱”原則基本喪失了約束力。唐太宗時,“世民”二字若不相連則不需趨避的詔令從反面表明了避御名之諱正風行于時。高宗御極之時,章懷太子注《后漢書》,改“治”為“理”。武則天時,因“曌”“詔”諧音,遂下令改“詔”為“制”,避御諱之風愈演愈烈。然而,韓愈一生雖歷經(jīng)五位唐代帝王,分別為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和穆宗李恒,然其撰述時并不一定因循避御諱的風尚。如貞元十四年,其《古風》:“此州之役,去我奚適?!盵3](P68上)貞元十六年,《幽懷》:“適與佳節(jié)會。”[3](P52上)俱觸犯了德宗的御諱。*除卻御諱,尚有關于太子諱的問題。何根生先生認為:“韓愈不避太子諱,在其詩文中屢見不鮮?!?何根生.韓愈避諱考析[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5, (3):66.)需要指出的是,韓愈臨文不避太子諱雖數(shù)次出現(xiàn),如作于貞元十二年《答張籍書》“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誦之,排前二家有年矣?!?第247上頁)貞元十八年《答陳生書》“雖然,厚意不可虛辱,聊為足下誦其所聞?!?第267上頁)俱觸犯皇太子李誦之諱。(另外,元和九年《與袁滋相公書》:“恒不自知愚且賤,思有論薦?!?第288下頁)以及元和十四年《答柳柳州食蝦蟆》:“我棄愁海濱,恒愿眼不覺?!?第131下頁)雖然涉及皇太子李恒之諱,但“恒”字俱缺末筆。又,宋真宗名恒,宋刻本均需為其避諱。因此,《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中“恒”字情況復雜,只能姑且存之,暫不討論)然而,這并未與當時禮制捍格,《冊府元龜》載曰:“王紹為兵部尚書,紹名初與憲宗同,憲宗猶為廣陵王,順宗時詔下將冊為皇太子,數(shù)日而王紹上陳請改其名,時議者或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東宮之臣當請改爾,奈何非其屬而遽請改名以避皇太子,豈為以禮事上耶?’左司員外郎李藩曰:‘歷代故事,皆自不識大體之臣而失之,因不可復,正無足怪也?!?[宋]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3776.)避太子諱更多限于東宮屬官,百官并不需遽請改名而趨避。既然百官觸犯名諱尚不需改正,那么韓愈臨文當然也不需避諱。

        家諱是指自己或他人父祖的名諱,避家諱體現(xiàn)古代尊親的觀念,是古人孝道的一種表現(xiàn)。唐代避家諱甚嚴,場合很多,并且直接關涉科舉、仕途甚至人命。李賀應進士舉,忌之者斥其父名“晉”與“進”同音,李賀遂不敢試。韓愈雖作《諱辯》,論之至切,但是依然不能消解眾惑。韓愈曾祖韓仁泰為唐曹州司馬,*有關韓愈曾祖仁泰,《新唐書》《韓子年譜》《新刊經(jīng)進詳注昌黎先生文集》《朱文公校韓昌黎先生集》《韓集箋正》俱作仁泰,而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以及李翱《韓吏部行狀》卻作泰。李白,韓愈父友,李翱,韓愈弟子,二人可能尊敬愈先祖而單名泰,《新唐書》等所記應不誤,故從之。祖父叡素為唐桂州長史,父仲卿歷任武昌令等職。雖然韓愈詩文中多次出現(xiàn)“泰”“素”“卿”等諱字,如《射訓狐》“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惡物常勤劬?!盵3](P122上)《唐故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公諱素,字某。”[3](P350上)《答胡直均書》“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3](P270上)但若就韓愈堅持的“二名不偏諱”原則而言,韓愈并未觸犯家諱。然而,“安定桓王五世孫叡素,桂州刺史,化行南方。有子四人,最季曰紳卿。文而能官,嘗為揚州錄事參軍?!?《虢州司戶韓府君墓志銘》)[3](P429上)卻直接觸犯了祖父和叔父名諱。對此犯諱,盧軒注曰:“叡素即公之祖也。蔡邕《祖攜碑》云:‘曾祖父勛’云云,陳子昂志父墓云:‘五世祖太樂’云云,則知臨文不諱之例,由來舊矣?!盵6](P621)盧軒認為韓愈發(fā)揚了文人“臨文不諱”之例。

