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宇
日本當代女作家三浦綾子一生坎坷,不斷與病魔斗爭,追求自己的理想。令人敬佩的是,她不僅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和病痛的折磨擊垮,反而在生活中的磨難中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冰點》《鹽狩嶺》《海嶺》《母親》《綿羊丘》《泥流地帶》等。本文將以《泥流地帶》為例,探尋作品蘊藏的生活哲學。
三浦綾子,原名堀田綾子,1922年生于北海道旭川市,她是父母的第五個孩子。1939年她高中畢業(yè),畢業(yè)后當了小學老師,一直工作到1946年。1946年對于三浦綾子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她因不滿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毅然決然地辭去了老師的工作,生活卻沒給她追求自己目標的機會,同年她又患上了肺結核,開始了長期與病魔斗爭的日子。1957年三浦綾子與三浦光世結婚,婚后共同經(jīng)營一家雜貨鋪。1963年,綾子出于生活經(jīng)濟來源和文學愛好的雙重考慮,參加了朝日新聞社主辦的小說征文比賽,并憑借作品《冰點》奪得了冠軍,從此開始了創(chuàng)作生涯,之后她陸續(xù)出版了《鹽狩嶺》《海嶺》《泥流地帶》等80余部作品。
最初接觸三浦綾子的動機僅僅是一個課堂作業(yè),可恰恰就是因為這么一個很不起眼的理由,筆者有幸進入三浦綾子的文學世界,才有機會發(fā)現(xiàn)隱藏在《泥流地帶》作品背后作家三浦綾子對于生活哲學和生死對話等世界難題的深刻思考,并且最終深深感動于三浦綾子“無論遭遇什么苦難,都堅持老老實實做人,嚴肅對待生活”的樸實的生活哲學。
一、《泥流地帶》的創(chuàng)作緣起及內容
三浦綾子的成名作是奪得朝日新聞主辦的征文比賽一等獎的《冰點》,但當她談起最喜歡的作品時,她提到的是《泥流地帶》。她在《熱愛明天》中寫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偏愛《泥石流地帶》,此書描寫了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因十勝岳火山大噴發(fā),周圍農村遭受泥石流襲擊,造成多達一百四十四人死亡的人間悲劇?!?/p>
其實,《泥流地帶》的創(chuàng)作之路并非一直順暢,最初其丈夫三浦光世提起把十勝岳火山噴發(fā)事件作為小說的內容時,由于擔心自己在火山噴發(fā)以及災后重建等方面知識有所欠缺,三浦綾子并沒有動心,而且她明白如果想要寫好農村生活,就必須非常了解農業(yè),而當時她對于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一點目標也沒有。但是經(jīng)過丈夫三浦的反復規(guī)勸,三浦綾子最終被他的一番話語打動。那番話是這樣的:“綾子,《圣經(jīng)》上不是有《約伯記》嗎?約伯是世上少見的好人,但他卻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就把苦難當作主題來描寫,怎么樣?上富良野村的農民一輩子在那里勤勤懇懇地開荒種地,卻突遭滅頂之災。俗話說,惡有惡報,但是,好人遭殃的事如何去解釋呢?我想小說在這方面應該有個突破。”三浦的勸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實三浦綾子對十勝岳火山噴發(fā)事件也有別樣的情感。她在自傳《熱愛明天》中提到,她其實曾經(jīng)見過十勝岳火山噴發(fā)的情景。那是在一九六二年六月,是她經(jīng)營雜貨店的第二年。一天早晨起床后推開窗戶,湛藍的天空令人心曠神怡。突然東南方的天空上出現(xiàn)了一塊異樣的烏云,將天空一分為二,烏云掛在天上一動不動,令人毛骨悚然。原來,那就是十勝岳火山噴發(fā)的濃煙。那幅異樣的、讓人震撼的火山噴發(fā)景觀深深觸動了綾子的內心。三浦的幾番勸導加上她本身對十勝岳火山噴發(fā)情景的回憶,三浦綾子終于下定決心以十勝岳火山爆發(fā)的事件為基礎,開始收集有關資料,并將其改編為小說《泥流地帶》。
《泥流地帶》是圍繞生活在十勝岳腳下日進村中的石村一家展開的,這家農戶其實是三浦綾子以三浦的父親去世后三浦被寄養(yǎng)的那家農戶為原型的,同時綾子也在作品中相應地安排了一些其他人物。小說的主人公叫耕作,三浦綾子是以三浦為原型來寫的,耕作的哥哥拓一也是以三浦的哥哥為原型的。小說中耕作的父親三十二歲時被伐倒的木頭砸傷去世、母親佐枝后來進城學做頭發(fā)、撫養(yǎng)耕作的爺爺奶奶等人物設定三浦綾子都是受三浦家庭經(jīng)歷的啟發(fā)寫的。
小說從1917年的一個平常的夜晚寫起,從拓一引出石村一家,并為讀者介紹了石村一家的詳細情況:祖父市三郎和祖母生和都是勤懇的農民,父親義平在大正二年(1913)年冬天上山伐木時被軋死在樹下,隨后母親佐枝在1915年離開日進村去札幌學理發(fā),家中成員除了拓一還有姐姐富、妹妹良子以及主人公耕作。小說講述了耕作的成長過程以及石村一家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耕作、拓一和福子的情感糾葛,耕作艱難的求學之路等情節(jié),最終故事淹沒在1926年十勝岳火山噴發(fā)引起的泥石流中。勤勤懇懇辛勞一生的祖父母喪生在泥石流中,心心念念盼望母親佐枝回來的良子也沒逃脫洶涌的泥石流,嫁給武井去硫磺礦打工的姐姐富也溺死在泥石流中,家中最終只剩下了拓一、耕作和外出打工未歸來的母親佐枝以及叔父修平。故事結尾,耕作和拓一的對話在災難的面前格外地打動人心。
耕作又重復剛才那句話說:
“哥哥,為什么老老實實生活的人卻遭到這種厄運,死得這樣慘呢?”
“不懂,我也不懂?!?/p>
“死得這樣慘……真誠地做人,實在不值得?!?/p>
“……怎么,不值得嗎?”
拓一盯著耕作:
“耕作,即使我死在泥石流中,也認為應該老老實實地做人,假如我能再生一次,我還是想嚴肅地生活?!?/p>
“……”
“爺爺、奶奶,和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他們不會認為不值得。假如他們能再生人世,也不會把人生看作一場游戲,也不會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對人奸詐狡猾?!?/p>
耕作默默地點了點頭。
遠方想起了火車的汽笛聲,母親佐枝,最晚明天葉夢到家,回到這個房子、孩子、父母都被泥石流沖走了的村子里。
“耕作,我們要好好侍奉母親?!?/p>
“恩,好好孝敬?!?/p>
耕作深深點了點頭。
遠方又響起了悠長的汽笛聲。
小說結尾用最樸素的語言描述出了一種人世間最崇高、最美好的精神——老老實實做人,嚴肅地面對生活,遠處傳來的那悠長的汽笛聲,對于耕作和拓一來說是對母親歸來的期盼,是繼續(xù)樂觀生活的希望,是迎接嶄新生活的樂章……《泥流地帶》中,石村一家在與嚴酷生存現(xiàn)實相斗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頑強生命意志令人震撼,同時筆者折服于作者天才般的敘事才能,并深深感動于綾子“無論遭遇什么苦難,都堅持老老實實做人,嚴肅對待生活”的生活哲學。
二、三浦綾子的生活哲學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比志c子從1946年起與病魔持續(xù)斗爭的經(jīng)歷,給予了她獨特的人生感悟,與三浦光世的溫馨生活,讓她心懷感恩,現(xiàn)實的生活和經(jīng)歷成為她寫作的一部分參考,也許正是這種經(jīng)歷磨難后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才格外動人。
《泥流地帶》的創(chuàng)作素材并非作者憑空想象的,三浦綾子為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許多努力。由于她并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泥石流,在創(chuàng)作這本小說前也不曾接觸過泥石流的相關知識,三浦綾子為了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爆發(fā)的情景,特別邀請了《北海道新聞》社記者合田將那次的受災群眾召集到一起進行采訪,還閱讀了大量相關資料,包括《十勝岳火山噴發(fā)紀實》報道等。由于綾子一直生活在城市,她對農民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時間了解不深,為此她反復到農村進行調查。除了丈夫三浦以外,三浦綾子還向鄰居石昌由松打聽當年開荒生活的艱辛和困難,并且多次到受災現(xiàn)場上富良野村進行實地勘察。她曾實地考察了火山爆發(fā)周圍的環(huán)境,那里到處都是火山爆發(fā)時震落的巨大巖石,看上去十分恐怖。凝固后的熔巖呈鐵銹色,覆蓋在大地上,即使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那個地方仍然寸草不生。與環(huán)境被毀相比,災民的遭遇更令人痛心。她了解到有一位名叫菊池政美的老師在火山爆發(fā)后痛失了賢妻和愛子及他班上帶的幾個學生。還有一位姓筱原的女士,她向綾子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被人從泥石流中救出來的經(jīng)歷。