        此外,韓愈有時于尊賢之諱也不趨避,《舊唐書》記曰:

        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7](P4198)

        韓愈在給尊賢之子的餞序中“仍呼其字”就給自己招來貶官太子右庶子后果,可見朝廷對尊賢避諱之重視。值得注意的是,身為朝臣的韓愈對朝廷盛行的避諱風尚應該熟諳于心,但還是在序中固稱,足見韓愈“臨文不諱”之魄力。

        需要指出的是,從文獻求真的角度來說,宋代刻本當然不能等同于韓集的原貌。換句話說,因為文獻材料的限制,本文并沒有確定的證據(jù)論定韓集中避諱用字的原始面貌。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討論韓集中存在的“臨文不諱”現(xiàn)象。雖然澄清個別具體文字原貌可能性不大,但或許我們可以憑借所見宋代刻本對韓愈“臨文不諱”的現(xiàn)象進行擬測。退一步說,即便韓集在刊刻、傳抄過程中發(fā)生了些許文字訛誤,但這并不能解釋韓集中大規(guī)模出現(xiàn)的違諱現(xiàn)象。而且,從版本學和??睂W的角度來看,文字訛誤一般都會有訛誤的痕跡,或造成文字不連貫、不通順,或造成詩歌不協(xié)韻,但是宋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中的不諱之字在表述上大多都是文從字順的。至于說韓集中的不諱之例存在著宋人刪改和回改的情況,我們自然不能否認,但若韓集中的很多不諱之字既符合修辭文法又不與宋諱相沖突,宋人何以要全部強行加以改動呢?從這個角度來說,韓集中大規(guī)模出現(xiàn)的違諱現(xiàn)象恐怕就不完全是文字訛誤或后世改動所能詮解的了。因此,我們認為,韓集中“臨文不諱”的現(xiàn)象雖可能不全是歷史的原貌,但應該是歷史的重要存在。

        二、韓愈“臨文不諱”的緣由

        韓愈在理論和創(chuàng)作中都力推“臨文不諱”,這不僅是他個人文學實踐的產(chǎn)物,同時也與當時社會風尚的鼓蕩相互關聯(lián)。因此,只有將韓愈“臨文不諱”置于中唐社會的大背景下考察,才有可能對其呈現(xiàn)整體而全面的認知。

        中唐時期,唐朝國勢由盛轉(zhuǎn)衰,藩鎮(zhèn)割據(jù)、閹豎專擅、朝官黨爭,使得政治環(huán)境日益惡化。雖然順宗、憲宗時有過短暫中興之象,但此時王權尚且自顧不暇,又有何余力嚴明避諱法紀?王建先生亦認為:“安祿山之亂以后,唐王朝開始走向衰敗沒落……因此以強大的皇帝權威為背景的君王避諱也失去了昔日對臣下的制約力,日益墜入無可奈何的廢弛的狀態(tài)?!盵8](P134)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唐日益突顯的社會矛盾以及日薄西山的國運確實為“臨文不諱”提供了溫床。李劍國先生則更為具體地確認了此時“臨文不諱”的存在,他說:“由于寫作者身份的不同,寫作用途和文體的不同,避諱情況存在著差別,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得避諱。一般來說,出自官方的文字比較嚴格,而私人著述和民間書寫并不嚴格,避與不避,寫作者有自己的習慣和自由。”[9]大致而言,唐代的臨文避諱可分為兩個層面,一為官方著述層面,包括登科應考、詔誥公文等;另一為私人著述層面。相對而言,前者處于避諱體系核心,較為嚴格細致,而后者則因地位較為邊緣,在避諱內(nèi)容上有較大回旋余地,這種對立矛盾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間接促成了“官私互駁”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就臨文避諱的官方層面而言,唐制相對較為嚴苛。唐代士人登科應考時需嚴格避國諱和家諱,即便是嫌名,仍需趨避,韓愈于《諱辯》一文引經(jīng)據(jù)典痛斥李賀因父嫌名不得舉進士之荒謬,雖理直氣壯,卻遭致時人非議,最終只能落得“此文章之甚紕繆者”的評價,[7](P4204上)可見當時科考避諱之嚴格。另外,官員草擬公文時也需避諱,唐翰林院規(guī)定:“如當制日遇將相名姓與私諱者,即請同直替草,遠諱不在此限。”[10](P52)就韓愈而言,其奏議表疏類文章在避諱方面較詩賦類作品相對要嚴格一些,如《進士策問》:“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庇衷唬骸盁o為而理者其舜也歟?!盵3](P236上)“治”字易為“理”,避高宗諱也。與此相反,私家著述則要寬松一些,本文第二部分舉出的大量有關韓愈“臨文不諱”的例子即為明證。