談及這次采訪的過程,三浦綾子回憶起令她難忘的那一幕:“深山老林里,住著一戶農家。鐵絲網(wǎng)被圍成一個六七平方的雞舍,里面飼養(yǎng)了五六只雞,其中有一只大公雞特別有趣,它邁出一步就停下來,歪著頭想一想,然后邁出第二步又停下來。別的雞也都靜靜地跟在它的后面,模仿著它的步伐,悄悄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痹诠P者的印象中,雞舍應該是嘰嘰喳喳、熱鬧非凡的地方,有爭食的,有打鳴的,亂作一團才對。而這些雞卻一個個緘口不言,就好像在批評人類愛講廢話似的。它們要么一律站著不動,要么全都歪著腦袋,似乎在那兒思考什么大事。人們仿佛從這些雞身上得到了某種啟示,在這寂靜山村的農舍里,它們一定在悄聲細語地傳播著什么。它們到底在凝神觀望著什么呢?這個答案人們也許永遠難以找到,但是這幕奇異的景象引發(fā)了三浦綾子關于生命的深入思考。相信那些被泥石流奪去生命的人,當年也同樣在追尋著各自美好的人生夢想,然而,突然有那么一天,他們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可是無論生活充盈著多少苦難,人們仍應時刻記得老老實實做人,嚴肅地生活。
三浦綾子說她只是個愛寫生活的人,的確人們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生活。比如作品《逃亡》描述的是下層市民的凄慘經(jīng)歷,《尾燈》講述的是不為人注目的小人物的生活。三浦綾子對這些小人物充滿關懷和同情,她欣賞他們面對生活苦難的那種樂觀態(tài)度,她贊嘆這些小人物這種堅毅踏實奮斗的品質,她為這些小人物為理想不服輸?shù)木穸炔?。同時,三浦綾子善于觀察社會,捕捉生活中的矛盾,從細微處剪影似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在作品中透露出她嚴肅、認真、樂觀的人生理念。日本文藝評論家荒正人曾這樣評論三浦綾子的作品,他認為綾子的作品是“大眾社會的大眾文學,也是日本民族的文學”,這種評論在筆者看來是十分確切的。社會就是由成千上萬的小人物組成的,每個小人物生活中都有著各自的喜悅和不幸,當苦難來臨時如何應對便成了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三浦綾子的《泥流地帶》就帶給了人們關于該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誠然,不幸的人有著各自的不幸,可是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能夠支撐人們堅守理想的信念,能夠讓人們有勇氣與苦難博弈,而與苦難不斷抗爭的過程正是人生最值得思考的那一部分,拓一身上的那種老老實實做人、勤勞做事的精神正是對這個人生重要問題的最優(yōu)解答。
三浦綾子用樸素的語言把這些見聞和經(jīng)歷化作文字,去滲透和觸摸人們內心深處的柔軟和脆弱,用最簡單的方式闡述了人生中最難的問題。面對親情,人們要學會包容和體諒;面對愛情,人們要學會克制和付出;面對友情,人們要學會真誠和友善;面對生活,人們要充滿熱情和希望;面對苦難,人們要學會坦然地接受和面對。三浦綾子用最平實的話語、最生動的情節(jié)、最鮮活的形象為人們揭示了她的生活哲學——無論遭遇什么苦難,都堅持老老實實做人,嚴肅對待生活。
三、結語
人只要生存在世就無法逃避關于人生的一些問題,如生與死、善與惡和苦與樂。所有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對這些問題做出思考和回答的過程。有的答案平淡無奇,有的回答卻能讓人醍醐灌頂,而三浦綾子就是這樣一位具有大智慧和深沉之愛的作家,她用一部部作品化作自然中最美的思維之花,用她獨到的生活哲學浸潤人類的心靈,用生命與文學對人生與苦難做出了最好的回答。