        當然,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是韓愈特立獨行之舉,而是中唐時代避諱風尚的縮影。早在清代,俞樾就已洞察出唐代私人著述自主而隨意的避諱趨向,《九九消夏錄》云:

        白香山《長慶集》有《贈李杓直》詩云:“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遙篇》。近歲將心地,回向南宗禪。外順世間法,內(nèi)脫區(qū)中緣?!绷湓娭辉谝恍兄畠?nèi),上云“身代”,即身世也。以避諱故不云“身世”,而云“身代”。乃下云“世間法”,又不避,何邪?可知唐人避諱,于私家著述,亦不甚拘。此等處直是隨其筆之所便耳。[11](P109)

        俞樾從白居易詩歌出現(xiàn)的避與不避交織而生的情況敏感到“唐人避諱,于私家著述,亦不甚拘”,此識斷洞察千古,權衡至當。除卻白居易,蕭穎士,元結等人都加入了“臨文不諱”的行列,如蕭穎士《過河濱和文學張志尹》:“隆古日已遠,舉世喪其淳?!盵12](P1595上)元結《劉侍御月夜宴會》:“未醉恐天旦,更歌促繁弦?!盵12](P2712上)不避玄宗、睿宗名諱。*以上詩文例證多參見李劍國.《大業(yè)拾遺記》等五篇傳奇寫作時代的再討論[J].文學遺產(chǎn),2009,(1):22.由于時代風氣使然,韓愈在文學創(chuàng)作時顧慮不多,加之因時因地而異,因此“隨其筆之所便”,避與不避俱著也就順理成章。韓愈犯諱看似立異,實則與中唐著述風氣一致。

        此外,“臨文不諱”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與士人的文化心理以及著述心態(tài)相關聯(lián)。誠然,就所面臨的政治環(huán)境和避諱風氣而言,韓愈與同時代文人并無太多差異,然韓愈于著述宗旨方面還有著更為明確的追求:

        《南行詩》一卷,舒憂娛悲,雜以瑰怪之言,時俗之好,所以諷于口而聽于耳也。[3](P252下)

        不專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時施,祗以自嬉。[3](P436上)

        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3](P113上)

        這里,韓愈明確了文學著述也有“舒憂娛悲”和“祗以自嬉”的功能。既然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自娛,那么行文運思時當然是意之所至,筆即隨之,很少會顧及避諱與否。對擁具真性情的韓愈而言,如果在其文思泉涌時要求他既抒發(fā)性情,又顧及避諱,恐怕不能輕易實現(xiàn)。錢鐘書先生亦從側(cè)面確認了韓愈“臨文不諱”的態(tài)度:“退之可愛,正以雖自命道學,而言行失檢,文字不根處,仍極近人?!盵3](P63)這種勇于“自娛”的心態(tài)和“文字不根”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使得韓愈在捍衛(wèi)“臨文不諱”的道路上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質(zhì)言之,韓愈“臨文不諱”不僅是對律條循檢掌控的脫逸,亦與“私家著述,亦不甚拘”的唐代著述風氣相承合,這與唐以后,尤其是清代壓抑和恐慌的避諱風尚迥異。

        三、考論韓愈“臨文不諱”的意義

        韓愈“臨文不諱”雖然屬于個體的著述行為,卻具有典范的時代特征。通過對其“臨文不諱”的綜合考察,我們既可以更為清晰地認知避諱發(fā)展的脈絡,亦可明確私人著述避諱于考訂文獻方面的局限。

        考論韓愈“臨文不諱”的現(xiàn)象可以讓我們避免陷入對避諱發(fā)展的某種認知誤區(qū)。雖然自西周至趙宋避諱制度有漸趨嚴整的趨勢,但不是直線式由“松”入“緊”演變,而是時寬時嚴交替演進。其中,“臨文不諱”傳統(tǒng)基本上一直綿延,它作為避諱的對立面存在,與避諱對立而統(tǒng)一。殷商以前,尚無避諱之制,宋人王觀國考證云:“夏、商無所諱,諱自周始,然而不酷諱也?!盵14](P77)西周之后,避諱之制逐漸形成,*有關避諱的起源時間問題,歷史上大致存有以下四說:一、始于周人說。二、始于秦說。三、始于殷商說。四、始于夏代說。四種說法各有所憑,莫衷一是,其中尤以第一種影響最大。本文采納第一種說法,即王觀國、周密以及陳垣等人"避諱始于周人"的觀點。參見蔡先金.述古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64-165.“臨文不諱”一詞也隨之得以萌生,它較早出現(xiàn)于《禮記·曲禮上》:

        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对姟?、《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zhì)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大功小功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5](P60-61)

        由于與政治與禮制之間孕生關系,“臨文不諱”自然更多指涉于禮文,因“執(zhí)文行事”和“為其失事正”,故無須諱言。秦漢時期,避諱之法尚不嚴密,陳垣先生總結云:“大約上書言事,不得觸犯廟諱,當為同例。至若臨文不諱,詩書不諱,禮有明訓。漢時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繩之?!盵1](P189)陳先生認為秦漢時期尚近古制,故能秉持先秦頗為自由的“臨文不諱”風尚?!稘h書·韋賢傳》記載其先人韋孟諫詩,其中有“實絕我邦”,“我邦既絕”以及“邦事是廢”句。[15](P3101)韋孟又有《在鄒詩》,其中有“寤其外邦”和“于異他邦”句。[15](P3106)韋孟為楚元王傅,歷仕元王子劉郢客及孫劉戊,這兩首詩大致作于景帝二年左右,可見西漢實有“臨文不諱”傳統(tǒng),故韋孟作詩沒有避高祖廟諱。而蔡邕石刻拓本的碑版文字亦可資印證漢代“臨文不諱”論斷。蔡邕生于順帝陽嘉二年,卒于獻帝初平三年,其碑版文字幾乎都作成于靈帝時期。如作于桓帝延熹二年《汝南周勰碑》有“亶所謂天民之秀也”,[16](P881上)犯光武帝劉秀諱。熹平四年《太尉李咸碑》有“名莫隆于不朽”,[16](P887上)犯殤帝劉隆諱?!短奠籼帽憽酚小氨Y噥崝ⅰ?,[16](P886下)犯漢順帝劉保諱。這些靈帝時碑文完全不顧武帝、殤帝、順帝之名諱。[17](P424-430)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避諱有逐漸嚴整化的趨勢,但由于社會太平和戰(zhàn)亂交替,因此“混亂”與“不確定”成為此期避諱主要特征之一,[18](P216)“臨文不諱”也相應有了一定土壤滋養(yǎng)。三國短祚,各處一隅,諱法不一,魏儒王肅主張臨文不必諱,《已遷主諱議》云:“禮曰:‘詩書、臨文、廟中皆不諱?!四酥^不諱見在之廟,不謂已毀者也。文王名昌,武王名發(fā),成王時頌曰‘克昌厥后’、‘駿發(fā)爾私’?!蓖趺C接著建議:

        今可太祖以上去墠乃不諱,諱三祖以下盡親如禮,唯《詩》《書》、臨文、廟中不諱。自此以后,雖百代如漢氏故事,臣妾唯不得以為名字,其言事不諱。所謂魏國于漢,禮有損益,質(zhì)文隨時,亦合尊之大義也。[2](P2731)

        此論為魏國避諱定下了寬松的基調(diào)。若依王肅構想限于未遷廟的五代,并且見在之廟(五代)也只限于“臣妾不得以為名字”。另外,再加上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言事不諱,那么避諱之制是何等寬松。時至晉代,避諱漸趨嚴密,但依然不如趙宋以后繁瑣,而且兩晉王朝戰(zhàn)亂頻仍,避諱的實施缺乏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嚴苛的避諱內(nèi)容并沒有在當時全面普及。[19](P10)如曹植之子曹志,其《奏議齊王攸之藩》云:“今圣朝創(chuàng)業(yè)之始,始之不諒,后事難工。干植不強,枝葉不茂;骨骾不存,皮膚不充?!盵16](P1644上)曹志于此卻并不在意父親尊諱。有唐一代,雖然“避諱風尚甚盛”,但以韓愈為代表的文人著述的避諱卻相對自主和隨意。可以說,“私家著述,亦不甚拘”已成為其時代著述避諱的典型形態(tài)之一。

        考論韓愈“臨文不諱”,不僅可以明確韓愈著述避諱的大致情況,而且對文獻考訂也有較為重要的意義。既然私家著述的避諱“亦不甚拘”,那么我們就需要避免“以古度今”的主觀臆測,不能輕易用嚴格的避諱標準來考訂韓愈著作的年代。具體而言,韓愈作品中還有不少尚未確定具體的系年,如《原道》《進士冊問》《諱辯》《讀墨子》等,根據(jù)上文的論證,我們當然不能僅僅根據(jù)文中出現(xiàn)避諱字而推斷其出現(xiàn)的大致年代,如《改葬服議》:“不可以純兇,況其緬者乎?”[3](P239下)又“況既遠而反純兇以葬乎?”[3](P240上)即便《改葬服議》兩次出現(xiàn)憲宗李純的名諱,并且俱和大非大惡的文字連用,我們依然不能僅憑避諱孤證判斷此文作于元和元年之前,因為“臨文不諱”是韓愈著述的常態(tài)特征之一。當然,這樣的考訂思維也同樣適合于同時期其他文人的著述。既然我們不能輕率地用避諱的標準來考訂著作年代,同樣,我們也不能輕率地用作品的撰述年代來考查避諱的情況,如《日知錄》云:

        韓退之《辯諱》本為二名嫌名立論,而其中治天下之“治”卻犯正諱。蓋元和之元,高宗已祧,故其潮州上表,曰:“朝廷治平日久”,曰“政治少懈”……《韓弘神道碑銘》曰:“無有外事,朝廷之治,”惟《諱辯》篇中似不當用。[20](P1312)

        既然元和元年高宗已祧,《潮州刺史謝上表》《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公神道碑銘》等文中出現(xiàn)高宗“治”諱自然無可厚非,那么《諱辯》篇中何以不當用“治”呢?*陳垣先生亦認為顧炎武“治天下之‘治’卻犯正諱”論斷有所不妥,但并無理據(jù)可依,僅以“安知其不亦缺筆乎?”質(zhì)疑。參見[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87.緣由只能是顧炎武認定《諱辯》作于貞元年間。姑且不論《諱辯》一文作于貞元年間確否,即便它作于貞元年間,由于私家著述中避諱所擁具的自主性和隨意性的特征,《諱辯》一文不避高宗的廟諱也是存在可能性的,因此顧氏的推定似有不妥。

        [1] 陳垣.史諱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 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 韓愈.新刊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A].四庫提要著錄叢書·集部:第230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4] 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 朱彬.禮記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 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 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9] 李劍國.《大業(yè)拾遺記》等五篇傳奇寫作時代的再討論[J].文學遺產(chǎn),2009,(1):22.

        [10] 洪遵.翰苑群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1] 俞樾.九九消夏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2] 彭定求.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13] 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14] 王觀國.學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5]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Z].北京:中華書局,1958.

        [17] 胡適.胡適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8] 王新華.避諱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7.

        [19] 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20]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蜜臀一区二区av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视频一|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杨幂AV污网站在线一区二区|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欧美aaaaaa级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免费专区|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性色av|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 少妇久久高潮不断免费视频| 变态另类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av高潮偷拍的|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 亚洲图区欧美|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日本熟妇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 亚洲五月天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情趣图文|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不卡免费在线|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少妇丰满大乳被男人揉捏视频| 免费超爽大片黄| 成年女人18毛片观看|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99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影院软件介绍|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在线电影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